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因为众生不立这个名字,不能摄持,不能总持于法故。因为此法不落于心,此心不能与法相应故。就像念阿弥陀佛,你不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相应呢?所以持名总持于法。从因地上讲,虽然你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信心,但是持名之因,本身跟果地是相应的。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不管你是无住之相还是有住之相,它都能相应。比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求财者就有住,他必定得财;有求名者有住,必定得名;想求福报,可以得到福报。因为有住之心必能得有住之相,而无住之心,必能得无住之相。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我们的本心。在心念时时候,它必然跟我们心里本来俱足的德是相应的。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是,你有住就得住相,你无住就得无住相。如果你心中不住名不住利,不住得不住失,心中无住故,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圆满的果德。如果心中有住,必然就不会圆满。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业障很重,常常都是有住之心去念,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得失,那你果地上的功德就有住。“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所以我们闻到这个名词,又能够和名字的了义相应,必须要通过闻法。你闻到金刚般若这个体,然后又持此名,持名与果相应故,是为真持,此名为佛啊。因为这个经典讲无住之体,讲无相之体,因为无住体是心故,无相体是法界故,因为无住使心圆满,心圆满则法界圆满,觉性就建立出来。你有住,你心不圆满,法界就不圆满,那你心中就有得失,真实法界就不会显现出来。 所以佛陀讲果,无非是建立众生的果地上的因,使我们因地上的果圆满故,因地就圆满了。果地上的圆满代表你心地上的圆满,果上不圆满心上就不圆满。你念阿弥陀佛无住为什么无住呢?是因为你把这个阿弥陀佛名号跟法界的果相应了。什么叫不圆满处呢?你念的阿弥陀佛,你念的金刚经,是有住之心。你有住之因来建立我们的因,不是无住之果来建立我们的因。因为无住的果是金刚的本体,也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也是你本来你自性中的本体。因为有住故,你的自性就失去了,那你果德也就没有了,金刚的本意也就不存在了。就等于没有闻到金刚经。但是念有没有利益呢?因为金刚经和南无阿弥陀佛这声名号,乃至于我们的自性,是相通的。因为相通故,你念它就有用。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持此名字是果地建立因地。所以者何呢?后面会讲到:“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流通本里面,后面还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
智者大师、嘉祥法师等在著书中,都没有后面这句,“是名般若波罗蜜”在老本里面是没有这句话的,这句话是后来加上去的。这句话,祖师们判的时候,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毛病。因为智者大师他们都是一代高僧大德啊,从古本里面没有找到,但后来的新本里有了。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这句话破除两种知见。一个是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后面讲,如来有所说法否?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但是这里不是“如来说”,是“佛说”,这完全是两回事。因为佛是所证,佛是究竟果觉之称,是证悟到究竟位的一个名称。如来不是证来的,如来是无所来无所去本体的法性,是于一切了义。它无所来是无住之体,无所去是相之体,如来报身无所去,法身无所来。法身就是无住之体,相上说说来也是错,说去也是错,说去它是来,说来它是去,来去是一体不二的。来是法界,去是法性,法性就在法相里面,法相就在法性里面,法相法性就是如来。佛就不这样了,我们现在是凡夫,是众生,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苦恼是佛啊,但是我们可以说它是如来啊。为什么?烦恼无所来无所去,体是清净体,故名如来。你不能说有一个来的烦恼,也不能说有一个去的烦恼。如果真正的悟到了你本心即自性佛的时候,它就是无来无去的如来。只有证悟了的佛,才了知如来。如来又不离众生,众生本来就是如来。他有所去,他不是跟众生有个距离吗?他有所来,他不是有取于众生吗?有取舍,就不名如来。如果有所来,那我们凡夫就是佛;如果有所去,那我们都不是佛。所以是佛不是佛,那就非常矛盾。所以,佛是究竟觉的果,同如来有差别。
所以,为什么“佛说般若波罗蜜”,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是果觉上所证。佛证到,以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佛是所证的体,我们现在是凡夫,要证佛的体,以般若波罗蜜就不应该有名字的出现。我们观照的时候还有名字的出现,只能从如来体里面,才能够离言说相。而这个有相里面,一个是离名字相,佛说般若波罗蜜,是佛所证。我们依这个般若的观照力,见到实相之后,这一切相都已经没有这个名字存在。如果依般若波罗蜜这个心来证它,就没有这个名字。就像说妈妈的时候,在你看到妈妈的时候,这中间这个名字是全部没有的。我们证到的这个“妈妈”里面,没有任何名字,而有这个名字的存在,那我们心中还有一个名字的知见,叫名言。阿罗汉还有名言的执着。我们众生成果觉的时候,没有名言的执着。有了这个名言,就会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个是离言说相,没有言辞的相。前面讲了众生的执着,就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这个理,完全会之于相。这个相里面,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所以念的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观照与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是无念无住的。所以你真正念般若,执持于这个名号,“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汝当奉持,它是断的意思,断除我们这个攀缘之相,无为之法,没有一个定法,叫无为而安。南无阿弥佗佛就是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着一个名字,这个叫做定法。定法跟无为是不相应的。比如爸爸、儿子、孙子,对孙子来说,他是爸爸,对他爸爸来说,他又是儿子,这叫无为法。如果你有定相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念这个名字,与法相不相应,就变成有为之法,有为之法,与般若是不相应的。叫你奉持这个名字,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破我们这个名字的执着,以这个观照我们的实相。比如南无阿弥陀佛,阿是寿命无量,弥是光明无量,陀是觉性无量;阿是十方诸佛,弥是十方菩萨,陀是十方众生;十方诸佛究竟空,十方诸法究竟有,陀是无尽众生;菩萨能通达于法故,众生能通达于义故,诸佛能通达于佛故。
我们怎么悟究竟的佛?比如这个茶杯一般众生会说这是个长形的工具,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众生就是一个相;我再问你,这是什么?很多人说,这是玻璃,证明说你从相上面已经看到了它的体,这是阿罗汉知见,因为从相能识体,能了解无住之心。我这是比喻把大千世界比喻为这个茶杯这个相,每个人看差别都不一样,但是全部是玻璃,玻璃是一。有的人看到底下,有的人看到正面,有的人看到侧面,有人看是方形的,有人看是圆形的,有人看是扁的,每个人心不一样,但每个人心的玻璃是一,相都是不一样的。众生是执相,阿罗汉是执着于空叫空。对于菩萨来讲是六度。佛是不二的,印入一切众生心。另无佛可得。
菩萨能入一切众生心,他从里面往外走,我们众生从相上从你心里发出来的,菩萨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相,所以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这个玻璃体,他了解所有的众生就是一个相,他入一切众生心,他是无住的。佛看是什么呢?究竟的境界,佛是看不到玻璃,玻璃是众生心,形也是众生心,有玻璃是菩萨见,有长圆形是凡夫见。但是呢,玻璃和形是妄生体了不可得,众生以为是实体,佛是没有众生菩萨可得当又不离众生菩萨,也没有玻璃,也没有长圆形,那是绝对的境界,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的体,全波即水,无佛可成,全水即波,无众生可度,佛没有众生没有佛,也没有什么不可度的众生,不可成的佛,菩萨有微细烦恼,阿罗汉有出离烦恼,众生完全是烦恼,三者都有见的烦恼。只有佛已经没有见,彻底的超越了对立,完全是这个诸法的本身,这个诸法即是实相佛。我们悟到这个道理,但是众生执着于这个名,完全是成见,是众生的偏见。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名字,我说这个名字,并非有一个名字可得,就是实相。但是众生又执着于实相。前面讲到,我也空,法也空,都空掉了,连名字都不建立了,众生就想:世尊说法难道是假的吗?后面佛陀又问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因为前面,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这个名字不可以立,没有法可说,连般若波罗蜜都在实相里面了,全部已经空掉了。众生就想佛有所说法吗?这个是众生的攀缘之相,众生有这个攀缘,有法可得的执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是离名说相,没有名之相,但是无所说不能代表他没有说。无所说就是不是用口上说,是以依相而说。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所说法否?阿弥陀佛说法是色声香味触法等相说,闻者解脱。一切相都在说法,并不是口上说。众生执着于如来口上说法,其实不是口上说,它是离言实相相上体,相就是说法之相。起信论上讲,有三种说法,离言说相即究竟觉,离名说相即如来,离心缘相即真如。
离言说相究竟觉。就是前面讲,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离言说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口上说,跟实相相应,口上说法的这个体性相,是没有言辞可得的实相。也就是说,你观到实相的时候,这个实相是没有言辞,只有实相的显现。
离名说相即如来。就是刚说的,如来有所说法否?如来无取无舍,无取于众生妄,无舍于众生真,没有这个名字相可得,以相说法,说本体实相。此相就是名字,名字就是相,所以离名说相,…
《《金刚经》系列开示 6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