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校量功德。这部金刚经如是说者,利益有多大?
复次,又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闻到这部经典,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这个说经的人是自性中的功德,
随说,随就是随顺之意。就是这部经典到我们众生心中,产生了经意的开显,闻到这部经典,然后解开它的本意而实行者。也就是我们众生随顺般若,与行为,把这部经典开显给大众。
当知,应当知道这件事情。我们这个能说的人,所开的这部经典,和它的经意。此处,有不可思议处。
一切世间。世,30年为一世。间,是隔开之意。就是宇宙与空间,就是时间与空间。世,是时间的概念,一世、二世、三世,世叫做现在过去末来竖体。间,叫空,空是法界的意思,间是横遍的。世是竖着,尽未来际。
天人,就是天上和人间,天人属于三界。阿修罗,也就是天龙八部。
我们应该知道,有此经处这个地方就像有佛在,有塔在,有庙在。就是告诉我们,这部经典里面,有佛,一念无生究竟觉;塔,是代表法身,佛法证悟法身,法身庄严处;庙,庙里必有僧,是代表僧住,代表清静处。不管是任何一个地方,有说这个金刚经的人,有随行金刚经的人,看到这部经典的人,只要是这部经在,就如佛塔庙,就有佛在、有法在、有僧在,就叫三宝俱足。
大般若经里面比喻,帝释宫里有个塔叫善法堂,帝释常常在此为大众说般若波罗蜜。但是有时帝释没有来,天众而来,天众就向虚空向法座上面作礼供养而去,如佛塔庙。就是说,看到般若塔或者这个经典,就像看到佛一样。
这里面有三个体。前面讲到,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这个叫做如来功德不可思议。这部经典的本身,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比较量功德,不如四句偈功德等,这叫经。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这部经典,为他人说,这里面有自性三宝俱足。三千大千世界遍法界故,一念无住之心是佛宝。清静遍法界故,法界庄严是法宝。而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而得解脱,而福德广大故,是为僧宝。你思维这部经典,这里面它没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僧含在心里,叫自性三宝。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视它为三宝。证明三宝与十方世界,三宝的这个体本身与十法界是相应一体不二的。证明金刚经是十方所有众生的本心,不然为什么要礼拜呢?要恭敬呢?要供养呢?它相应故。
如佛塔庙。佛,就是无住之心。前面讲的自性三宝,佛其实代表佛宝。如佛塔,代表法宝。庙“何况有人,竟能受持读诵”是为僧宝。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稀有之法,这是解脱法,所以这里面非常的圆融。这一个相上面有三宝,这三个体是佛法僧,但是每个体里面还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常住三宝。所以我们现在寺庙,你一定要认识到这部金刚经的体,你现在看到这个出家佛法僧,就是如佛塔庙。看到这部经典就像见到佛、见到塔、见到僧一样,随时随处随说是经,任何地方说这部经典的时候,要思维三宝共住的地方。佛,一切佛现前,是尽未来际;法,遍一切处。僧,是清静之体。住持之佛宝,是会于一切众生自性之佛宝。此处之法宝庄严是会于一切众生自性中的庄严,叫做法宝。此处的庙,叫僧宝。僧宝会于众生一切清静处,清静则生实相,所以众生的清静就是僧宝。一切众生心中本来俱备清静。所以,闻此经典,在闻的这个相上面,叫住持。此相与心相应故,而不了解此相,自性三宝也自然不能通达。了解自性三宝自然会对相上三宝生出无上的恭敬心。
是故我们在讲金刚经的这个相,和你的自性是通的,是故应该要无上的恭敬。如果对法师在讲法这个相上面,认为我有自性三宝,外面的三宝跟我没有关系,这个就错误了。讲这部经典,佛与自性相应故,法与自性庄严相应故,僧与众生清静心相应故。所以,此体、此相,已经不可思议了。所以对此相生起自性,当下你就会跟本体实相相应。如果你在此相里面生出任何的思维、分别,都跟自性不能相应。证明自性三宝与我们住持的三宝是不二的。这里面自然会放下我们心中的一个思维的我执。因为我们有得失之心。不知道此相就是彼心。不知道此现在的三宝,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佛,究竟觉,就是我现在讲法的这个过程之中,无住体就是你的自性。自性就是你现在这个有住的相。那么你看到此佛此相此经典,则见此塔庄严,离此庄严之相,哪有你自性呢?你不要以为说离开这个相还有另外的法身可得吗?相只是无住而已,相上无住体还是相。什么叫无住呢?清静故。清静不是思,当下的一念,不动念就是无住,以无住为体,当下体就是无住体,无住就是有相,有相就是无住,有相而无住体,当下清静,就无念,而无念体就是三宝。所以三宝这一念就俱足了。所以我们在这里面吃饭、穿衣、睡觉,一切不动念头的这个当下的这个体就是三宝俱足了,所以佛陀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在这个闻法的过程,是要解决我们一个生灭相。我们对这个身上的执着,我们认为有个理可得,不知道当下就是三宝的体。所以闻金刚这个体,在我讲金刚经的这个过程之中,三宝已经俱足了,要用这种心安住。
后面不是讲吗?“何况有人竟能受持读诵”,何况有人,就是众生,竟能,竟是彻底的意思,能就是接受的意思,能是代表有勇猛力、承担力、大心的力量,受持,受是闻信接受。不能发大心,他肯定不能受,不能受就不能持,不能受持怎么会读诵呢?他会对金刚经没有兴趣。受持,当下空法不二观察,自性清静。在这个当下的体里面生实相,这个实相上面,本体无住,本体无念,当下清静,这个就是三宝。金刚经就现前,此人天天在读诵金刚经。什么叫读诵呢?如如不动。佛陀有大方便故,讲话非常的圆融。讲此讲彼啊,佛心会到我们的当下,不要我们去思维,彻底的放下你的思维,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个智慧真是广大啊。就是你现在当下无事。
大声念阿弥陀佛不会心也没有用,当下的体就是,这个体的当下不要再妄心思维。这当下的体本来无住真心,这当下的体本来清静,安住此心,心不动摇,这个就是金刚经。这个相,不需要舍取之心,舍这个相而取那个体是有得失之心,舍相有住,是为妄见;而无舍无取真如体外另外的无住真心,也是妄见。当下寻思,也是妄见,无非是当下无念。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念干什么呢?要了知无念之体就是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是体,有念是相,体相一如,念念无执,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此有念相是由无念体,这样的念法,念念是佛,念念是法身,念念是报身,念念是化身,念念是解脱体。所以,这念叫做般若之念。
何况人竟能受持读诵。何况就是指听经的人能受持者,比我讲法的功德,比我讲法的这种利益,还要大。所以呢,此受持的人,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成就是果的意思,最上是究竟的意思,第一就是第一谛的意思,稀有之法,稀有就是佛再来,如果你懂得这个意思,就是古佛再来的意思。所谓古佛再来,就是尽未来际,没有一个“我是古佛”,所谓的古佛,就是你一念尽未来际都是一个佛心。大家念念是佛,并不是说“啊,我已经了解这个是空性了!”那就是佛了,是你与实相相应。我讲法不是法,我现在讲法没有用,一定要我受持,“何况受持读诵”,你听到了,竟,彻底的意思,能,发大心的意思。发什么大心呢?舍妄,生清静心,则生实相。什么叫实相呢?一切法皆是虚妄故,皆是无住故,皆庄严故,皆平等故。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心?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功德,平等的法性,平等的无我。在这个体里面,才是真正的,竟能受持读诵。如果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众生已度,不生烦恼。佛陀已成,不离生死。不住涅槃,烦恼不生,不住生死,誓成正觉。他不在生死里面,但是呢,也不住涅槃,这个是什么呢,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无住,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是不可思议。所以呢,听的人很重要,不是说的人。
出家之人是佛弟子,说法之人是佛弟子,唯有竟能受持读诵之人是真实佛啊,真正的是佛!真正的学佛,不是有佛可说,有法可说,有家可出。完全是你会于般若之心,承担于佛,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是呢,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不能够彻底地把你的妄心去掉。就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不发心不能产生大力,勇猛之力。也就是说,对于成佛这件事情,他内心中还是无所谓。像这样的人,怎么会受持读诵呢?怎么会说一切法无住尽庄严呢?一切法无住之清静心呢?一切法当下无念无住呢?我们现在把无住变成无量的住,把无住变成有住,那就妄。天天绞力思维,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所以佛陀首先来示现的就是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次第乞已。次第,就是这家到那家,共七家,不生分别,不生好坏,不生善恶,次第而行。
出家人有次第法,什么叫次第法呢?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所谓无次第,皆是平等故。无次第是建立在次第上面的,无住之法是建立在有法之中。离开诸法,离开此相,哪来无住?离开此次第,哪来平等呢?平等是建立在次第里面。我们什么时候才不次第呢?晚上做梦的时候不会次第,一会儿在南京,一转身怎么又跑到北京去了,一转身又到南京去了,这叫无次第,不知道怎么去的。上午吃饭心生欢喜,下午洗澡心生烦恼,今天走到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互不相应,不能够相续而立。一天到晚种种分别,这个叫做无次第,这边说的是这样的话,那边说的是那样的话,互不能够相应,互不能相应之体,叫无次第。
什么叫次第呢?从这个地方…
《《金刚经》系列开示 6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