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4▪P3

  ..續本文上一頁極樂世界全部是色聲香味觸法講法。衆生看到色等法界,心開意解,聽到聲音等法界心開意解,色聲香味觸法都心開意解,得種種莊嚴,種種清靜,種種解脫,都會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以無住之法來跟我們講法,不是用口說。西方極樂世界從頭到尾都沒有阿彌陀佛來跟我們講法,都是用色聲香味觸法,而這一切相是什麼呢?都是阿彌陀佛在說法。爲什麼叫西方極樂世界盛重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有種種花往下掉的時候,極樂世界的衆生在水裏面洗澡得心開意解,得第一忍,第二、第叁法忍。爲什麼極樂世界這些東西一聞到一接觸一聽到,風一吹過,天上一個聲音、一個香、一個味、一個觸,衆生即得種種解脫呢?這個就是法。這就是真如法,這就是如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以如來心來會與我們的心。如來所說法無所說,沒有所說的人,法是自現,本來就在法裏面,此體本來真實故。

  我們聽到般若之法以後,會生出一種境界,即破妄顯真。把你的妄體舍掉了真顯現出來,你會發現,你舍了身,法界即你身;你舍了口,這個法界之音、色聲香味觸法即你口了;你舍了意,你無處不在莊嚴。心覺了,啊!原來鳥語花香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法,是個清淨的法,這個法是我們心中之法,原來心大法就大,心遍法界故,法就遍法界。總持在哪裏呢?總持我意念,我沒有意念都不知道。你現在用這個意,意是什麼?開你的迷而成爲覺。你覺了悟了,這個意猛然的同空性相應,那你的意識總持了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在你總持的一念意裏邊,一念意十方諸佛。意裏可以總持一切法,因爲你的意到哪個地方都可以總持,你悟了,跟實相相應的一刹那,你吃飯了,用意了知,你沒有意怎麼了知呢?所以這個意是什麼呢?叫千百億化身。你到南昌,你到九江都用意念在總持;你的意念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就是身就是口就是意。身口意是一體的,意裏有口,口裏有身,身裏有口,口裏有意,身口意是一不是二,叁就是一一就是叁。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則“真實、相應;非就是不相應的意思。如是觀照者,是般若波羅蜜,不如是觀照者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如果你執著于名字,則非般若波羅蜜,“則非”二字完全看你相應還是不相應。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不可以執著于名詞,般若波羅蜜要跟法相應故。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你懷疑這一念善根,對這個善根不能生出佛的信心,認爲善事善報,或者善事與心不一,或者善事是善事,我是我;對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你懷疑或你不能生出佛想,認爲這一念善根跟佛是有距離的,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什麼叫信心清淨者?你這一念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這一念善,相信你這個善與你的心是一體不二的,不是我心在做善,是此相就是此心;相跟心是不二的,與實相相應,花開則見佛。爲什麼呢?此信心堅固故,此信心與實相相應故,你一定會見佛。如果你與實相不能相應,則不能見佛。你雖然在念“摩诃般若波羅蜜”,但對般若波羅蜜的實相不能了知,你念這個名字跟實相清淨不能相應故。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世間一切萬法都不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善根,或者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在你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的一刹那的善根,這一念善根跟佛是不是相應的?這一念善根跟佛是無二的,並且這一念善根跟法界所有的法界,都是相應的。對這一念善根生起佛想,生出無二之想。但是我們跟般若不相應的時候,你會懷疑的。懷疑有二:一是無意識的懷疑,一是有意識的懷疑。你不生懷疑,但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令你懷疑。比如說你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在這邊念阿彌陀佛念幾聲,相信阿彌陀佛是真實是果德的是圓滿的,把這一念善根放在一邊;那邊照做壞事不誤,執著啊攀緣啊等等這些東西與這一念心不能相應,不斷地去做這些惡業。你這個惡業、執著、攀緣超越了你這個佛心,你就不能解脫。假設你念阿彌陀佛的這一念覺性,對佛陀生出無二之心,相信這一念善根就是我們心中的實相;也就是佛陀的這個體。你念這個阿彌陀佛一聲與一百萬聲是一樣的,那麼說這也是實相。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佛號都是圓滿的。你在數一聲佛號一聲功德,再加一聲再加一聲功德,需要不斷的加不斷的加在增長,這個就是懷疑。爲什麼呢?你有佛號相續的增長故,你就不知道你念念是圓滿的體。

  講般若的目的是幹什麼呢?爲什麼講般若呢?因爲我們有無盡的業障,講般若的力量就是把我們周圍的所有的相變成實相,然後你念的這個阿彌陀佛跟實相相應,使我們實相能有個堅定的體,就徹底的死心踏地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放棄了所有的攀緣體,因爲我們對世間有很多的攀緣體。你對阿彌陀佛不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的原因是什麼?因爲你不斷的向外攀緣,除了念阿彌陀佛圓滿之外,你對外面的實相不能了知。講金剛經就是要告訴你這個清淨體,爲什麼?山河大地皆是你的法雨,皆是阿彌陀佛的法雨,因爲整個的世界都是法雨而已;整個的世界都是我清淨之身,了解法界是你的身,還有什麼攀緣呢?你把東南西北所有的地方都是你的清淨法身,你離不開你的清淨法身,你就不需要勞累跑了,活在當下就可以了。外面所有的相都是法相,既然外面所有的法相都是你的口,那我還說什麼呢?我在口裏面呢?所以你就不需要再跑了,活在當下就可以了,當下的法即是,一切法即是一法;你住在一個法裏面徹底就安定了。一心能總持所有的清淨法身,總持于所有一切法,你這一念的當下就知足了,這個就是你的境界;你就徹底的安心了。如果你安心了,你在房間裏就不動了,就老老實實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了。跟這個學啊,跟哪個學啊,到最後面呢什麼都不要學了;爲什麼呢?清淨就是法身,就在你的當下,圓滿的報身就在你的一念,你舍身就是清淨法身,你舍口就是圓滿的報身,而報身與法身就在此一念之中,在你意識清淨的化身,無處不在化身之中。在這樣的化身中安住,然後不動,這樣不動的相續----十年,二十年,這樣的心住十年二十年,這叫做養德、養道。佛教裏講見道、養道,然後就是證道,見到了這個道以後,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養道。六祖大師還養道十五年;馬祖養道叁十年;趙州老和尚養道二十年,就念一個“空”字。證明說我們見道之後,一定要養道;養道如如不動,一心一切心,一口一切口,一意一切意,心徹底的安定下來不動,就這樣的十年二十年下來,這個叫做終身的出家。這個才是你不枉你修道,不枉你出家。我們修行的人老是東跑西顛的,爲什麼呢?就是爲了見道;見道之後還東跑西顛的,那不就是失體了嗎?見道之後是謂佛,這個佛心相續,它叫證量。

  後面講“如來有所說法不?”爲什麼呢?見道後,身還是這個法界,口還是這個法界,意也是這個法界,無所說法,就是說:離開言辭,沒有可說;一天到晚跟佛陀打成一片,聽佛說法,但是佛陀無法可說;無所說,是名說法;所以如來說法,是名說法;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如果你自己住在這個體裏面相續,有一天,你這個攀緣之心,“唰”地一下斷了,這是你的真如現前。真如現前的時候這個世界是空寂的,這個世界是莊嚴的,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所謂的一真法界,所謂的華嚴境界,就在這個當下一念當中。你還有個意、習氣在那個地方,當你意念習氣刹那的一斷,整個世界立即就變成境界。不明了者,佛法離我們很遠很遠,了解佛法者,就是一層紙而已,戳破了就是大光明藏顯現。我們連見道都沒有得到,我們舍棄自己的生命來求見道之體,我們在外面參學就是爲了見道。那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呢?爲養道。最終的目的是要證道,成佛;佛是什麼樣子的呢?佛就是如來,不離當下;還是在這個體裏面。我們修道之人要知道如是觀照。

  

  

《《金剛經》系列開示 6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