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这个地方,你一个心过来,不变,就是清静的心,无思。走路就是走路,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你一直无住走过来,一直这样的很安静的走过来。所以吃饭穿衣睡觉,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没有事。包括后面会讲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以众生的心建立出来的,并不是佛陀认为我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他的心量的本身的体。
所以闻般若之法,关键要能受持读诵,我们不能受持读诵的原因,不能够发大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发大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业障太重,应该如理忏悔。佛教认为,所做一切恶业,皆当忏悔。我们上早晚殿干什么?都应当忏悔业障。忏悔到佛菩萨放光来照你,佛陀放光来摸你的顶,令你的罪业消灭,不然的话,你不能获得清静心。第二种忏悔的力量,就是闻听般若生诸实相。就是闻般若心,把你内心的那些污垢的东西散掉,对般若生起信心。还有一个体,就是发大愿,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要发无上之心,发菩提心。你不发菩提心怎么产生能呢?这个能就是菩提心里面出来的。如果没有菩提心,就没有能,能是一种力量之意。只有能才能够静,必须要有能才能够受持,能就是四种菩提心。
了解人生之苦,生起出离之心,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来,想到人间的苦,人间的是非,你勇敢的把它断掉。我来干什么?来争名夺利吗?我的父母都不要,兄弟姐妹都不要,我跑庙里来出家干什么呢?我就是为了要出离苦海故。这个世界人情事海,冤难伸啊。这个世界的冤如海之深,人间的恨,如山之高。但是呢?你一个大勇猛之心,舍去不管,而生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叫舍去不管呢?不管是恨之山,冤之海,如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念生起的时候,这一切恨和冤,舍去不顾。不管什么冤到我身边来了,还是恨到我面前来了,因为我不为此事而生,因为我是为了出家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了知这是苦之本,是苦的冤气,就是这些东西把我带来。说舍,很容易,如果你在这个不舍的情况下很难,舍一念之间就可以。你不管在家里有多少亲戚眷属的苦,头发一剃,万事皆非。只要把头一剃掉,你就是一个清静的和尚,与世俗无染,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我当时在出家的时候,头发一剃掉以后,家里的事事非非,这些牵挂、烦恼,同时就没有了,从此以后再不管他事,世俗的缘被已经舍光了。
第二,还要舍去我们内心里面的思惑烦恼。常常不断的思维,我既然把世俗相上的恨、冤、情都舍掉了,为什么还不舍去我们心中的冤、恨、情、执呢?一想起恨、一想起冤、一想起我们心中的执着和烦恼的东西,轻而易举的把它舍掉,因为我不为此事而出家。出家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不为此事而出家,所以一下子就断了。如果你为此事,那不是跟俗人一样了?我出家的目的,我就是要舍去这个。只要你发心就可以啊,舍我心里的东西还不容易舍?任何一切事情,我一想到,我就想,噫,我来出家干什么?难道为这个事情吗?一下就舍掉了,很快的!舍这个东西,我们心中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拿出来以后,特别是我们闻到这个般若,对佛陀的般若心生出来,包括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反正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管什么冤啊、恨啊,不管它了,把我打死,把我骂死,我无所谓,我不管你的,我大不了跑到一个小庙里去住。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又不管别的事情。
第三种,违缘。人在这个世界上面,有很多的违缘,违缘起什么作用呢?它会令我生烦恼,这个东西就是麻烦的事情。了知一切违缘是我修道之助缘,要有这样的菩提心出来。违缘是锻炼我的心智。我们心中是不是真的发了真实的菩提心了呢?把这些违缘当作是锻炼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一个菩提心,要生起感恩之心,一切违缘是我助道之缘,要生起法之见。一切善恶无非是妄想分别之果,善恶的体实在是清静无比啊。如果你不生妄想,不生分别,此法就是清静,清静是它本体。但是违缘在没有观照之前,你会把过去无始以来的习气把它勾引出来。但是我们生出一种大的力量,把违缘当作是助道之缘,不断的观察这个助道之缘。在我们生烦恼的时候,你立即觉,用勇猛的“能”,发起勇猛的醒悟的心。你就想,难道我现在还没有菩提心吗?难道我的这个道心还不坚固吗?难道我出离心还不够真切吗?内心中一激,我怎么还不能断除这种烦恼呢?我要想办法寻找善知识,或者用非常快速的方法和手段,断离这种恶境。违缘现前之时,我一定要想方设法的解决这个问题。假设我建无量寿寺,我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定在这里住不住,就像我在东林寺要跑出来一样。
你知道我在东林寺怎么出来的吗?翻墙而出,因为没有解决我根本问题,因为我觉得我还有烦恼啊,我要找出来啊。我第一次是跑出来的。十二月下大雪,我步行到九江的,外面大雪下了一尺多厚,车子没办法跑了,过年腊月了,走到九江整个身上全部是雪,就为了逃跑故。因为烦恼啊,要找解脱啊,急迫的想求解脱的心。在九江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坐车跑到彭泽,住了一个晚上,东林寺就又派人去,知道我肯定到那个地方去,用车子把我拉回来。拉回来以后呢,没有办法了,第二天晚上我又翻墙而出,我怕人家见到啊,就不到彭泽去了,直接上大轮上重庆,直接到慈云寺亲近唯贤法师,在我心目中唯贤法师非常了不起,我想到那个地方去求解脱。跑到那边去,结果我看到有些不如法,那时候我这个心很勇猛啊,看那个地方有的穿在家的衣服,我都不欢喜。不知道为什么四川的出家人有的穿在家的衣服。后来我一转身,马上又回来坐车子,那时候车子很慢啊,我就直接从重庆坐火车到上海,然后到苏州,火车上站了两三天,腊月份那个时候那个车子上挤得不得了啊,我站在那个地方,一直站了两三天,两个晚上一个白天,站在那个地方,冷得要命哦。跑到上海,在上海又跑到苏州,为了求解脱故。
烦恼生很正常,关键要有一个降伏烦恼的心。降伏烦恼并不是要把对方怎么样,是你自己不断的反省自己,我可以逃,可以寻找善知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转我们的业,不可以说你修行目的只是想得到某个东西,想得就麻烦了,有所得那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佛菩萨无得之体,但是我们很多障碍怎么办?消,不是得。为什么我们不能转烦恼为菩提?为什么我不能够将这个恶的相转为清净之相?把它转掉。
在这个时代修行人越来越多了,终南山、五台山、云居山都有很多非常讲修行的人,都降伏了他们内心的烦恼,都发了大菩提心。最重要的降伏烦恼快速的力量的还是来自于般若,般若无住,有般若的力量你就达到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就能达到“忍”。声忍、无生法忍;都会现前。释迦牟尼佛做了500世忍辱仙人,以般若力量达到了忍,手被砍下来能够无丝毫嗔恨。你不能说我有般若了,我就不忍了。这跟般若不相应呢?般若的实相就是忍辱,这里的忍不是忍耐的忍,是般若之忍,是无生法忍;身体上的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正的达到无我,我告诉你啊,那个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我常常想这样的问题,那些小事情上为什么就这么不能忍呢?出家人既然打算去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老是会为了一些小事而生烦恼呢?对我而言这些都是小的不能再小了,根本不应该生起的东西啊。出家的目的是干么呢?是为了成佛,还是为了烦恼呢?我就感觉到这个烦恼为什么会生起来呢?我觉得真的好奇怪,其实是我自己没有把自己放低,应该跟老百姓一样,要不断的思维他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现在要我想这些烦恼我实在没有办法想。
这些小小烦恼在众生那里怎么就显得那么大呢?那么放不下呢?就是因为你这个般若没有建立,没有长时间的薰习;因为没有薰习,没有产生忍力,忍是善根呢,你善根不发起来的话,这个力就不能生起来,力是摧毁之意,五根五力才能生菩提分啊,如果你力不生出来,怎么能生分呢?怎么会有菩提分呢?一分菩提分就是一份清净啊,没有菩提分就没有清净体啊;那就是完全住在烦恼里边了;所以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先有五根,再有五力,再有七菩提分,才能生道啊,什么叫八正道分?正语正见正思维正定正业正命,正的体里面就是“无动于心”,释迦牟尼佛就是八正道分;八正道合在一起就是一尊化佛;八正道来自于七菩提分,七菩提分第一条是择法,七菩提分来自于什么呢?菩提分是清净体啊,你有一份显代表那是清净心里面发出来的,清净体是来自于力,摧毁力;如果没有力怎么摧毁呢?力来自于何方呢?力来自于善根呢;善根的根本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信;如果没有信根,就没有信力;没有精进根就没有精进力,没有念根就没有念力,没有定根就没有定力,没有慧根就没有慧力。你这个信、精进、念、定、慧都没有,菩提分是假的;菩提分一分也没有;前面的三个是自利的欢喜心,后面的三个是利他心;七种菩提分都没有,那就是彻底的凡夫,真的很恐怖的。
我告诉你啊,现在很多人修行一辈子都没有的,连信根都没有;何况是力呢?这个根是从哪里来呢?发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放弃一切恶见,一切烦恼;就是我刚才讲的三种:第一、放弃世间的苦,放弃世间的恨,放弃世间的怨;第二、放弃心中的恨,放弃心中的怨,放弃心中的执;第三、放弃违缘观;这三个东西都叫发菩提心,之后进入伏住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而清净心后面,是叫明菩提心和出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是在发菩提心中开始念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吗,你发菩提心不要怎么专念呢?一向专念就是舍弃一切所谓的苦及违缘乃至于恶的缘起,不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又有什么用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辈往生中都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必须真正的内心里面发菩提心,想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嘴巴上念一念…
《《金刚经》系列开示 6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