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后面的是比较细的,最主要是要会于心,如来是讲实相,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实相当作是自己的证量。就是认识到这个道理,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有这个觉悟的证量。如果你真正明了金刚经,是以无为之心,不是以攀缘之心,是远离攀缘之心,是无为之心安立在这个世界上面,它是离心破相,不着相不离相。这个不是口上说一说,它确实是要内心中的感受。人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情,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他心中没有着相,因为他心中无住故,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障碍,但是它又不离开这个相。就像不能执着于戒,但是也绝不是说不持戒,就必须要跟实相相应。不可思议的思维,完全要靠我们的心来领会,真正领会了金刚经不会给人家带来烦恼,并且做事情非常如法,内心中非常清静,这才是金刚经。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有障碍,给人家带来烦恼,内心又不清静,肯定跟金刚经是相违背的。
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呢?它是总持于法,通达于心体本空,空其妄念,并不是说我们的性体是空的。我们的真如实相显现出来,是你的妄念全空掉了,并不是说我们的真如空掉了。真如没有体,如果你真正跟本心相应了,你的妄念顿空。如果说真如空,那是有攀缘之心。
“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否?”大千世界是大,微尘是小。小跟大有两个境,一个从真如上讲,离言说相,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哪里呢?所谓的微尘又在哪里呢?比如中国、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无量寿寺,有这个名言存在是代表大千世界,是大。上至于大千世界,下至于我们当下这个体,都没有名的这个体存在,没有一个所谓的大存在,没有一个小,就是一念。所以大千世界也不存在,微尘也不存在。但是我们众生执着于名言了。
离言说相,就是说,嘴巴上讲的是言辞,但是应该要离开这个“言”。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但是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是没有这种言辞,没有这种名字。比如去沙河,但是在去沙河的这个过程中,没有沙河这个名字存在。嘴巴上说出来的和你的观照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我们总认为有一个名言可得。比如说常福,你总认为真的有个常福存在,大家就执着于常福的存在,这个叫做言。我说出来的时候呢,这个言里面找不到任何地方有一个常福的存在,眼睛耳朵鼻子……找不到你所谓的叫常福的这个体,实在是离开这个言辞,这个叫做修行。所以任何一部书一部经典,都应该要离开这个言辞。执着于言辞就变成执着于文字,我们自古以来流转三界的原因,就是因为执着于言,执指为月,以为真的有言辞的真实存在。所以到任何地方,有这个名字把你心给锁住了,你心放不下这个言辞,就不知道通过言辞观察实相。从大的讲,三千大千世界;从小来讲,是微尘。比如,常福鼻子眼睛嘴巴……这叫微尘,这叫小;大来讲,常福整个的形状。此大此小,都是名言。常福是大,里面眼耳鼻舌身意是小,这小跟大是一是二呢?微尘跟大千世界是一,不是二,但是众生以名言而立,在小里面找不到大,在大里面找不到小,产生矛盾。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看任何经典,都应该会到无有定法,这个叫做无为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在这个世界定而无定,以不定法在一切处。念佛读经要会到实意,我们的修行跟我们证到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众宁为多否?甚多世尊。这就是众生的量。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圆满的空间,微尘之多,大千世界之大,所以须菩提说: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常福的这个相,我们不要把名字抓住不放。后面讲,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微尘。就是说,你叫常福,常福整个身体都会过去,它是相应的,但是在你心里面是一个独立的相,你叫常福的时候有常福的全部,就是你叫一个名字会跟我们的心相应。
什么叫离名说相呢?它没有这个名字出来,用相说名。你叫常福的时候,没有常福的这个名字,但是你发现我已经在你面前了。常福这种相叫有,这个相里面是没有名字的,叫离言说相,代表佛陀在说法,说的法并不是叫我们执着于这个名言。比如看桌子,是看这个实际的桌子,而不是看这个名字,这叫离言,这个言辞说出来的时候,这个言辞是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我们要观察到它的实相。我们听法要会听,佛讲的目的是要我们落心,把这个法落到心里面去,叫我们进入观照,观照于实相。不要把什么空啊有啊无住啊无相啊,把这个名言抓得死死得,这个名言是没有用的,它是超言辞的。
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佛陀说文字般若的时候是建立我们的观照,这叫离言说相。在你观照的时候,比如我说桌子你马上就看到桌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才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如果你仅仅是听我讲话是没有用的,因为我讲话只是名言而已,你听我讲再多的话,你不能够当下观照到,你就执着于这个文字了,就不是叫做离言,而是住言,住在言之中,住言就离相了。比如一本书拿在手上,你怎么读它也不能跟实相相应啊,要离开这个书才是离言啊。书上面全部是言辞啊,要离言才能跟实相相应,实相的体并不障碍我们的觉性,但是如果你要是抓住这个文字不放,而失去了观照,文字就变成迷信了,变成虚妄不真实了,就听不到法了。如果你要是执着于书,不能够观察到当下的实相,这个文字就变成你的执着,就变成你的拖累,变成你修道的障碍,就有三界的出现。这种观照的体为什么是究竟佛呢?为什么不说是如来呢?因为如来是说实相的体,佛是究竟佛是觉体,他是有证量的,不然我们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成佛。怎么成佛呢?无住。怎么达到无住呢?经过观照。怎样才能观照呢?听我说法。怎样听我说法呢?离言说相。就是说,你听法的目的,就是要离开言。就是说而无说,这叫如来说。如来说相非相,如来说法无所说,是名说法。说法的目的就是要你知道,说法的言辞是不可以住的。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讲法,你一定要住在实相上面,你当体就悟了,你就进入到实相之中。如果你跟实相不相应,这个言辞就变成修道的障碍。这个叫做无为,无为就是无有定法,也就是无为法,就没有我了,无为就是大涅槃,寂静,寂灭,清静。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离开言辞来观照实相,了解实相。
一般我们现在人修行都是执着于相,就像我们今天七月十五一样。七月十五我不知道大家是用什么样的心来会,从这里面能会到如来真实义。我们一切行为都是名言,这些名言从如来体上讲,即是离名说相。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不动任何念头,不做而做,做而无做,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这就是佛,有也好,没有也好,对你来说,这就是实相,因为没有言辞的。拜忏、念经,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文字,是一个实相。在里面你生起佛的观照,真如离攀缘相。
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离名说相,就是没有言辞。如来无所说法,他没有身体怎么说呢?如来不说法,但有无量相,叫离名说相,离言,就是如来在说的时候,你没有文字。就像我说凳子的时候,你马上就看到凳子,我说桌子的时候,你马上就看到桌子,桌子跟我们的言辞是不能够放在一起,叫做离言。离言就是佛在说,你在闻到马上就思考到,马上就觉。比方来说,我说大家去把外面的桌子搬进来,大家怎么不动呢?证明都是在听言辞了,因为在听我讲话,都是言辞了。佛陀没有这种戏论。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是讲宇宙的实相,我如是讲的时候你就如是思如是观照,你一定要跟这个实相立即去行,不可以等待。就是我说的这个体,你与观照相应,叫证量,你就证了,证到没有言辞,我说的这个言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我是佛,我告诉你你家里起火了,你马上就跑回家去了,因为你跟实相相应啊。现在你为什么不跑回去,因为你对我没有无上的信心,你不相信我有神通。不但是我,就是佛陀再来,你也不会相信。佛陀进入涅槃的原因,就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不能够跟实相立即相应。我讲法的时候,如果你现在就能观照到,你也是不错的人啊。
离言是因为有说这个言辞,你不执着而已,跟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这叫做观照般若。观照不离实相,不离文字。见到实相,观照般若跟文字般若都不存在了。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众宁为多否?佛从相上来说,大千世界是大,微尘众是小。众生对大千世界有所执着,对微尘有所执着,微尘执着于小,大千世界执着于大,有大小的执着。说大千世界就执着有一个大千世界,说微尘执着一个微尘,以为微尘跟大千世界有所距离。不知道微尘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是刹那刹那的,微尘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微尘,是一体的。这个是对如来说,离言说相。如果有智慧的人,大千世界就是微尘,说微尘就是大千世界。我说微尘的时候,你看到就是大千世界,我说大千世界就是刹那刹那的很多微尘,这里面都是离言辞的。说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可得,说微尘没有一个可得。两者是一,叫做无有定法,也就是无为法。微尘积聚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微尘体,众生执着于差别,把二者分开来了。你在房子里面你执着于这个房子,房子里面很多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所以我们执着于这个差别,不是以文字观察实相,就像我们执着于经典,以为就是修行一样。文字天天在读,但是跟观照不相应,跟实相不相应。书是书,行为是行为,跟般若不相应的话,你在念的时候是书,你回家走路是人。就是说,你走路吃饭穿衣睡觉又是一套,然后书又是一套,你修行和你现在的行住坐卧一点都不能相应。六祖大师为什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
《《金刚经》系列开示 6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