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如果你通达于无为法,就能开显我们的般若波罗蜜。如果你不了解无为法,闻到般若波罗蜜但不落于心,不进入无为,不能开显智慧;不能开显智慧就是妄念。离开攀缘相绝妄。在我们内心中有攀缘体,我们识里面一个攀缘相、一个愚痴相、一个分别相。什么叫愚痴相?般若不落于心。所以无为变成有为;智慧不能落于心,不能见到实相。我们从名言上面总是认为这个体不是吧?另外有一个清净法身吧?我们有一个圆满法身吧?我们还有一个千百亿化身吧?你念佛还老是求境界,这些都是攀缘,就是妄识。“如来说法无法可说”就是舍去我们攀缘体,了知我们现前的当下,把你的攀缘心断掉。是故一切法不可以求。
般若智慧一直在你心中安住着这个体,我的身口意全部奉献给佛了,所以你的身是清净身,你的口是圆满的法,你的意是一个总持,你吃饭穿衣睡觉一直安住着,这样的下去,不离吃饭穿衣睡觉这个体。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吃饭穿衣睡觉开始讲这个道理。
性体本空,空其妄念。闻般若实相,其性本空故,有山河大地,说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有房子车子,都是我们的妄识,妄识就变成有,如果你了解你舍去你此身,身供养给佛,你就是清净身,你的清净身空掉了,那你的心就空掉了。以无为为命,以法界为你身,那你不就空荡荡的吗?身空,你感觉的是外面这个世界的清净体,即法身为身。法身空,那你境界是无住体。第二相空,你的口舍掉,整个法界变成你的口,你无处不在说法,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讲话了,你不讲话,但天天在讲话,天天讲话但毫无执著,为什么呢?一切法是我口法,法空,报身一切处在说法。没有身口意的执著,自然身口意就空掉了。意不执著于身体,你的意就空掉了,你的意摄取了清净法身、圆满的报身,你的意完全超越了这个身体,那你意不就是空的吗?然后整个的空间整个的法界整个的意都变成清净体了。空其妄念,空的是执著的这个识,然后跟如来相应。把身口意舍掉就是把妄念舍掉了。这个身是四大合和的五蕴之身,舍此身可得清净法身;我见舍掉,就变成佛陀的法见,佛陀的法是无住之法,与法界相应;你的意跟法相应,你的妄念就舍掉了。舍其妄念,空其执著。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性体本空故,叫般若波罗蜜,说是这个名字,其实没有这个名字。如来无所说,空其心中的攀缘。如来有所说和无所说都是当下,也就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在你念头断的一刹那,真如就显现。
我们众生还是听不懂呢,所以佛陀又打了个比喻:“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世尊打了二个比喻:一个讲境一个讲身,一个讲身体32相80种好;一个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微尘为小,三千大千世界为大。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为多不?这里面双重意思,大小是一体的,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个道理,大小是不二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它是解释前面一段话,为了解众生般若波罗蜜,从这个说法上讲跟般若相应的体。前面讲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后面讲如来有所说法不?无所说;它这二个体是相应的,它是解释非般若波罗蜜,它是令我们众生不要产生二种极端。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不要我们执著于名字,后面“如来无所说,”不要我们离开此相。因为我们不执著于名字,又会离开相,不执著于这边就执著于那一边,众生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金刚经里面左说右说无非为此故。就像六祖大师讲的,你说有我说空,你说空我说有,三十六对;为什么?众生不执著于有就执著于空,二边执著,所以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也是绕过来绕过去的说,就是怕众生执著于边见,还是让我们建立中道思想,那么这样说我们就很明了了。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三千大千世界叫相,微尘就是一毛端微尘。对人来说一粒微尘能分成90根头发,一根头发还能分成90份,就是说我们人的心量;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天,一个毛端里面能住五百天人;佛陀一微尘中能见大千世界。说大亦小,说小亦大;这个大小又有什么区别呢?三千大千世界又是个什么样的国土呢?像山,这个山是什么做的,是微尘做的,所谓的山只是个名字而已,山你把它分开来就是微尘众,哪个地方是山呢?它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你到微尘中拿一个石头过来叫山吗?拿一个头过来,叫山吗?拿一个树过来叫山吗?就是你找不到一个山的体,没有一个真实的山存在,山是怎么做的,山是微尘;这个微尘是小,山是相,但是我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山,小到极点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念。这个山就是微尘,微尘就是山。说这个山是什么做的,前面讲,佛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山即是微尘,没有山可得;你不能说真的有个山可得。这个山是微尘众,在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山是个抽象的东西,微尘是个细相。般若在哪里呢?般若并不是抽象,叫细相。什么叫月亮呢?天上有个圆的叫月亮,你到月亮里面去以后,原来没有月亮;原来是一块石头,一块水,都是月亮的一个体,你到月亮上面去,根本找不到一个月亮的真实体,月亮只是个名字而已。这就是佛陀“摩诃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如果你在远远看着说,你从来没有到那个山里面去过,你不理它不管它不去观照它,对不对呢?这个就是“非般若波罗蜜”。你必须到里面去,才叫则般若波罗蜜。你不到里面去就不是了。比如说,你要到山里面去,发现山没有了,你到庐山里面去发现庐山没有了,到处都是石头、树木,大家懂得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所谓儿子,眼睛是儿子吗?鼻子是儿子吗?身子是儿子吗?哪个地方是儿子呢?儿子只是你身上的一块肉而已,这里哪有儿子的名字呢?这个儿子做了爸爸,即然是儿子,你的孙子为什么不叫他爸爸做儿子呢?证明只是名字而已。那你是爸爸还是儿子呢?是个抽象的是个儿子而已。所以说这个名字是害死人的,叫名言。我们观照实相的时候呢,了解他这个体是微尘众,细细的观察这个微尘,了不可得。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知佛陀的知见。微尘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来讲,是小到极细;就如说一个山(即三千大千世界),那可以抓一把土(即微尘)过来。三千大千世界代表佛的知见,来衡量微尘。用佛的知见三千大千世界来建立微尘就是了不可得。
第二个,如来说法,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无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三千大千世界,是所有微尘,是谓多不?你不要认为说我离开这个地球,离开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找般若波罗蜜,所以此相就是说法。此三千大千世界是谓大相,微尘是小相。说大和小是对于世尊“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这句话说的。后面讲的和前面讲的又是不一样。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谓多不?就告诉我们三千大千世界是微尘众。“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个里面建立什么?建立如来之见,是以如来的心来衡量微尘。我们离言说相,说是相也好,微尘也好,不就是一个意念吗?你意念里面大千世界,你意念里微尘难道不是一念吗?大千世界是你的一念,微尘也是你的一念,一念的微尘与一念的大千世界难道有大小的区别吗?你好像有大小,其实念里面是没有大小的,大千世界和微尘,名为大千世界和微尘,其实不要离开大千世界也不要离开微尘,无非都是心的一念而已。
此念无非是心,这个世界就是我的心,我们的心大和小无非是一体。所以大与小之相,这个就是说法,无所说是谓说法;说法是谓无所说。这个说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如来开显我们不要离开其相,其相就是般若波罗蜜。我们看到月亮的时候不执著了,又想另外找一个东西。当你不再另外找一个东西了,而现在看到月亮就了解是微尘的时候,正好是如来的知见。如来不离相,般若波罗蜜不离开你现在看的这个月亮。这个微尘众非微尘众,和后面“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名世界和是名微尘它是一样的,都为假名。
什么叫假名呢?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立出的一个名,这叫说相,不离相而立假名,立假名是名不离开这个名,就是说不离开我们现在的这个名,因为离名,就像离相一样,离开这个相不能说相。三千大千世界实在是我们看到的体啊,如果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体,比如这个山啊是名为山,说我现在明明看到是山,你说这个不是山,我另外找山吗?我现在看到,就像我们说身口意,你进入般若智慧的这个体的时候,你身口意属于佛的法身的时候,清净之相无非是法界;法界无非是庄严,不离此世界,只是舍除妄见而已;此相还是此相,只是此相是你的心,此身是你身,你这个妄身已经没有了,变成法界就是你的身了;你已经换到那边去了。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月亮那是不一样了,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他已经融到世界里面去了,融到法界里面去了,山是我清净之身,树木草花是我之口,你融到这个山里面去了,山跟你是一体的;你的心跟山相印了。整个法界他就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我一心所显,这里面告诉我们不离实相,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虽然是名微尘;而不舍故。前面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微尘,是般若的观照,后面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是假相。释迦牟尼佛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无所说就是说,为什么就是说呢?大千世界无非说法,虽然是说法但是如来无所说,实相现前。也就是说非微尘是名微尘;既然是名微尘的话,证明说微尘就是我的心,我心就是微尘;没有一个对立的微尘,微尘就是我的心;世界是我心,我心即世界
大千世界是空相是清净的,是我的清净心。山在哪里?是我清净法身;树木草木风水在哪里?是我口。三千大千世界是空相的,哪个地方搞个山出…
《《金刚经》系列开示 6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