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校量功德。這部金剛經如是說者,利益有多大?
複次,又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聞到這部經典,能受持讀誦爲他人說,這個說經的人是自性中的功德,
隨說,隨就是隨順之意。就是這部經典到我們衆生心中,産生了經意的開顯,聞到這部經典,然後解開它的本意而實行者。也就是我們衆生隨順般若,與行爲,把這部經典開顯給大衆。
當知,應當知道這件事情。我們這個能說的人,所開的這部經典,和它的經意。此處,有不可思議處。
一切世間。世,30年爲一世。間,是隔開之意。就是宇宙與空間,就是時間與空間。世,是時間的概念,一世、二世、叁世,世叫做現在過去末來豎體。間,叫空,空是法界的意思,間是橫遍的。世是豎著,盡未來際。
天人,就是天上和人間,天人屬于叁界。阿修羅,也就是天龍八部。
我們應該知道,有此經處這個地方就像有佛在,有塔在,有廟在。就是告訴我們,這部經典裏面,有佛,一念無生究竟覺;塔,是代表法身,佛法證悟法身,法身莊嚴處;廟,廟裏必有僧,是代表僧住,代表清靜處。不管是任何一個地方,有說這個金剛經的人,有隨行金剛經的人,看到這部經典的人,只要是這部經在,就如佛塔廟,就有佛在、有法在、有僧在,就叫叁寶俱足。
大般若經裏面比喻,帝釋宮裏有個塔叫善法堂,帝釋常常在此爲大衆說般若波羅蜜。但是有時帝釋沒有來,天衆而來,天衆就向虛空向法座上面作禮供養而去,如佛塔廟。就是說,看到般若塔或者這個經典,就像看到佛一樣。
這裏面有叁個體。前面講到,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還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這個叫做如來功德不可思議。這部經典的本身,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比較量功德,不如四句偈功德等,這叫經。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經典,爲他人說,這裏面有自性叁寶俱足。叁千大千世界遍法界故,一念無住之心是佛寶。清靜遍法界故,法界莊嚴是法寶。而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而得解脫,而福德廣大故,是爲僧寶。你思維這部經典,這裏面它沒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僧含在心裏,叫自性叁寶。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都應該視它爲叁寶。證明叁寶與十方世界,叁寶的這個體本身與十法界是相應一體不二的。證明金剛經是十方所有衆生的本心,不然爲什麼要禮拜呢?要恭敬呢?要供養呢?它相應故。
如佛塔廟。佛,就是無住之心。前面講的自性叁寶,佛其實代表佛寶。如佛塔,代表法寶。廟“何況有人,竟能受持讀誦”是爲僧寶。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稀有之法,這是解脫法,所以這裏面非常的圓融。這一個相上面有叁寶,這叁個體是佛法僧,但是每個體裏面還有住持叁寶、自性叁寶、常住叁寶。所以我們現在寺廟,你一定要認識到這部金剛經的體,你現在看到這個出家佛法僧,就是如佛塔廟。看到這部經典就像見到佛、見到塔、見到僧一樣,隨時隨處隨說是經,任何地方說這部經典的時候,要思維叁寶共住的地方。佛,一切佛現前,是盡未來際;法,遍一切處。僧,是清靜之體。住持之佛寶,是會于一切衆生自性之佛寶。此處之法寶莊嚴是會于一切衆生自性中的莊嚴,叫做法寶。此處的廟,叫僧寶。僧寶會于衆生一切清靜處,清靜則生實相,所以衆生的清靜就是僧寶。一切衆生心中本來俱備清靜。所以,聞此經典,在聞的這個相上面,叫住持。此相與心相應故,而不了解此相,自性叁寶也自然不能通達。了解自性叁寶自然會對相上叁寶生出無上的恭敬心。
是故我們在講金剛經的這個相,和你的自性是通的,是故應該要無上的恭敬。如果對法師在講法這個相上面,認爲我有自性叁寶,外面的叁寶跟我沒有關系,這個就錯誤了。講這部經典,佛與自性相應故,法與自性莊嚴相應故,僧與衆生清靜心相應故。所以,此體、此相,已經不可思議了。所以對此相生起自性,當下你就會跟本體實相相應。如果你在此相裏面生出任何的思維、分別,都跟自性不能相應。證明自性叁寶與我們住持的叁寶是不二的。這裏面自然會放下我們心中的一個思維的我執。因爲我們有得失之心。不知道此相就是彼心。不知道此現在的叁寶,就是我們的自性叁寶。佛,究竟覺,就是我現在講法的這個過程之中,無住體就是你的自性。自性就是你現在這個有住的相。那麼你看到此佛此相此經典,則見此塔莊嚴,離此莊嚴之相,哪有你自性呢?你不要以爲說離開這個相還有另外的法身可得嗎?相只是無住而已,相上無住體還是相。什麼叫無住呢?清靜故。清靜不是思,當下的一念,不動念就是無住,以無住爲體,當下體就是無住體,無住就是有相,有相就是無住,有相而無住體,當下清靜,就無念,而無念體就是叁寶。所以叁寶這一念就俱足了。所以我們在這裏面吃飯、穿衣、睡覺,一切不動念頭的這個當下的這個體就是叁寶俱足了,所以佛陀要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在這個聞法的過程,是要解決我們一個生滅相。我們對這個身上的執著,我們認爲有個理可得,不知道當下就是叁寶的體。所以聞金剛這個體,在我講金剛經的這個過程之中,叁寶已經俱足了,要用這種心安住。
後面不是講嗎?“何況有人竟能受持讀誦”,何況有人,就是衆生,竟能,竟是徹底的意思,能就是接受的意思,能是代表有勇猛力、承擔力、大心的力量,受持,受是聞信接受。不能發大心,他肯定不能受,不能受就不能持,不能受持怎麼會讀誦呢?他會對金剛經沒有興趣。受持,當下空法不二觀察,自性清靜。在這個當下的體裏面生實相,這個實相上面,本體無住,本體無念,當下清靜,這個就是叁寶。金剛經就現前,此人天天在讀誦金剛經。什麼叫讀誦呢?如如不動。佛陀有大方便故,講話非常的圓融。講此講彼啊,佛心會到我們的當下,不要我們去思維,徹底的放下你的思維,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智慧真是廣大啊。就是你現在當下無事。
大聲念阿彌陀佛不會心也沒有用,當下的體就是,這個體的當下不要再妄心思維。這當下的體本來無住真心,這當下的體本來清靜,安住此心,心不動搖,這個就是金剛經。這個相,不需要舍取之心,舍這個相而取那個體是有得失之心,舍相有住,是爲妄見;而無舍無取真如體外另外的無住真心,也是妄見。當下尋思,也是妄見,無非是當下無念。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幹什麼呢?要了知無念之體就是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體,有念是相,體相一如,念念無執,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此有念相是由無念體,這樣的念法,念念是佛,念念是法身,念念是報身,念念是化身,念念是解脫體。所以,這念叫做般若之念。
何況人竟能受持讀誦。何況就是指聽經的人能受持者,比我講法的功德,比我講法的這種利益,還要大。所以呢,此受持的人,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成就是果的意思,最上是究竟的意思,第一就是第一谛的意思,稀有之法,稀有就是佛再來,如果你懂得這個意思,就是古佛再來的意思。所謂古佛再來,就是盡未來際,沒有一個“我是古佛”,所謂的古佛,就是你一念盡未來際都是一個佛心。大家念念是佛,並不是說“啊,我已經了解這個是空性了!”那就是佛了,是你與實相相應。我講法不是法,我現在講法沒有用,一定要我受持,“何況受持讀誦”,你聽到了,竟,徹底的意思,能,發大心的意思。發什麼大心呢?舍妄,生清靜心,則生實相。什麼叫實相呢?一切法皆是虛妄故,皆是無住故,皆莊嚴故,皆平等故。大家想一想,這是什麼心?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功德,平等的法性,平等的無我。在這個體裏面,才是真正的,竟能受持讀誦。如果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衆生已度,不生煩惱。佛陀已成,不離生死。不住涅槃,煩惱不生,不住生死,誓成正覺。他不在生死裏面,但是呢,也不住涅槃,這個是什麼呢,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法無住,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人是不可思議。所以呢,聽的人很重要,不是說的人。
出家之人是佛弟子,說法之人是佛弟子,唯有竟能受持讀誦之人是真實佛啊,真正的是佛!真正的學佛,不是有佛可說,有法可說,有家可出。完全是你會于般若之心,承擔于佛,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但是呢,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不能夠徹底地把你的妄心去掉。就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爲不發心不能産生大力,勇猛之力。也就是說,對于成佛這件事情,他內心中還是無所謂。像這樣的人,怎麼會受持讀誦呢?怎麼會說一切法無住盡莊嚴呢?一切法無住之清靜心呢?一切法當下無念無住呢?我們現在把無住變成無量的住,把無住變成有住,那就妄。天天絞力思維,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所以佛陀首先來示現的就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次第,就是這家到那家,共七家,不生分別,不生好壞,不生善惡,次第而行。
出家人有次第法,什麼叫次第法呢?就是一、二、叁、四、五、六、七。所謂無次第,皆是平等故。無次第是建立在次第上面的,無住之法是建立在有法之中。離開諸法,離開此相,哪來無住?離開此次第,哪來平等呢?平等是建立在次第裏面。我們什麼時候才不次第呢?晚上做夢的時候不會次第,一會兒在南京,一轉身怎麼又跑到北京去了,一轉身又到南京去了,這叫無次第,不知道怎麼去的。上午吃飯心生歡喜,下午洗澡心生煩惱,今天走到這個地方和那個地方,互不相應,不能夠相續而立。一天到晚種種分別,這個叫做無次第,這邊說的是這樣的話,那邊說的是那樣的話,互不能夠相應,互不能相應之體,叫無次第。
什麼叫次第呢?從這個地方…
《《金剛經》系列開示 6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