..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們把這個金剛經要會到。講金剛經本身就是要開我們的慧眼。慧眼開了,你的肉眼跟天眼自然會得大福啊。一切衆生之眼就是佛之眼,我們現在這個肉眼就是佛,難道佛陀舍嗎?何爲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取無舍。無舍故,一切衆生之肉眼皆是佛之肉眼。如果佛陀不攝取衆生之肉眼,那佛陀不有舍嗎?但是又不取故,因爲佛肉眼是一體,它是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跟衆生相應,它是究竟覺體,他不會隨著衆生的煩惱而轉。衆生有住啊,佛無住能遍法界,一切衆生肉眼就是佛眼。但是我們衆生,你肉眼我肉眼互相兩個辨別,有住,因爲有住故就有煩惱,佛陀怎麼會有這個煩惱呢?
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衆生的妄,不舍是不舍衆生之究竟覺啊。我們這個肉眼的相是佛,是我們自性中是我們聞性中是我們無住體裏面顯現出來的佛,你有住了,你心中的佛就現有住之相。有住之相來自于無住之體,無住的體是我本覺,有住之相是我們直覺。你覺了,有住之相就是無住之體,始覺本覺一體,如來以本智會于本覺,衆生是以妄會于覺,會于無住之本性。因爲你以妄來會它,你就有有住之相,就會看到外面的善善惡惡、是是非非,變成有住之相。所以相不礙無住體,相並不障礙我們無住之心、無住之本性,獲得慧眼的人,應該如是觀察。
如果你得到慧眼,必然無诤。爲什麼叫阿羅漢叫“無诤”呢?敢不敢當下承擔,當下承擔就是無诤阿羅漢。爲什麼須菩提叫空诤呢?人中最爲第一,是人中沒有爭論第一,他不跟人家再爭論。因爲他在慧眼裏面建立出來的是了知實相,所以就沒有爭論了。所以你心量小是你心中有住,不能怪別人。我們什麼事情都是怪別人。過去有法師講過: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看看自己有多大的過失,常常看自己有多少過失。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放去自己的習氣,要看到自己的不好的東西。要看到自己不足的東西,看到自己有住的心。你有住的心不是跟別人有關系。有住之人講有住之法,互相輾轉,輾轉生死。我以有住之心來跟你講法,你必然也建立有住之相,有住套有住,都是邪見的體,只能增加我們的妄心。但是如來不輕視于衆生,悟的人也不會輕視于衆生,不管衆生如何執妄,他不離真性,不離如來本來無住之體,我們的聞性是無住體。衆生不管怎麼妄,他的聞性是一樣的。爲什麼佛陀看一切衆生都是佛呢?因爲衆生之相如來不舍不取故,不取妄相,不舍衆生之本覺。本覺就是始覺,始覺就是相,本覺就是性,此性是衆生之聞性,相是聞性裏面的相,此相就是性,此性就是相。
就是如來說:“此相非相是名爲相。”非相即無住,是名爲相即是相。此相此無住是一體故,因爲一體,與如來同體故,無取無舍故。無取是無取妄體,無舍是無舍真體,無舍衆生之真體是什麼呢?此相此性是不二的。衆生執著于相,有住之心,失去了無住之體。一念覺即佛,你一念覺了,當體即佛。一旦覺,此相就是無住之體,此相即佛啊,因爲佛不舍此體,此體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與法身化身報身是無二的,此相跟我們本來真心是不二的。所以,一切相就是無住之體,一切大千世界無非是我無住之心,是無住之信心裏面開顯出來的,所以你看大千世界無非是一心。這個時候,大小也好,無非是我們心性裏面的福德。如果你聞到這個偈子,聞到了這句話,即使在地獄也獲得大清涼。你在人道聞到此法,你果報也不可思議,得到深信而受持者。
爲什麼須菩提會涕淚悲泣呢?他無始以來所得慧眼,只了解佛不了解法,只知道修法得清靜,不知道此法與彼法是不二,不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原因,因爲他不知道。所以我們講般若智慧,是開我們的肉眼、天眼、慧眼。慧眼能知理,能觀到實相啊。慧眼是怎麼來的呢?慧眼聞般若而來,不聞般若之法,沒辦法開顯慧眼。須菩提證到阿羅漢以後,他得慧眼也是與般若相應,他只是不知道,但是釋迦牟尼佛一講般若他立即就知道了。爲什麼呢?他的般若之眼本來已經含攝在那個地方,一講金剛經立即明了。所以這個般若是見法空啊。
法眼是什麼呢?是菩薩見地,能見如來報身。我們事實上能夠開慧眼就非常了不起了。我們慧眼能了知實相。我們慧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開法眼,開了法眼那是大光明藏啊,報身莊嚴,你就可以看到報身如來了,你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說法。像智者大師當時講華嚴境界,法眼頓開,講到甚深法藏,深入深入進去了,頓時人我相頓空,然後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正在說妙法蓮華經,那是法眼所見。我們雖然開了慧眼,但是我們的慧眼還沒有落實下來,今天我跟你講,你知道了這個道理,你一出大門就是是非。爲什麼呢?還是別人不對我是對的。你不知道你心量多麼狹小,原來是我一心顯,但是你一出門又是彼不對此不對,卻不知道是你的心眼不對,卻不知道你現在是有住了。你無住哪個地方不解脫呢?因爲你有住啊,所以感覺到這個對那個不對,你無住哪有對和不對的體呢?全是妄的體。所以我們會到金剛經以後啊,以這種心來入于心裏面。須菩提慧眼開了,證阿羅漢,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講般若就入于心,深解意趣,就立即明了了。明了以後永不再疑,就斷除自己的疑惑。
我們到處找如來,不知道在哪裏。我們天天發菩提心,不知道怎麼發菩提心,我們怎麼發都在懷疑,我們怎麼發菩提心啊?我們怎麼成佛啊?每天都在懷疑之中。因爲不能落實下來,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什麼叫如來。你的心跟當下不能了知實相,你都有懷疑心。實相不落實下來,你疑心一定存在。你只要有是非有煩惱,都是因爲疑心,所以我們這個疑心很可怕的。講般若完全是破我們衆生的疑心,講金剛經是斷我們的不安之心。我們修行百年,從小就開始修行,不了解般若,那你疑心未斷,那修行不是白修了,一天到晚在懷疑之中。有懷疑就有焦慮不安,心不落實啊,沒有降伏其心啊,般若門沒有開啊,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覺路還沒有找到啊,那你怎麼成佛呢?你不知道般若門就在當下,你不知道聞般若就是開覺之路,你不知道金剛就是開覺之路,這就是成佛之法。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菩薩,菩薩要令一切衆生成佛。
你不了解般若經,你怎麼令一切衆生成佛呢?令衆生能夠覺呢?所以般若不但自己覺,要令一切衆生覺。就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你救去的呢還是佛救去的呢?你是被阿彌陀佛救走的,但是你叫衆生念阿彌陀佛,也絕對不是你,絕對是阿彌陀佛把他救走了。也就是說,這個般若之門,從教他自救,都是來自于般若體。不通達般若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只有你通達般若,才能夠自度度他。等你通達般若的時候,哪有你度衆生呢?完全是般若體自度啊。哪有“我”在度衆生呢?只要你般若一打開,就沒有衆生可度,而自被般若所度。跟衆生講般若經,令衆生自度,所以說這部經典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啊。跟人家講無量壽經也好,講金剛經也好,無非是把般若開顯在衆生心中。無量壽經亦如是,也是這個意思。
須菩提聞到這個以後,信心清靜,明月獨照啊,虛空中一個明月獨照大千世界照得明明朗朗的。但是呢,月亮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看這個世界就像一個獨月一樣,沒有我你是非。沒有月亮就不能照于萬物,你感覺到你是獨立的,但是又不離開大家。所以我看大家無非心照,心中照出來的,沒有心照哪知萬物呢?所以萬物體都是心造出來的。如果你聞到般若,自然心就獨立了,但是又不離諸法。不離諸法顯于自己的獨照,沒有諸法的顯現怎麼會有自己的獨照呢?就像沒有波哪有水呢?沒有水哪有波呢?波跟水是一體的。水波是自然而然,由波而顯水,由水而起波,由水能識波,能了知衆生心是迷是覺。水有波才令衆生有覺體啊,否則衆生都迷了,水有波令一切衆生起覺之心,有覺才識體,有波才知道自己體在哪個地方。所以體相互互相應才有妙用,體無相不起妙用就變成死水一潭,所以波跟水本來自用。就是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來清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這個波也好水也好,依波識水,依水起波,水波一體,方起妙用。沒有波只有水是無明,有波無水則凡夫,有波不識水就是凡夫。就像金礦不煉哪來的金子呢?我們無始以來迷,在波上面失去了水,所以就是凡夫。所以全波即水,這個法界無非是我們的心而已。信心清靜,看這個世界無住之相是我本心中顯,自然清靜啊,這個時候的清靜是什麼樣子的?你坐在那個地方把般若一觀照,實相現前的時候都是無住之佛,是肉眼法眼。你的肉眼見萬象,你得到這個肉眼是你心的體,看見所有的萬象,就是青黃赤白,春夏秋冬,乃至于外面的生生滅滅,聲香味觸法,都是在你有住無住體裏面。有住則有善有惡,有種種分別。無住則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分別。此相即我無住之性,因爲我有住了,才生有住之妄。
識者,你覺悟了,雖然有善惡的顯現,但是你內心中了達,你就知道此善惡是我過去有住而生。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無住,因爲無住是佛啊,你沒達到究竟佛的境界啊。但是有惡有善的這個體,無非是我們過去有住之心裏面現的妄見而已,識妄即解脫,你了解這是妄的體,就不再爭論了,自然身心清靜,就會解脫了。如果你在妄裏面繼續追隨,那就生煩惱。你了知是我過去的善惡的妄見生起,識妄即真。但是這個相本來是沒有善惡香臭,是你心裏有住所生的果報而已;這個果報本來是你的福相,也是你心裏出來的,心裏有住,惡者生臭相,善者生香相,過去做善事,才聞到香味,那麼爲什麼聞到大便呢?是因爲過去有住的惡習。如果有人修行好,大便拉出來也是香的;沒有惡無住啊。所以香跟臭都是從有住的心裏出來的,你上廁所及到鮮花裏面去的時候,都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當然善惡本來無住,因爲有善惡之妄見故。但是…
《《金剛經》系列開示 6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