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我们把这个金刚经要会到。讲金刚经本身就是要开我们的慧眼。慧眼开了,你的肉眼跟天眼自然会得大福啊。一切众生之眼就是佛之眼,我们现在这个肉眼就是佛,难道佛陀舍吗?何为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就是无取无舍。无舍故,一切众生之肉眼皆是佛之肉眼。如果佛陀不摄取众生之肉眼,那佛陀不有舍吗?但是又不取故,因为佛肉眼是一体,它是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众生相应,它是究竟觉体,他不会随着众生的烦恼而转。众生有住啊,佛无住能遍法界,一切众生肉眼就是佛眼。但是我们众生,你肉眼我肉眼互相两个辨别,有住,因为有住故就有烦恼,佛陀怎么会有这个烦恼呢?
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众生的妄,不舍是不舍众生之究竟觉啊。我们这个肉眼的相是佛,是我们自性中是我们闻性中是我们无住体里面显现出来的佛,你有住了,你心中的佛就现有住之相。有住之相来自于无住之体,无住的体是我本觉,有住之相是我们直觉。你觉了,有住之相就是无住之体,始觉本觉一体,如来以本智会于本觉,众生是以妄会于觉,会于无住之本性。因为你以妄来会它,你就有有住之相,就会看到外面的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变成有住之相。所以相不碍无住体,相并不障碍我们无住之心、无住之本性,获得慧眼的人,应该如是观察。
如果你得到慧眼,必然无诤。为什么叫阿罗汉叫“无诤”呢?敢不敢当下承担,当下承担就是无诤阿罗汉。为什么须菩提叫空诤呢?人中最为第一,是人中没有争论第一,他不跟人家再争论。因为他在慧眼里面建立出来的是了知实相,所以就没有争论了。所以你心量小是你心中有住,不能怪别人。我们什么事情都是怪别人。过去有法师讲过: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看看自己有多大的过失,常常看自己有多少过失。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放去自己的习气,要看到自己的不好的东西。要看到自己不足的东西,看到自己有住的心。你有住的心不是跟别人有关系。有住之人讲有住之法,互相辗转,辗转生死。我以有住之心来跟你讲法,你必然也建立有住之相,有住套有住,都是邪见的体,只能增加我们的妄心。但是如来不轻视于众生,悟的人也不会轻视于众生,不管众生如何执妄,他不离真性,不离如来本来无住之体,我们的闻性是无住体。众生不管怎么妄,他的闻性是一样的。为什么佛陀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呢?因为众生之相如来不舍不取故,不取妄相,不舍众生之本觉。本觉就是始觉,始觉就是相,本觉就是性,此性是众生之闻性,相是闻性里面的相,此相就是性,此性就是相。
就是如来说:“此相非相是名为相。”非相即无住,是名为相即是相。此相此无住是一体故,因为一体,与如来同体故,无取无舍故。无取是无取妄体,无舍是无舍真体,无舍众生之真体是什么呢?此相此性是不二的。众生执着于相,有住之心,失去了无住之体。一念觉即佛,你一念觉了,当体即佛。一旦觉,此相就是无住之体,此相即佛啊,因为佛不舍此体,此体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相与法身化身报身是无二的,此相跟我们本来真心是不二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无住之体,一切大千世界无非是我无住之心,是无住之信心里面开显出来的,所以你看大千世界无非是一心。这个时候,大小也好,无非是我们心性里面的福德。如果你闻到这个偈子,闻到了这句话,即使在地狱也获得大清凉。你在人道闻到此法,你果报也不可思议,得到深信而受持者。
为什么须菩提会涕泪悲泣呢?他无始以来所得慧眼,只了解佛不了解法,只知道修法得清静,不知道此法与彼法是不二,不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所以我们讲般若智慧,是开我们的肉眼、天眼、慧眼。慧眼能知理,能观到实相啊。慧眼是怎么来的呢?慧眼闻般若而来,不闻般若之法,没办法开显慧眼。须菩提证到阿罗汉以后,他得慧眼也是与般若相应,他只是不知道,但是释迦牟尼佛一讲般若他立即就知道了。为什么呢?他的般若之眼本来已经含摄在那个地方,一讲金刚经立即明了。所以这个般若是见法空啊。
法眼是什么呢?是菩萨见地,能见如来报身。我们事实上能够开慧眼就非常了不起了。我们慧眼能了知实相。我们慧开了,但是我们没有开法眼,开了法眼那是大光明藏啊,报身庄严,你就可以看到报身如来了,你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说法。像智者大师当时讲华严境界,法眼顿开,讲到甚深法藏,深入深入进去了,顿时人我相顿空,然后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正在说妙法莲华经,那是法眼所见。我们虽然开了慧眼,但是我们的慧眼还没有落实下来,今天我跟你讲,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一出大门就是是非。为什么呢?还是别人不对我是对的。你不知道你心量多么狭小,原来是我一心显,但是你一出门又是彼不对此不对,却不知道是你的心眼不对,却不知道你现在是有住了。你无住哪个地方不解脱呢?因为你有住啊,所以感觉到这个对那个不对,你无住哪有对和不对的体呢?全是妄的体。所以我们会到金刚经以后啊,以这种心来入于心里面。须菩提慧眼开了,证阿罗汉,所以释迦牟尼佛一讲般若就入于心,深解意趣,就立即明了了。明了以后永不再疑,就断除自己的疑惑。
我们到处找如来,不知道在哪里。我们天天发菩提心,不知道怎么发菩提心,我们怎么发都在怀疑,我们怎么发菩提心啊?我们怎么成佛啊?每天都在怀疑之中。因为不能落实下来,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如来。你的心跟当下不能了知实相,你都有怀疑心。实相不落实下来,你疑心一定存在。你只要有是非有烦恼,都是因为疑心,所以我们这个疑心很可怕的。讲般若完全是破我们众生的疑心,讲金刚经是断我们的不安之心。我们修行百年,从小就开始修行,不了解般若,那你疑心未断,那修行不是白修了,一天到晚在怀疑之中。有怀疑就有焦虑不安,心不落实啊,没有降伏其心啊,般若门没有开啊,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觉路还没有找到啊,那你怎么成佛呢?你不知道般若门就在当下,你不知道闻般若就是开觉之路,你不知道金刚就是开觉之路,这就是成佛之法。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菩萨要令一切众生成佛。
你不了解般若经,你怎么令一切众生成佛呢?令众生能够觉呢?所以般若不但自己觉,要令一切众生觉。就像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你救去的呢还是佛救去的呢?你是被阿弥陀佛救走的,但是你叫众生念阿弥陀佛,也绝对不是你,绝对是阿弥陀佛把他救走了。也就是说,这个般若之门,从教他自救,都是来自于般若体。不通达般若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只有你通达般若,才能够自度度他。等你通达般若的时候,哪有你度众生呢?完全是般若体自度啊。哪有“我”在度众生呢?只要你般若一打开,就没有众生可度,而自被般若所度。跟众生讲般若经,令众生自度,所以说这部经典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啊。跟人家讲无量寿经也好,讲金刚经也好,无非是把般若开显在众生心中。无量寿经亦如是,也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闻到这个以后,信心清静,明月独照啊,虚空中一个明月独照大千世界照得明明朗朗的。但是呢,月亮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独月一样,没有我你是非。没有月亮就不能照于万物,你感觉到你是独立的,但是又不离开大家。所以我看大家无非心照,心中照出来的,没有心照哪知万物呢?所以万物体都是心造出来的。如果你闻到般若,自然心就独立了,但是又不离诸法。不离诸法显于自己的独照,没有诸法的显现怎么会有自己的独照呢?就像没有波哪有水呢?没有水哪有波呢?波跟水是一体的。水波是自然而然,由波而显水,由水而起波,由水能识波,能了知众生心是迷是觉。水有波才令众生有觉体啊,否则众生都迷了,水有波令一切众生起觉之心,有觉才识体,有波才知道自己体在哪个地方。所以体相互互相应才有妙用,体无相不起妙用就变成死水一潭,所以波跟水本来自用。就是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来清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这个波也好水也好,依波识水,依水起波,水波一体,方起妙用。没有波只有水是无明,有波无水则凡夫,有波不识水就是凡夫。就像金矿不炼哪来的金子呢?我们无始以来迷,在波上面失去了水,所以就是凡夫。所以全波即水,这个法界无非是我们的心而已。信心清静,看这个世界无住之相是我本心中显,自然清静啊,这个时候的清静是什么样子的?你坐在那个地方把般若一观照,实相现前的时候都是无住之佛,是肉眼法眼。你的肉眼见万象,你得到这个肉眼是你心的体,看见所有的万象,就是青黄赤白,春夏秋冬,乃至于外面的生生灭灭,声香味触法,都是在你有住无住体里面。有住则有善有恶,有种种分别。无住则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分别。此相即我无住之性,因为我有住了,才生有住之妄。
识者,你觉悟了,虽然有善恶的显现,但是你内心中了达,你就知道此善恶是我过去有住而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无住,因为无住是佛啊,你没达到究竟佛的境界啊。但是有恶有善的这个体,无非是我们过去有住之心里面现的妄见而已,识妄即解脱,你了解这是妄的体,就不再争论了,自然身心清静,就会解脱了。如果你在妄里面继续追随,那就生烦恼。你了知是我过去的善恶的妄见生起,识妄即真。但是这个相本来是没有善恶香臭,是你心里有住所生的果报而已;这个果报本来是你的福相,也是你心里出来的,心里有住,恶者生臭相,善者生香相,过去做善事,才闻到香味,那么为什么闻到大便呢?是因为过去有住的恶习。如果有人修行好,大便拉出来也是香的;没有恶无住啊。所以香跟臭都是从有住的心里出来的,你上厕所及到鲜花里面去的时候,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当然善恶本来无住,因为有善恶之妄见故。但是…
《《金刚经》系列开示 6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