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68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世尊若复有人闻说是经,信心清静,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

  这是须菩提劝导众生来信金刚经。须菩提向世尊承白,表达他自己对金刚经的信。

  若复,是希望的意思。我们众生闻到金刚经得如是信解,了知金刚经的利益,它的实相,生出了内心极大的欢喜。前面讲,深解意趣,涕泪悲泣,代表了须菩提对这部经典的深解,不是表面上对这部经典的信解。不像我们往往是用一种感情,见到某个法师好,某个寺庙好,向别人介绍,过几天他自己都跑掉了。这就不叫做深解意趣。因为他没有很深的解如来真实义,不能从内心里面发起,不能了解如来所说如是甚深经典,所以众生都是感情用事。哪个寺庙人多,就认为那里香火旺,认为就是佛法兴隆。佛教里有名僧,有高僧,有大师,我们不要寻找名师,我们要找的是大师或者是高僧,我们不是找得经忏师、名师。有的人唱念非常好,叫经忏师,叫法师——“作法的师父”。还有名师,就是他的官位很高,头衔大,我们往往被这种假名给迷惑住了。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对名的执着非常的重,不能够淡泊其身,安住道业,安于朴素,清心寡欲,喜欢赶热闹,喜欢赶场子,轰轰烈烈的状态。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这个思想一定不一样。出家人不喜欢赶场子,喜欢清静、寡欲、朴素、安乐。太多了就在里面滥竽充数,往往自己在里面还不知道被染着了。我们念佛啊,七八个人在一起念大家就没有精神,要好多人在一块念佛大家就有精神。因为人多声音一嚯,很热闹,心浮在那个地方,好像自己很有修行的样子。但是你在一个人的时候,你马上感到一种孤独,或者人少了你就感到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表现出内心的孤独、焦虑、无明,烦恼就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赶人多。但是也不能人太少,要有善知识的诱导,有十来个人在一起,彻底的淡泊其身,安住朴素、清静、清心寡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出家人的清静无为。在家人永远不懂,在家人永远认为寺庙要大,要庄严,人要多,俗人永远就希望这种状态。在家人的习气是很重很重的,他喜欢的就是热闹,就是名声,他想方设法的让你这个庙里非常兴旺,他不是在道上面修行,他是在面子上面,表面上下功夫。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一定是两回事,思想一定要分开。真正的修道当然在家人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在家人无始以来在家里的习气,对这个名放不下来,老是要兴旺,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须菩提闻到金刚经,真正的用心,把佛陀的甚深的心印到意里面去了。这个意境与实相相应的一刹那,才是叫深解意趣。

  “若复有人,”就是假设有人,是一种祈望,因为希菩提得到了利益,希望后面有众生能得闻是经,一种渴望之心。这种渴望之心表达出两种心情,一个是须菩提所悟之境,内心中非常感慨,知道了诸法实相,急迫的希望所有的众生来闻到这个实相。希菩提说:我所得慧眼。肉眼是我们凡夫的眼睛看到的黑白之相;天眼是福,由戒定中生。肉眼、天眼都是福份,就是戒体。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是福,是制止之意。智慧,智就是戒定,慧是观察出来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戒和定,就不可能有慧。戒里面能不能生出慧出来呢?因为戒能生定,定能清静,如果你清静了能见到实相,这个实相是通过观察,不是定在那里不动进入无记想。

  定有几种,有世间定、出世间定。出世间定里面有慧,世间定里面没有慧,只有智,智只能生福,但是不能生慧,就是坐在那个地方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看这个世界是两种现状,一种是伏住我心,把我们的妄心伏住了,这是世间的东西;还有一种是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可以观察到大相与小相、粗相与细相,就像大千世界与微尘,这种境了不可得的体,是由一心念起。大无有大体,小无有小体,没有一个小的实相存在,没有一个大的虚空存在。就像我们看到山一样,山也不存在,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细也不存在,细无非是一个分别的体。山是大相,是一个粗的名,有树木、草、石头缘起产生一个山的概念。而这个山,我们用心静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这个山是空的,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在观察到细的时候,发现每个细的物体还是一个空性的东西。再反闻闻自性,观察到你的心里面现的这种相的时候,发现相是空的,万相俱空。能观察到万相俱空,没有实相的时候,那个叫做慧。

  当外面的东西覆盖了你的心,你没有观察到大是空、小是空、粗是空、细是空,人我相都是空的体的时候,就把它覆住了,只能把自己变成一种无记状态。就是你坐在那个地方,你什么都不知道,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到,然后进入一种无记,你不会有观察。

  定能生慧,慧是要通过微细的观察,才建立慧眼。慧眼是通过心眼观照,是心中开发的一种观察体,并不是眼睛见,见的眼是福,是戒中止恶生善里面出来的。人眼为止,天眼为福,人眼里面止恶是为天眼,止恶里面就有福生,是为戒体叫做相。戒体为肉,戒相为天。我们眼睛因为不作恶,才称为是人。我们现在这个肉眼看到万法,是在戒的体里面。因为体无善故,你的体里面不制止于恶的话,就会生出恶相出来,像猪、狗这个眼睛,乃至于三恶道的眼睛。做善就往善走,就是天眼。眼的体本体是无相的,无相而有相就是肉眼,肉眼的相是善相,此相此体由止恶修善而得,因为没有智慧故,不了解这个眼里面有一个无相体,无相体不离有相之相,此福为相此体为无相,所以这个肉眼非眼是名为眼。所谓眼者即非眼,是名为眼。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你认为这个叫做眼睛。其实如果要以慧眼来观察,你就可以看到眼而无眼,无眼而眼。

  为什么佛陀的眼能尽虚空遍法界呢?他无住啊,见一切法无住,得广长舌相,所以眼睛遍法界故。他的眼睛是无相之心眼,我们有相是因为有住,有住不碍无住,因为我的本体是无住故,眼的体是无住体,是因为有住了才生虚妄之肉眼。无住之眼你却生出有住之心,见色有住了你就会生出这样的眼睛,听声音你有住了就会生出这样的耳朵,闻到香味有住就生出这样的鼻子,本来无住你为什么有住呢?鼻子闻性有住吗?闻性无住。但是闻性有住了就变成一个鼻子,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由住而来。如果不住你就跟佛是一模一样,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闻性都是跟佛陀是无二无别的,我们这个体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你不开智慧故,你有住,所以你眼耳鼻舌身意就变成这个样子出来了。但是这个相和我们无住体有没有分开呢?没有分开。因为相不碍性故,此福不碍我们的体故。所谓有住是心有妄执故,其实你所得的这个福还是无住之体,所以在此世界这个相上生出无住之心,你跟没有相的这个体性是相应的,照样能获得佛陀的体,相不碍性。

  不怕妄起,就怕觉迟。现在色声香味触法是过去有住之体,因为做善故,有福德,做恶故,有恶得。得福得恶,无非是有住无住啊,有善不善啊,有恶则相恶,有善则相善。相大相小也是这样,你无住之心非常弱,你这相小,如果你无住之心非常强烈,在你内心中实在是毫无执着,那你相肯定会广。相广则福大。你坚固的执着心越重,相就越丑恶,那你相就越弱啊。我们看到外面的相是善是恶,无非是我们有住无住啊。所以我们看到外面的相,有人看到非常清凉自在,有人看到的是焦虑不安、烦烦恼恼的,是因为有住无住啊。你看在家人在这个相上面就是不满足,出家人就这么满足,因为出家人无住啊。出家人无住就得无住之相,在家人有住则得有住之相。所以有住之人在世间行走烦烦恼恼一辈子,而无住之人非常清凉自在,都是与无住有住有关系。

  住境不欺,这一切境界不会欺负任何人,无非是你心故。所以我们不要责怪别人。我们在生活中是独立的,一切境是你心境,有住则有有住之境,无住则有无住之境。你有你的心境,我有我的心境,这个世界在我看是清静的,在你看是烦恼的,同样一境无非是有住无住啊。这个心中境是我心中境,在你心中是你心中境,你心中跟我心中境是两回事啊。所以在世间没有冤枉之事,不要责怪别人,你烦恼完全是你心里的烦恼。降伏其心才为真住。如果你的心没有降伏住,你一天到晚怪别人有什么用呢?所以过去讲:大地无寸尘。这个大地上面没有尘的,就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都是我们心中的住相。你有住就有尘出现,你无住了哪有尘呢?

  肉眼天眼都是因为迷惑所致。你了解这个体以后,先以般若智慧开显我们的般若之心,用此般若之心来观察诸法实相,了知此福此善无非是我们心住和不住之体。我们心方寸之间,能显有住无住之相,你无住则法界无住,你有住则法界有住,你心有住之恶,法界则恶,你心有住之善,法界即善,所以是善是恶,跟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他说你说是善,实际上外面人好坏啊!外面人的好坏跟你心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有人家的心,你有你的心,你管别人的心干什么呢?

  所以我们没有事情喜欢管别人。其实你管别人的时候,你心向外求,不知道看到别人也是我心啊。过去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像一尊佛,苏东坡看佛印禅师是一堆牛屎,同样的两个人坐在那个地方,各人的境界就不一样。为什么看别人不是佛,非要看别人是牛屎呢?所以呢,你老是要这样的去辨别。我们读金刚经开显般若,无非是把我们心量提高,千万不要管别人的事事非非,因为是你的心故。你管别人的是非代表你心有住。你有住你有生死出现了,你自己的生死没了管别人的事情干什么呢?你心里面无住则众生自度,悲心自起。如果你看不到别人善恶了,你整天在大智慧体里面,哪个地方不在度众生呢?你自然就会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见到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度。众生见到你就得度,你就不要顾虑你度众生的事情,众生自度。心中的众生也度了,此境此身无非是心生故…

《《金刚经》系列开示 6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