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说般若波罗蜜,叫言,这个言是离言,不能够执着于这个言辞。如果你执着于这个言辞,就像我们读金刚经,如果你执着于金刚经,天天在读而不观察实相。真正的修金刚经,一定要把书放下来,然后如法观察实相,整个外面的相都变成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一定要把金刚经变成实相。你在此世界无住,就是法身,因为我们此身本来无住故。无相,平等法界心。一切法,山河大地、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妙法离言辞。但是经过这个文字观照实相入到你心中,你是没有言辞的,完全是实相的显现,叫离言说相。不能执着于这个言辞,执指为月,把金刚经读懂以为你见到金刚经了,其实你没有见到。如果你以这个文字而观照到实相的时候,这个实相才是你自己跟佛相应的这个体,就有证量。为什么这个地方是讲“佛说”,后面讲“如来说”呢?因为“佛说”是离言说相跟证量相应的,跟境界相应能觉故。“如来说”是离名说相,有相的显现,说如来的实相体。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你不能说我证量上面离开这个相,如来是告诉我们不离开此相,佛是说你在诸法相上面要证如来地。你现在看到这个诸法相,要证如来地,这叫佛说。佛不离开当下的如来,不离开这个诸法实相,叫做如来说。所以,“如来说”和“佛说”是两回事,是能所体,才有真如法界实相显现。所以这里面你要悟到。我们应该离名字相持。比如我一讲常福,实相就出来了,这个叫离言说相,你不能把常福这两个字抓着。所以祖师们讲“洪名招德”,名号出来了,德就出来了。如果这个名字出来,德不出来,这个名字就变成了有住心,那跟金刚经怎么会相应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一念名德就感召,如来全部的德,你无住心到在德里面去了。你心里面既然持名,但是毫无名字的执着,你内心没有这个名字的体,没有这六个字。如果你把六个字化如来全部功德。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什么叫是名微尘呢?说大说小无非一心故。大家要悟到这个道理,离名,就是离开执指,执指为月。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执指为月。但是你把这个诸法所有的名字去掉,大小就一如了,就是你的实相,但是又不离开这个假名,这个叫实相念佛啊。实相现前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以文字建立观照,以观照建立实相。
住持三宝就是名字,名字经过实相而来,这样就是常住三宝。常住三宝又建立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观照。观照、常住、然后转为实相。你看到现在的佛像,叫住持三宝,看到住持三宝就看到实相三宝,实相三宝就是观照你的自性三宝。你的自性三宝、实相三宝和文字三宝是一体,不能分出三个。你看到的这个外面的相,是我们的心中之相。我们的心分出二相,一个是无住,无住的体就是实相,无住的相是法界,一相一切相。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一相,是法界之相,一相建立法界,你观照到了,现在这个佛像就是圆满的法界!了解法界是无住,无住之体就在这个佛相里面,所以你看到实相就是常住。它又跟我们自性相应。无住就是我们自性、佛性、即法身。有相就是我们自性中的无相,遍法界,是自性三宝。所以,自性三宝、常住三宝和住持三宝,住持就是实相,住持三宝就是观照,观照实相就是常住,常住实相就是自性,实相就是我们的自性。那我们的自性又在哪里呢?在文字之中。文字、观照、实相是一体,不可以分开来。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你听到这个名字,马上就观察到般若的体,与实相相应。但是跟我们自性不相应之前,你还有假设,就是我看到了实相,我是菩萨道。到最后面,你自己的实相全部现前,你就是佛了。三种三宝都在你自性中、一心中显,实相、常住、观照、文字,都不存在,都是方便假名,变成一真如。
真如就是离心缘相。离开你心里的缘,你有什么常住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的概念啊,都是建立在我们名言里面,我们还有一个攀缘心。这种攀缘心还是一种执着。真如就是这种攀缘心都没有了。文字、观照与实相都不存在了,就变成真如境界。真就是真实的体,如就是如如不动。如是代表如来,真是代表佛,是成等正觉。你心一点都不立了,这个就是佛真如境界。真如境界和住持、常住、自性这个名言都不存在了,这就是真如境界。到了真如境界你就如如不动了,当体即佛了,彻底离开心之攀缘,离心无缘相,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修诸般若,无名字言。一念般若波罗蜜,一念名即得实相。这个名字的总持,就像念南无阿弥陀佛,何等自在,跟实相相应。只有跟自在相应,才能获得清静相。跟自在不相应的话,就不得实相。不得实相,你念阿弥陀佛就会有烦恼,因为不了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如果是真如,阿弥陀佛就是绝对的,没有一个攀缘之相,你意会到了,你立即就解脱,进入到真如境界了,无得无失,无取无舍的真如境界,你活在阿弥陀佛的怀抱之中,连我活在阿弥陀佛怀抱中这个心都不存在,你就是一个大真如。六祖大师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心断,缘相就断掉了,全部是真如境界,他就举心不动了。所以六祖大师一悟即佛,根本就没有众生,没有佛,就是十方诸佛也没有了,十方众生也没有了,全部是自己一个纯朴的心,完全是不动念了,这种境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名如来。
若人信心清净者,则生实相。这里面是破我们的细惑烦恼,要把佛讲的这个理变成我们众生心中的事。如果你微细的观察,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要我们接受实相,把前面所讲的这个东西,变成我们心中的实相。就是要我们彻底的放弃名字言词。我讲的再好,如果你不落于心,有什么意思呢?你耳朵听到我讲话,你执着于这个名字言词,你应该落于心啊。
经前部是讲信,讲理解,就光信还不行,信了还要解,释迦牟尼佛大悲心的生起,了知于众生不落到心里面去,变成名字,变成言辞,心里面有一个攀缘之相,不了解诸法无为体。我们不入无为,无为就是无有定法,一切法皆以无为安立,就是在这个世间相上面建立般若之智,而不是在名言上面去下功夫。因为名言有一个定相,你把这个名言般若波罗蜜、金刚经、阿弥陀佛名号当作一个你自己的定法,或者当成有为之法,当作是一个名言,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佛意。佛陀看到了执着,所以直接告诉众生,不可以执着于这个名言文字,因为佛陀前面讲无为,讲到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跟无有定法不能相应,你把法定了,你就跟实相不能相应。你把文字、名言定下来了,你跟实相就产生一个距离,跟般若就不能相应。所以我左讲右讲,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的示现,恳切的希望大家不要执着于所讲的名言文字相。
出家者是佛弟子,讲法者是佛弟子,但是与金刚经受持者、听闻而受持者,此人为佛侣,为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听法闻思修的人最重要,讲法的人并不重要,包括我讲,如果我不如实奉持,那我也就是佛陀弟子,我心讲的与实相不相应,而你相应了,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跟这个实相也相应,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讲了,我跟它不相应,我还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要观照于法,并且这个法要落实到实相上面去,不要听这个名字,要把这个名字化为实相,化为般若,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会到佛意。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因为须菩提问啊,此经叫何名呢?我等云何奉持呢?须菩提问这个话的时候,本身有两个相,一个,这个名字叫什么?第二个,我应当如何奉持?如何奉持和这个名字,如果只讲名字,不讲奉持,众生执着于名字,名字跟奉持是两回事。名字是总持,奉持是名字的意,了义。这个名字通达如来了义才是奉持法。如果跟了义的这个体不能相应,这个奉持就不成立。
汝当奉持,就是以佛陀的果地,建立在众生的因地,叫“汝当奉持”,很微细的这种思维,说细并不细,越说到后面其实就越简单,越明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后面这句话是对于攀缘之心:“如来无所说”。如来没有身,如心经讲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身,是有所来有所去。有所来,如来有八相成道,有所去,他的身可以灭。有所来有所去,这个相是众生的心,因为众生有生有灭,所以如来有生灭之假示相。
为什么密宗里面要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因为你把身供养给上师了,你就没有身了,就得清静之法身,外面是大空性的,没有我了,整个世界就是空;把口供养给上师,就变成佛法了,整个宇宙是一个法,就是你的佛法;把意供养给佛,就是清静体,整个世界就是清静意化身。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上师以后,或者供养给佛以后,你就获得是清静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住之相、无住之体,你获得的这个身体,这个都是我们心中的法,这个心中的法后面就是清静的心,因为法从清静心中生。你的意业,你的觉性的意,就是清静的这个化身,就是觉,就是无处不在清静,无处不是你的身,无处不是你的口,无处不是你的意,无处不在化身。你的身口意不离法界。我们通过这样的观照,第一你清静了,第二你遍法界了,第三你无处不在觉里面。这里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是佛说,就是你自性的修;一个是如来,不离相故。外面的清静之无住相,你的清静法身在一切法界里面。这个法在哪里呢?一切长短高低,所有的都是佛法,但是离言辞,没有这个口上说的言辞,都是法,这叫做如来法,不离相故,就是离言辞相,不是用口上说,但是诸相不离,要离开当下相另外有庄严可得,那叫攀缘。就是你看到山河大地、春夏秋冬、青黄赤白,都是法。这个法从哪里出来呢?从我们口里生。…
《《金刚经》系列开示 6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