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如果你通達于無爲法,就能開顯我們的般若波羅蜜。如果你不了解無爲法,聞到般若波羅蜜但不落于心,不進入無爲,不能開顯智慧;不能開顯智慧就是妄念。離開攀緣相絕妄。在我們內心中有攀緣體,我們識裏面一個攀緣相、一個愚癡相、一個分別相。什麼叫愚癡相?般若不落于心。所以無爲變成有爲;智慧不能落于心,不能見到實相。我們從名言上面總是認爲這個體不是吧?另外有一個清淨法身吧?我們有一個圓滿法身吧?我們還有一個千百億化身吧?你念佛還老是求境界,這些都是攀緣,就是妄識。“如來說法無法可說”就是舍去我們攀緣體,了知我們現前的當下,把你的攀緣心斷掉。是故一切法不可以求。
般若智慧一直在你心中安住著這個體,我的身口意全部奉獻給佛了,所以你的身是清淨身,你的口是圓滿的法,你的意是一個總持,你吃飯穿衣睡覺一直安住著,這樣的下去,不離吃飯穿衣睡覺這個體。釋迦牟尼佛就是從吃飯穿衣睡覺開始講這個道理。
性體本空,空其妄念。聞般若實相,其性本空故,有山河大地,說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有房子車子,都是我們的妄識,妄識就變成有,如果你了解你舍去你此身,身供養給佛,你就是清淨身,你的清淨身空掉了,那你的心就空掉了。以無爲爲命,以法界爲你身,那你不就空蕩蕩的嗎?身空,你感覺的是外面這個世界的清淨體,即法身爲身。法身空,那你境界是無住體。第二相空,你的口舍掉,整個法界變成你的口,你無處不在說法,這個時候你就不需要講話了,你不講話,但天天在講話,天天講話但毫無執著,爲什麼呢?一切法是我口法,法空,報身一切處在說法。沒有身口意的執著,自然身口意就空掉了。意不執著于身體,你的意就空掉了,你的意攝取了清淨法身、圓滿的報身,你的意完全超越了這個身體,那你意不就是空的嗎?然後整個的空間整個的法界整個的意都變成清淨體了。空其妄念,空的是執著的這個識,然後跟如來相應。把身口意舍掉就是把妄念舍掉了。這個身是四大合和的五蘊之身,舍此身可得清淨法身;我見舍掉,就變成佛陀的法見,佛陀的法是無住之法,與法界相應;你的意跟法相應,你的妄念就舍掉了。舍其妄念,空其執著。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性體本空故,叫般若波羅蜜,說是這個名字,其實沒有這個名字。如來無所說,空其心中的攀緣。如來有所說和無所說都是當下,也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在你念頭斷的一刹那,真如就顯現。
我們衆生還是聽不懂呢,所以佛陀又打了個比喻:“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世尊打了二個比喻:一個講境一個講身,一個講身體32相80種好;一個講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微塵爲小,叁千大千世界爲大。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是爲多不?這裏面雙重意思,大小是一體的,如果你真的了解這個道理,大小是不二的。須菩提,于意雲何,它是解釋前面一段話,爲了解衆生般若波羅蜜,從這個說法上講跟般若相應的體。前面講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後面講如來有所說法不?無所說;它這二個體是相應的,它是解釋非般若波羅蜜,它是令我們衆生不要産生二種極端。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不要我們執著于名字,後面“如來無所說,”不要我們離開此相。因爲我們不執著于名字,又會離開相,不執著于這邊就執著于那一邊,衆生就是這樣子的,所以金剛經裏面左說右說無非爲此故。就像六祖大師講的,你說有我說空,你說空我說有,叁十六對;爲什麼?衆生不執著于有就執著于空,二邊執著,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也是繞過來繞過去的說,就是怕衆生執著于邊見,還是讓我們建立中道思想,那麼這樣說我們就很明了了。
佛說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叁千大千世界叫相,微塵就是一毛端微塵。對人來說一粒微塵能分成90根頭發,一根頭發還能分成90份,就是說我們人的心量;在這個非想非非想天,一個毛端裏面能住五百天人;佛陀一微塵中能見大千世界。說大亦小,說小亦大;這個大小又有什麼區別呢?叁千大千世界又是個什麼樣的國土呢?像山,這個山是什麼做的,是微塵做的,所謂的山只是個名字而已,山你把它分開來就是微塵衆,哪個地方是山呢?它不過是個名字而已。你到微塵中拿一個石頭過來叫山嗎?拿一個頭過來,叫山嗎?拿一個樹過來叫山嗎?就是你找不到一個山的體,沒有一個真實的山存在,山是怎麼做的,山是微塵;這個微塵是小,山是相,但是我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山,小到極點的時候是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個念。這個山就是微塵,微塵就是山。說這個山是什麼做的,前面講,佛陀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山即是微塵,沒有山可得;你不能說真的有個山可得。這個山是微塵衆,在這裏面可以看出來,山是個抽象的東西,微塵是個細相。般若在哪裏呢?般若並不是抽象,叫細相。什麼叫月亮呢?天上有個圓的叫月亮,你到月亮裏面去以後,原來沒有月亮;原來是一塊石頭,一塊水,都是月亮的一個體,你到月亮上面去,根本找不到一個月亮的真實體,月亮只是個名字而已。這就是佛陀“摩诃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如果你在遠遠看著說,你從來沒有到那個山裏面去過,你不理它不管它不去觀照它,對不對呢?這個就是“非般若波羅蜜”。你必須到裏面去,才叫則般若波羅蜜。你不到裏面去就不是了。比如說,你要到山裏面去,發現山沒有了,你到廬山裏面去發現廬山沒有了,到處都是石頭、樹木,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嗎?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所謂兒子,眼睛是兒子嗎?鼻子是兒子嗎?身子是兒子嗎?哪個地方是兒子呢?兒子只是你身上的一塊肉而已,這裏哪有兒子的名字呢?這個兒子做了爸爸,即然是兒子,你的孫子爲什麼不叫他爸爸做兒子呢?證明只是名字而已。那你是爸爸還是兒子呢?是個抽象的是個兒子而已。所以說這個名字是害死人的,叫名言。我們觀照實相的時候呢,了解他這個體是微塵衆,細細的觀察這個微塵,了不可得。叁千大千世界,是代表知佛陀的知見。微塵在叁千大千世界裏面來講,是小到極細;就如說一個山(即叁千大千世界),那可以抓一把土(即微塵)過來。叁千大千世界代表佛的知見,來衡量微塵。用佛的知見叁千大千世界來建立微塵就是了不可得。
第二個,如來說法,有所說法嗎?須菩提說:無所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叁千大千世界,是所有微塵,是謂多不?你不要認爲說我離開這個地球,離開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再找般若波羅蜜,所以此相就是說法。此叁千大千世界是謂大相,微塵是小相。說大和小是對于世尊“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這句話說的。後面講的和前面講的又是不一樣。對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謂多不?就告訴我們叁千大千世界是微塵衆。“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個裏面建立什麼?建立如來之見,是以如來的心來衡量微塵。我們離言說相,說是相也好,微塵也好,不就是一個意念嗎?你意念裏面大千世界,你意念裏微塵難道不是一念嗎?大千世界是你的一念,微塵也是你的一念,一念的微塵與一念的大千世界難道有大小的區別嗎?你好像有大小,其實念裏面是沒有大小的,大千世界和微塵,名爲大千世界和微塵,其實不要離開大千世界也不要離開微塵,無非都是心的一念而已。
此念無非是心,這個世界就是我的心,我們的心大和小無非是一體。所以大與小之相,這個就是說法,無所說是謂說法;說法是謂無所說。這個說法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如來開顯我們不要離開其相,其相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看到月亮的時候不執著了,又想另外找一個東西。當你不再另外找一個東西了,而現在看到月亮就了解是微塵的時候,正好是如來的知見。如來不離相,般若波羅蜜不離開你現在看的這個月亮。這個微塵衆非微塵衆,和後面“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名世界和是名微塵它是一樣的,都爲假名。
什麼叫假名呢?叁千大千世界是我們立出的一個名,這叫說相,不離相而立假名,立假名是名不離開這個名,就是說不離開我們現在的這個名,因爲離名,就像離相一樣,離開這個相不能說相。叁千大千世界實在是我們看到的體啊,如果你現在看到的這個體,比如這個山啊是名爲山,說我現在明明看到是山,你說這個不是山,我另外找山嗎?我現在看到,就像我們說身口意,你進入般若智慧的這個體的時候,你身口意屬于佛的法身的時候,清淨之相無非是法界;法界無非是莊嚴,不離此世界,只是舍除妄見而已;此相還是此相,只是此相是你的心,此身是你身,你這個妄身已經沒有了,變成法界就是你的身了;你已經換到那邊去了。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月亮那是不一樣了,你看到叁千大千世界他已經融到世界裏面去了,融到法界裏面去了,山是我清淨之身,樹木草花是我之口,你融到這個山裏面去了,山跟你是一體的;你的心跟山相印了。整個法界他就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都我一心所顯,這裏面告訴我們不離實相,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雖然是名微塵;而不舍故。前面說叁千大千世界就是微塵,是般若的觀照,後面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是假相。釋迦牟尼佛如來有所說法不?如來無所說;無所說就是說,爲什麼就是說呢?大千世界無非說法,雖然是說法但是如來無所說,實相現前。也就是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既然是名微塵的話,證明說微塵就是我的心,我心就是微塵;沒有一個對立的微塵,微塵就是我的心;世界是我心,我心即世界
大千世界是空相是清淨的,是我的清淨心。山在哪裏?是我清淨法身;樹木草木風水在哪裏?是我口。叁千大千世界是空相的,哪個地方搞個山出…
《《金剛經》系列開示 6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