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這個地方,你一個心過來,不變,就是清靜的心,無思。走路就是走路,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你一直無住走過來,一直這樣的很安靜的走過來。所以吃飯穿衣睡覺,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沒有事。包括後面會講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以衆生的心建立出來的,並不是佛陀認爲我要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他的心量的本身的體。
所以聞般若之法,關鍵要能受持讀誦,我們不能受持讀誦的原因,不能夠發大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能發大心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業障太重,應該如理忏悔。佛教認爲,所做一切惡業,皆當忏悔。我們上早晚殿幹什麼?都應當忏悔業障。忏悔到佛菩薩放光來照你,佛陀放光來摸你的頂,令你的罪業消滅,不然的話,你不能獲得清靜心。第二種忏悔的力量,就是聞聽般若生諸實相。就是聞般若心,把你內心的那些汙垢的東西散掉,對般若生起信心。還有一個體,就是發大願,我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要發無上之心,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怎麼産生能呢?這個能就是菩提心裏面出來的。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能,能是一種力量之意。只有能才能夠靜,必須要有能才能夠受持,能就是四種菩提心。
了解人生之苦,生起出離之心,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來,想到人間的苦,人間的是非,你勇敢的把它斷掉。我來幹什麼?來爭名奪利嗎?我的父母都不要,兄弟姐妹都不要,我跑廟裏來出家幹什麼呢?我就是爲了要出離苦海故。這個世界人情事海,冤難伸啊。這個世界的冤如海之深,人間的恨,如山之高。但是呢?你一個大勇猛之心,舍去不管,而生起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什麼叫舍去不管呢?不管是恨之山,冤之海,如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念生起的時候,這一切恨和冤,舍去不顧。不管什麼冤到我身邊來了,還是恨到我面前來了,因爲我不爲此事而生,因爲我是爲了出家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了知這是苦之本,是苦的冤氣,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帶來。說舍,很容易,如果你在這個不舍的情況下很難,舍一念之間就可以。你不管在家裏有多少親戚眷屬的苦,頭發一剃,萬事皆非。只要把頭一剃掉,你就是一個清靜的和尚,與世俗無染,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我當時在出家的時候,頭發一剃掉以後,家裏的事事非非,這些牽挂、煩惱,同時就沒有了,從此以後再不管他事,世俗的緣被已經舍光了。
第二,還要舍去我們內心裏面的思惑煩惱。常常不斷的思維,我既然把世俗相上的恨、冤、情都舍掉了,爲什麼還不舍去我們心中的冤、恨、情、執呢?一想起恨、一想起冤、一想起我們心中的執著和煩惱的東西,輕而易舉的把它舍掉,因爲我不爲此事而出家。出家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我不爲此事而出家,所以一下子就斷了。如果你爲此事,那不是跟俗人一樣了?我出家的目的,我就是要舍去這個。只要你發心就可以啊,舍我心裏的東西還不容易舍?任何一切事情,我一想到,我就想,噫,我來出家幹什麼?難道爲這個事情嗎?一下就舍掉了,很快的!舍這個東西,我們心中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拿出來以後,特別是我們聞到這個般若,對佛陀的般若心生出來,包括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反正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管什麼冤啊、恨啊,不管它了,把我打死,把我罵死,我無所謂,我不管你的,我大不了跑到一個小廟裏去住。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又不管別的事情。
第叁種,違緣。人在這個世界上面,有很多的違緣,違緣起什麼作用呢?它會令我生煩惱,這個東西就是麻煩的事情。了知一切違緣是我修道之助緣,要有這樣的菩提心出來。違緣是鍛煉我的心智。我們心中是不是真的發了真實的菩提心了呢?把這些違緣當作是鍛煉我們是不是真的有一個菩提心,要生起感恩之心,一切違緣是我助道之緣,要生起法之見。一切善惡無非是妄想分別之果,善惡的體實在是清靜無比啊。如果你不生妄想,不生分別,此法就是清靜,清靜是它本體。但是違緣在沒有觀照之前,你會把過去無始以來的習氣把它勾引出來。但是我們生出一種大的力量,把違緣當作是助道之緣,不斷的觀察這個助道之緣。在我們生煩惱的時候,你立即覺,用勇猛的“能”,發起勇猛的醒悟的心。你就想,難道我現在還沒有菩提心嗎?難道我的這個道心還不堅固嗎?難道我出離心還不夠真切嗎?內心中一激,我怎麼還不能斷除這種煩惱呢?我要想辦法尋找善知識,或者用非常快速的方法和手段,斷離這種惡境。違緣現前之時,我一定要想方設法的解決這個問題。假設我建無量壽寺,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一定在這裏住不住,就像我在東林寺要跑出來一樣。
你知道我在東林寺怎麼出來的嗎?翻牆而出,因爲沒有解決我根本問題,因爲我覺得我還有煩惱啊,我要找出來啊。我第一次是跑出來的。十二月下大雪,我步行到九江的,外面大雪下了一尺多厚,車子沒辦法跑了,過年臘月了,走到九江整個身上全部是雪,就爲了逃跑故。因爲煩惱啊,要找解脫啊,急迫的想求解脫的心。在九江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坐車跑到彭澤,住了一個晚上,東林寺就又派人去,知道我肯定到那個地方去,用車子把我拉回來。拉回來以後呢,沒有辦法了,第二天晚上我又翻牆而出,我怕人家見到啊,就不到彭澤去了,直接上大輪上重慶,直接到慈雲寺親近唯賢法師,在我心目中唯賢法師非常了不起,我想到那個地方去求解脫。跑到那邊去,結果我看到有些不如法,那時候我這個心很勇猛啊,看那個地方有的穿在家的衣服,我都不歡喜。不知道爲什麼四川的出家人有的穿在家的衣服。後來我一轉身,馬上又回來坐車子,那時候車子很慢啊,我就直接從重慶坐火車到上海,然後到蘇州,火車上站了兩叁天,臘月份那個時候那個車子上擠得不得了啊,我站在那個地方,一直站了兩叁天,兩個晚上一個白天,站在那個地方,冷得要命哦。跑到上海,在上海又跑到蘇州,爲了求解脫故。
煩惱生很正常,關鍵要有一個降伏煩惱的心。降伏煩惱並不是要把對方怎麼樣,是你自己不斷的反省自己,我可以逃,可以尋找善知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轉我們的業,不可以說你修行目的只是想得到某個東西,想得就麻煩了,有所得那是絕對錯誤的,因爲佛菩薩無得之體,但是我們很多障礙怎麼辦?消,不是得。爲什麼我們不能轉煩惱爲菩提?爲什麼我不能夠將這個惡的相轉爲清淨之相?把它轉掉。
在這個時代修行人越來越多了,終南山、五臺山、雲居山都有很多非常講修行的人,都降伏了他們內心的煩惱,都發了大菩提心。最重要的降伏煩惱快速的力量的還是來自于般若,般若無住,有般若的力量你就達到無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就能達到“忍”。聲忍、無生法忍;都會現前。釋迦牟尼佛做了500世忍辱仙人,以般若力量達到了忍,手被砍下來能夠無絲毫嗔恨。你不能說我有般若了,我就不忍了。這跟般若不相應呢?般若的實相就是忍辱,這裏的忍不是忍耐的忍,是般若之忍,是無生法忍;身體上的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正的達到無我,我告訴你啊,那個身體是如幻如化的。我常常想這樣的問題,那些小事情上爲什麼就這麼不能忍呢?出家人既然打算去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老是會爲了一些小事而生煩惱呢?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小的不能再小了,根本不應該生起的東西啊。出家的目的是幹麼呢?是爲了成佛,還是爲了煩惱呢?我就感覺到這個煩惱爲什麼會生起來呢?我覺得真的好奇怪,其實是我自己沒有把自己放低,應該跟老百姓一樣,要不斷的思維他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現在要我想這些煩惱我實在沒有辦法想。
這些小小煩惱在衆生那裏怎麼就顯得那麼大呢?那麼放不下呢?就是因爲你這個般若沒有建立,沒有長時間的薰習;因爲沒有薰習,沒有産生忍力,忍是善根呢,你善根不發起來的話,這個力就不能生起來,力是摧毀之意,五根五力才能生菩提分啊,如果你力不生出來,怎麼能生分呢?怎麼會有菩提分呢?一分菩提分就是一份清淨啊,沒有菩提分就沒有清淨體啊;那就是完全住在煩惱裏邊了;所以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先有五根,再有五力,再有七菩提分,才能生道啊,什麼叫八正道分?正語正見正思維正定正業正命,正的體裏面就是“無動于心”,釋迦牟尼佛就是八正道分;八正道合在一起就是一尊化佛;八正道來自于七菩提分,七菩提分第一條是擇法,七菩提分來自于什麼呢?菩提分是清淨體啊,你有一份顯代表那是清淨心裏面發出來的,清淨體是來自于力,摧毀力;如果沒有力怎麼摧毀呢?力來自于何方呢?力來自于善根呢;善根的根本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信;如果沒有信根,就沒有信力;沒有精進根就沒有精進力,沒有念根就沒有念力,沒有定根就沒有定力,沒有慧根就沒有慧力。你這個信、精進、念、定、慧都沒有,菩提分是假的;菩提分一分也沒有;前面的叁個是自利的歡喜心,後面的叁個是利他心;七種菩提分都沒有,那就是徹底的凡夫,真的很恐怖的。
我告訴你啊,現在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沒有的,連信根都沒有;何況是力呢?這個根是從哪裏來呢?發菩提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放棄一切惡見,一切煩惱;就是我剛才講的叁種:第一、放棄世間的苦,放棄世間的恨,放棄世間的怨;第二、放棄心中的恨,放棄心中的怨,放棄心中的執;第叁、放棄違緣觀;這叁個東西都叫發菩提心,之後進入伏住菩提心,伏菩提心就是清淨心,而清淨心後面,是叫明菩提心和出菩提心;念阿彌陀佛是在發菩提心中開始念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嗎,你發菩提心不要怎麼專念呢?一向專念就是舍棄一切所謂的苦及違緣乃至于惡的緣起,不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又有什麼用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叁輩往生中都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必須真正的內心裏面發菩提心,想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嘴巴上念一念…
《《金剛經》系列開示 6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