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这句话是佛陀把众生的相、众生的心、众生的妄执,全部显露出来。须菩提内心非常的感激,内心中对般若生起无上的信心。对须菩提自己来讲,受持非难,但是呢,为了众生,他就问这部金刚经的名字。
从前面到现在,佛陀讲我们的心是妄心,讲法是非法,又怎么立名呢?这个名肯定也是非名,它肯定有不可思议的讲法。我们众生往往对名字非常的执着,有名言就有法执,有法执就有无明,有了无明就会生见思烦恼。我们久远劫来,所有的名字,安住在我们大脑中变成幻境。山、水、山河大地、父母、兄弟姐妹……都叫名,就这些名字,想一想你都会生无明烦恼。因为这个妄名、非名,也可以说它真实,这个妄名在我们心中建立以后,就产生一个执着。所以佛陀讲这个名,也关系到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所执着之名,我们六道轮回的生死,其实都是执妄名而来。明明是个假的东西,它可以使我们牵挂,它使我们会记住很多东西,它使我们回忆过去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因为这个名言,说贪心中就有贪的烦恼,说瞋心中就有瞋的烦恼,说痴就会想到很多痴的烦恼,不是别人痴就是你自己痴,不是别人的贪就是你自己的贪,不是别人的瞋就是你的瞋。所有这些名言,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所以佛陀讲的这个名言,是非常的重要的,要用现生中的这些名言把它解开。什么叫名?这个名以解我心中的名。如果此名是非名,一切法界名都变成非名,也就破解我们心中的名执,对名言的执着。
昨天讲到众生本空,佛果无住,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心中疑惑,以为有佛可得,是故佛陀又破众生对佛的这种执着。就告诉众生,佛相非住,有住就不是真相。你看到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佛陀是无住的。因为无住即法身,众生执着于相,不了解如来有法身故,法身报身才有化身,我们见到的这个相,是我们心中的名言的执着,相上的执着,却不知道佛陀这个相是来自于他的大相,是无住之心,叫报身。无住之身遍一切处,但是我们执着于我见,认为我有住佛就有住,认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事实上呢,佛陀的相是来自于无住之心。因为无住,此相大故,与一切众生没有障碍。因为我们心有住故,所以我们跟佛有障碍。佛无住故,跟众生是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没有取,没有舍,无取无舍当体即佛。但是众生有取,因为有住就有取,有取就有舍,就是说你是佛我不是佛,认为佛陀才是佛,我不是佛。这个心从哪里来呢?从有住之心出来的。所以佛陀给我们示现,他说我这个相是无住,就了知我们本来的法身。如果你通达于佛陀无住之智慧、般若啊,你和佛陀就没有障碍了。因为没有障碍就没有取舍,与般若相应故,与佛相应故,此果变成因地空故。
佛陀无住,你了知此般若,果位上空了,其实你因地上已经空了。因为因地上的相正是佛陀果位上的空。因为他的无住的空,和众生这个相是一体的,所以呢,你要会于佛陀果位上的空,那“我”就没有了,那就会于佛、般若之智。如果你认为我是众生、佛是佛,产生距离,这是众生的妄执。讲般若智慧就是开显我们的智慧,了知这个世界是没有我的。我是佛吗?不能说。我是众生吗?也不可以说。为什么呢?根本没有我相的,哪有佛可成呢?哪有众生可度呢?
没有我所证之智,没有我所成之佛啊,没有我所度之众生。后面微细的破我们这个相。所以我们心一定要细下来。立名本身就是一个总持,见名而识相,见名而识智,就是看到这个名字,你的智慧就开了。如果前面不闻,那此名就立名了。如果你搞懂了,一听说名,就心开意解。所以我们思维佛这个无住之果,在你很紧密的思维到佛果无住的那一刹那,无住佛身就大故,佛身大你已经就是佛陀的无住果,因地就空掉了,果地上本体是空。并不是我空掉了,果地本来是空。无住体不是我无住,它本来无住。在你通达无住的那一刹那,你因地也就空掉了,跟究竟的果跟真如是相应的体。跟真如相应的体就是法身。法身没有我相,不能说我是法身,不能这样说。法身是一切处,本来体,无来无去,是大身,是一切众生根本处。
佛都不说自己是如来啊,佛陀说自己是如来,那佛陀不是还有我见吗?有我相吗?因为佛陀这个如来和众生的如来无二故,如来是无住故。佛也是无住体,众生也是无住体,所以如来通达一切,跟众生心是一体的。所以呢,果位上空,因位上就空。因位上的空,果位上照样不能空,因为因位上的空是断空。断空没有识果故,你不了解果的这个体,不了解无住之因。无住之果没有现前,因位上的这个体也不会空。这是第二,如来为了说佛果这个无住体。
第三个,因为众生有执着啊,布施啊,严净国土啊,所以佛陀再说布施的体空。而持戒、修福的体是什么呢?无住就是法界,庄严体。佛陀法身是无住,佛陀住在哪里啊?住在法空里面,法在哪里佛就在哪里。法身无相故,报身就无相,只有菩萨才看到无相的报身,我们众生看到的是有生有灭的化身。化身随众生的业力而显,是众生的心感召出来的,无始以来的迷惑里面显现出来的。我们看到佛陀在对面,但是佛陀的报身跟我们是不二,你只要心空,你就可以看到佛陀的报身跟你是一体的。但如果你心不空,你有住,佛陀跟你就对立了。有住就有取有舍,就有得和失,那你跟佛陀就有距离。而你无住体显现出来,佛陀是无住的,所以他遍法界心,所以讲报身。但是我们众生执着于这个化身,以为这个是如来,却不知道他有报身、有法身,法身无住,报身无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说他没有一个像我们看到取舍之相。佛陀的相是平等,尽虚空遍法界之相,他的相是不可思议。如来法身相不离持戒,能遍法界故,持戒就是空。因为他空故,是故生福,佛陀的福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说,你现在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的福。这个福从哪里来的呢?从布施中来。怎么布施呢?以无住心布施。无住是大布施。持戒里有大福。以无住心做一切善法,就能得大福,因为无住是法身故,能遍法界故,所以他的报身也能遍法界。
那么释迦牟尼佛住在哪里呢?法身无住,报身遍法界无相,所以呢,无住无相是如来住处。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我们面前,这个相是我们众生心中的相,住在我们心里面。我们没有心了,我们也就看不见了。所以呢,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是应众生的心而显现出来的。众生有色,可以看到佛陀的色相庄严;有耳朵,就可以听到佛陀讲话优美的声音;有鼻子,可以闻到佛陀身上的香味;有嘴巴,就可以知道佛陀讲话的妙音;有身体,就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接触的慈悲之身;我们有意念,就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庄严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我们心,我们这个心一断,这个相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这个相是从众生心里出来的。它住在哪里呢?就住在我们心里面,所以呢,法由心生。你看到所有的法,都是由心生。为什么生出这样的法呢?是因为你是众生。什么叫众生呢?有取有舍。什么叫取舍?就是住。你有住了,你就觉得有取有舍的体,有得有失,你就感觉到他圆寂了,出来了。如果你做了大菩萨以后啊,你看到不是众生心中出来的,没有住了,你可以看如来报身。原来化身也不离开众生心,报身亦不离开众生心,法身又不离开众生心。法身无住体,众生皆已俱足;报身无相体,也不离开众生的心;化生还是众生的心。证明众生的心俱足三身。如果你现在没有尽虚空遍法界的如来法身,如果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身不住在我们的这个无住体里面,那就肯定是邪见、不正见。报身没有取舍,相遍法界,无住之心就有无住之相,所以也不会取舍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所以众生只要无住,就通达于如来相,这个相叫报身相。报身相也没有取舍,是故众生与它同体,如果众生不与它同体,它有舍有取,不为如来报身。
释迦牟尼佛化身是由众生心显现出来的。如果如来和我们众生的相如果不相应,怎么会示现在我们的面前呢?他不会舍离众生的。
三宝有常住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佛法僧是常住三宝,常教化众生,开显我们的福,彻底的超越我这个体。有无相之法身,有无相之报身,亦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个化身。随时可以在我们面前示现。我们在妄执的时候,它常住在我们面前。若人精进故,常住三宝会显现出来。住持三宝是生福生乐,令众生快乐,令众生增长善根,令众生增长福报,就是众生执着的相,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石头像、木头像、水泥像,叫佛宝。虽然有分别,它有福报啊,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经典给我们生善根,给我们种下慧根。僧宝出家人,令众生看到出家人得到大福报。住持三宝只能令众生修福,得福德。常住三宝是令众生得般若智慧的。如果你把常住三宝找到了,你的般若智慧就已经开了。常住三宝就是没有我的意思。开显自性三宝,就是你成佛的时候,你闻般若开显你自己的宝藏的时候,你自己没有了,你自性的三宝就出来了。讲自性三宝无非是转迷成觉啊。
这三宝又是一又是三。常住三宝就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就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又是我们的住持三宝。我们迷了,就有三;我们觉了,就是一。觉悟了就是一,但是迷惑了方便说三。
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这个体是空的,能遍庄严故。讲布施是要众生持戒修福故。讲佛土庄严是心地庄严,我们无住之心才能生出真正的庄严。不舍前面的布施持戒,但是无住故,就是说心地庄严。我们平时做善事都在心外去做,不知道心内去做。我们布施持戒虽然无住,但是我们执着于名言也是错啊。布施持戒是你心地之法,是你心里面本来具有的功德,是具有的宝藏,它是我们心里面本来有的东西,那为什么生出这些污垢、…
《《金刚经》系列开示 6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