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呢往生心就是菩提心,往生心就是一切不住,你打我罵我誹謗我汙辱我,乃至于殺我,我都不計較,反正我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了;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大的小的我不起分別,反正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了;什麼兒子女兒孫子,凡正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既然做一做,但是我無住,我心中沒有一點住念,我就是要到極樂世界,就是念一聲阿彌陀佛,只要你無住就可以了,你就是不念阿彌陀佛,只要你無住,你這輩子不住了,只要你念一聲阿彌陀佛,你必定往生。如果你念一輩子阿彌陀佛,念得水潑不進,但你並沒有真正發出菩提心,還是照樣不能往生。爲什麼講一念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十念只是代表十法界所有的衆生而已。你能不能往生問題在于你有沒有往生的心。
所以呢,這個發菩提心很重要。念阿彌陀佛你就能伏住,裏面清淨的心就出來了,因因感果,它是感召出來的。清淨心是來自于無住體,只要你無住了,清淨心自顯,清淨心則生實相,信心清淨故則生實相,沒有我執、無住就是清淨。在金剛經講無住,在淨土法門講往生,無住就是往生,往生就是無住;何謂往生?往而無生,生而不住,是謂往生。往是與不住相應的,生是跟無生相應的,往是淨土的往,不住是金剛的不住;生是淨土的生,在金剛經中講無生。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有生的體的話,那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不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是無生體啊,是無住相啊,無住相才能有無生體才能有莊嚴,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莊嚴之相,如果有生有滅還叫莊嚴嗎?所以跟金剛經是完全吻合的。金剛經果上圓則因上圓;從因地上的修行,因上有修就有住,有住果上就不得;果上無住,因上就無住,果上的無住心在你跟前現前的時候,你因上自然無住,自然清淨了。只要你無住的果現到你當下來了,你的因就是無住體,就是清淨相,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爲什麼叫果位修行;金剛經也好無量壽經,全部是講果位。
講菩薩法門都叫因位,金剛經是直接說果,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發菩提心才有伏住菩提心的清淨心生出來,有了清淨心才能夠聞到般若,但是你聞到般若本身是從清淨心裏面出來的,如果你聞到般若不能生清淨心,等于一點善根而已。我講金剛經你不懂不能生實相,我用法布施,此人沒有善根,他就得不到;得不到的人,聽到金剛經就像看到空中之花一樣,沒有用。
伏住菩提心,然後才是明菩提心;明菩提心是聖賢之德;後面才是出菩提心;還有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獨立的是佛。
我們前面講的無非是讓我們了知實相,了知無生,了知無住而已, 16品之後就講到實相修行,完全是進入到細品裏面除我見問題;這個地方還是給我們講一個道理講法。“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世上第一希有之法”說這個人呢,福慧具足。何以能俱足?盡:徹底的無我了,徹底的接受諸法空相,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樣的人他就福慧俱足。當知是人,一切德具足,法身清淨,實相已經建立,福慧已經圓滿。
人有勇猛力,必有大智。能夠安住在祖師面前的人,都是不可思議的大福德之人。
金剛經乃成就果德之法,能聞到心裏並受持金剛經的人,當下一念,是人爲果位上的人,是人福慧具足,法報化都已具足,是人不是因位上的人,最上,只有佛就是最上。
社會上有叁種塔:化身塔,報身塔,法身塔。化身塔就是我們現在的分別心所做的。報身塔要靠你的智慧來開顯,一切相都是一個寶塔,這叫做報身莊嚴,報身莊嚴也從清淨中生;清淨能生報身,能見報身佛;我們只要清淨了,這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寶塔,這個寶塔是恒沙世界。法身塔是無相的,無住之心就是法身相。法身塔在報身塔裏面,報身塔在化身塔裏面;所有的十方世界,所有的塔變成一個塔,叫報身塔,到最後一個塔也沒有了,叫做法身塔。法身塔是無相,報身塔是一相,化身塔是多相,多相一相和無相皆是叁輪一體的,所以法報化都叫塔,佛身法身報身。
舍利也一樣的,化身舍利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人燒了以後的舍利叫做報身舍利。還有法身舍利不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不能用意識來看,徹底的超越了意識。報身塔就是我們燒出來的舍利,是清淨心裏面出來的,是智慧裏面,無我相裏面出來的,爲什麼世俗人燒不出來呢?因爲出家人達到無相故。如果你不斷地念金剛經,你將來一定能燒出舍利,因爲你不斷地會在上面啊。念阿彌陀佛也能燒出舍利。那些沒有念幾天佛的老太太爲什麼能燒出舍利花呢?因爲他念佛而無住啊,他是無住體。如果你這邊在念阿彌陀佛,那邊在牽挂兒子孫子等等,你就是寺院大和尚不生智慧也燒不出舍利;有些人,這邊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那邊追逐名利,到社會上搞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甚至還是唱歌跳舞什麼的,什麼行“菩薩道”“恒順衆生”等等,全是虛幻的東西,他不是無住啊。念佛生清淨心才是無住啊,不是嘴巴上能說出來無住的,也不是嘴巴上能流出來清淨的,其實他的行爲都在有住之中。
所以一定是以念佛無住而往生的,你不能這邊念佛,那邊有住,那不是變成日本淨土真宗了嗎!
只要你無住就跟實相相應了,無住即清淨,這個世界已經無住了,完全跟我沒有關系了,你打我罵我都可以,這你就生實相了。你無論如何我都不煩惱了。不煩惱就根除了恨,根除了怨,怨恨沒有了,就生功德嗎。生功德,則這個世界就生清淨相嗎,清淨相則生實相,這個都是有邏輯的。
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這個叫做契機,我們認爲看不到佛,其實佛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當下,佛法僧都在。
無住之心,無爲之相,本來的自性。
從開始講到現在,重點還是講一個信,由于我們心很粗,我們只能聞,還不能解,聞信後只能得到一些粗枝名相,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在後面有一個總持:就是這部經典“何名此經,雲何奉持
”說心,衆生沒有心;法,這個世界非法,非心非法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真是假的呢?如果有這個名字存在,肯定也是假的,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無量壽經中“立名無量壽”立名,名字是總持之意。把所有金剛經的本義,總持在一個名字上面,般若波羅蜜。般若表智慧,什麼是智慧呢?心非心,相非相,非心非相這個體即是。般若有文字般若,建立文字以達聞思修,聞到以後,要達到思維。就像一個東西擺在這裏我們要把他解開,解開以後,法界就現前。比如色,整個法界就是個色;聲音,整個法界就是這個聲音;香,整個法界就是香。你把心解開之後,色聲香味觸法全是一體,以後你就不會說這個相是相了,你會覺得法界就是這個相,這個相就是法界;以一相而現萬相。這個佛像是幹什麼的,叫總持;總持是非相,不是名,如果要是名,要是真的話,那就變成實相,就是把妄變成真的了,你抓住這個東西不放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了,那你就完了。
爲什麼呢?因爲不能解故;你不解,你聞法偏執;執著了一法,就失去了一切法;立名,它是個總持之意。釋迦牟尼佛分叁段講:第一段是信品,第二段是解品,第叁段是證品。解是把這個般若從心裏面幫我們解開,並不是從外面解。此叁就是一,一就是叁;你不能說這個我有次第,次第法中無次第,無次第中有次第。你只有聞,而不去思,不能落于心故,就不能解;不能解,不能生清淨,不能生清淨,不能生實相,那就果德不能現前。從果修因呢?果上圓滿,因上就圓滿;果上不圓滿,因上就不圓滿;果上與因上同時進入圓滿體。如果在相續的過程之中,證量上會得到一切法的清淨,如果你不相續,法不清淨,相續的體裏面它叫次第;次第裏面又無次第,所以呢,你不能說真的有次第存在,思裏面是在聞的體裏面,就是說信而相續,信達到我們的心而變成解,信就能解;信而無解不叫信,就像太陽出來了可以把冰給化掉,如果冰化不掉,那出來的一定不是太陽。講解的時候,其實就講信的體。信是解,解信就是行證,信解行證,信必有解,解必有行,行必有證。證的體呢?證而無證。你不要以爲有證可得;證的體又是信的體,就是佛陀剛剛開始說的那個東西。所以此叁就是一,一就是叁。
爲什麼呢?證的體是通達于信解行的,我們信解行那是我們的心,但是證的體裏面沒有我了;它完全是果德,果德裏面它具足了信解行。信解行和證又是一回事。證的體就是菩提,而菩提通達于信、解、行。信是有解的信,此信又能令解;解是因信的解,此解又能觀信增信。無信不能生解,不解非是真信。而行是信解之行,非獨立之行,信、解的過程本身就是行的過程,是行的組成部分。當信、解、行達到無我時,即達到無行而行。又因行能生實相故,行必有證,即得無證而證,因爲證的體裏面沒有我了。信解行是叁,它又是一體不可分。所以我們要記住,如果你認爲我已經信了,你一定則生實相,生實相的體就顯現出來了,大功德聚就顯現出來。但是呢我們顯現不出來,證明你信未解故,那個冰塊還沒有化光,還在過程之中,你被化掉過程中我執習氣慢慢被化掉,則生實相;但你看太陽是不變的,你又不能離開他,這叫解。所以你一定要解,一定要聞到心裏面去;解、修然後再證
從這個信的體裏面來講,佛陀講從前面第一個衆生本空,度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得度,哪有衆生好度呢?衆生本來就是空的,胎卵濕化叁界,有想非有想,有色無色。什麼叫色呢?是我們心想的,什麼叫有無想呢?還是我們心想的。識爲叁界想爲次第。外面的境由我心想,所有的境界都由我們的心想,心不想外面的境界就不存在;境由心想,種種差別,一切法唯心所生,哪有衆生存在呢,都是我們妄想而已。妄想生出二相,就對立。什麼叫二相呢?這邊跟哪邊叫做人相,我跟你叫人相,少了一個人就不成立,所以佛陀講衆生互相依賴,互相殘殺,人跟人之間就像二個叉子,少了一個東西你就會倒下去,因爲人不可能獨立存在。我跟你之間,是因爲二個互相依賴,如果一個東西沒有了,另一個也就倒下去了,這個叫做人相;人相從哪裏來的呢?我相是妄見,人相是境界,有我跟你的這個境,這人境從哪裏來?從我們心裏面出來,認爲有人個你存在,有個我存在,沒有你就沒有我,都是互相對立的。
什麼叫衆生呢?今天我靠著這個東西,明天我靠著這個東西後天我靠著哪個東西,互相靠,你靠我,我靠你;我靠昨天,我靠明天,我靠今天,就是你一個思維,你意識一斷了,哪有什麼衆生呢?衆生是意識裏面的,不是身體真的有衆生存在;我們心裏面有個衆生存在;衆生在我們心裏面出來的,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的心。什麼是衆生呢?今天我給你講話,明天給他講話,都是我們心裏面的衆生。少了你我給他講話,少了化我跟另外一個講話,如果什麼都沒有呢?自己也就沒有了;衆生沒有了,人就沒有了,我相也就沒有了;所以我人衆生壽者相全部沒有了,有壽者相就計量,你不好我就喜歡他,有計量就産生壽者,一直找一直找,找就變成時間了,壽者就是計量出來的,所以我人衆生壽者都是我們的一個心是一體裏面變化出來的,一體生二相,二相生叁相,叁相生萬相。如老子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都是一個心上出來的東西。我們不知道,聞性中生出萬法,都是我們心中之法而已,明了的人就知道,原來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而已,只是你心中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因爲相生。所以你罵別人其實就是罵自己,打別人就是打自己,說別人就是說自己;說別人好就是說自己好,真正的是一個人啊!
佛陀在比喻經中講:衆生衆生互相依止啊,互不離身,是一個身體,是共一生命。一個生命裏面共出了好多枝,當時看了以後我以爲佛陀是安慰我們,叫我們互相不要吵架;現在我才真正清楚,從唯識裏面講得很清楚:真正的是一個人;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你無始以來傷害自己,你有恨有怨,恨怨原因來自于何?因爲傷害自己才注入六道輪回,我們悟到這個道理後,不管是見到出家或是在家的任何人,都應該生起共一身的心,看到世界無非四相,人相我二個是對立的,衆生相,我在選擇;壽者相,我在計量;計量、選擇、對立、我皆由一心顯現,這一心就是四相,四相皆由一心;一心就是妄心,妄心一斷,四相就斷。所以我現在不要去找衆生解脫的問題,只要你把我執我相給斷掉了,所有的都斷了,是不是?因爲人相是依止于我相的,擒賊擒王,抓住了一心的問題,哪有賊不滅的呢?只要我們抓住無生了,哪會有賊生出來呢?賊就自滅;所以呢衆生本空。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6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