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分别、执着呢,因为你有住啊。我们布施持戒叫你无住,你好像以为真的在外面无住了,我们以为布施将来得好报,就是你无住还是想将来得大报,还有这个心在,我为了成佛我无住啊,却不知道是我本来心地啊,这是我们的国土庄严啊,这是你自己心地上本来俱足的东西。
无住就是你心中的国土自庄严,就是清静心而做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菩萨庄严国土应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这个才是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清静心,这个就是国土庄严,是你心中本来的国土。因为你国土不庄严的原因,是因为你心中不清静故,清静则生清静庄严。所以呢,心净则土净,我们心怎么净呢?与般若相应。你念几声阿弥陀佛那个清静了有什么用啊?你要了知般若,了知现前的一切持戒当下体,就是你自己心中本来的庄严。它是无住体,它不是外面的东西,是你本来的心。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戒是体,持是善,此善是体的光,你在做善事的时候是你心中的光。“万法是心光,诸缘唯心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你现在做善事是你本体自性中的一个善光而已,但是呢,我们只了光而不了体。只知道我们现在做善事将来得善果,在这上面去无住,却不知道它本来就是无住,是我们心中本来的体。你在做善事,你说我不要住啊不要住啊,不要住无非是让你回复到你自己本来的清静,并不是说我要得到什么大的果报,是你本来你清静心里面生出来的东西,是你本来的清净体里面出来的。戒是体,为什么“持此一戒”呢?一切善法都在这个戒体里面,光里面出来,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们心中之光。你不执着了,就是心中的清静光。你执着了,这个世界就变成分别、执着、取舍,就变成妄见。妄见就是不识心故,外面的东西变成烦恼。如果你静下来了,了解了这个般若无住体,这个叫国土庄严。报身无相,法身无住。
前面讲了那么多,统摄在这声名。从众生、从佛果、从布施、从国土庄严、从心地庄严,报身无相,法身无住的体,众生应该了解这个法界的真实一面了。
我们众生心粗,不知道如何能表达我们的心。就像看到妈妈慈悲喜舍全部表达出来以后呢,我们看到妈妈的这种慈悲、爱心、忍辱,无言以表达。所以呢,须菩提就问,我用什么言辞才能表达我对妈妈的这种感觉呢?没有妈妈名字的时候啊。只有佛陀才能说啊,须菩提也没办法说啊。就像我们说无量寿佛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在发大誓愿的时候,把四十八愿说出来以后,立名无量寿。在你这声南无阿弥陀佛念下去,真正的感受到四十八愿的闻性,闻到阿弥陀佛才有执持名号。你没有闻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慈悲,真实体相,真正无住之心、无住之体、无相之相,在法界里面妙用之用,众生用什么心来感受阿弥陀佛呢?因为众生心散,心乱,他没办法总持啊,用一句话来总持佛陀的全部啊。所以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说没有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几个字,我们实在难以总持。我现在把这个体给你了,然后你回家去想,你没办法总持,因为我们心散乱。它没办法把我们这个心总持在一块。
佛陀的智慧简直是不可思议,他就知道我们众生的心的散乱,他知道我们众生不能总持他讲的法。每尊佛都有自己的咒子,而这个咒子就是总持他的功德。你闻到了总持才对。如果你没有闻到,只能是善根,相当于是在迷信之中。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总持的名字,经名。这是前问后答。前面须菩提问:“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须菩提得到法衣啊,他悲喜交加,无法用言辞表达,才问出这样的话出来。就像一个人内心中非常感慨,内心中非常悲切体会到了,这个时候他痛哭流涕,他想我应该怎么去表达呢?我云何去奉持呢?请求佛陀来给他总持,使他内心中能够有所表达。佛陀就告诉须菩提,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么叫金刚呢?有各种说法,有人说金刚为喻,有人说金刚为法,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就是无住之体。立名金刚,我们看似有名,是佛在告诉我们,但是其实是离言说相。大千世界是一个离言说相之如来,不能用言辞表达,是有大相存在,有相的体。因为佛陀有果证,如来证什么呢?证如来,证真如,如来是体性,佛是果德。果德和本性是两回事。因为佛是由人而成,但是如来,无来无去。所以佛所证之如来,叫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所以,佛是一个尊称,是一个圣人,有证量。但是如来证什么呢?证无所来无所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是名,就是名而无相,有名而无相,无相就是性德。而得到这个性德,把它取个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个性呢,是无性之性,就像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有所得,就不叫如来了,也就不叫佛了。所以呢,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金刚为喻,金刚是破烦恼。我们众生就好比是佛性,烦恼能坏佛性。佛性在那个地方,但是烦恼能令我们的佛性变成妄识。就像金子放在牛屎里面包了以后呢,我们就看不见了,外面的牛屎把它障碍了。但是如果把牛屎扒掉,金子出来,这个金子就好比是金刚。如果你识金,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本来就是虚幻的。
般若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般若存在。我们常常在佛面前求开智慧啊,这个是有相的,有相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是叫聪明,智慧是通过前面的文字,在你心中建立观照,叫观照般若。般若翻译成中文叫智慧,但是它有多义,所以不翻成智慧,而音译为般若。慧能大师说: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不是一般的小智慧。大智慧就是金刚智慧,佛的智慧,大乘的智慧,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才能够得。因为我们通过这个文字,就是实相,开显我们心中的智慧,要经过思。佛教讲叫闻思修。思,就是观照之意。观照并不是在想。观照,无住之心,法界之体,灭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你像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只能是闻,你在闻到这声阿弥陀佛要跟实相相应。如果你闻到的这声阿弥陀佛不能把前面这个打开。金刚是代表法性,就是前面讲的那个体。无住之心,平等之相,无相之相,无住之体,无住之庄严,没有众生可度,佛果大故,布施无住,庄严无相,报身无相,法身无住。这个体你观察不到,就等于不是金刚,金刚是实相,法报化是一体的,金刚是表佛性,表我们的自性,般若是通达于法性的,金刚代表我们法性,以这种心通达于般若通达于金刚,这个法性是无来无去无前无后,是我们本来的这个自性啊,是一切诸佛所安住,菩萨所安住,一切众生所安住;法报化所统摄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法;般若是众生心中的智,就是说你与金刚相应的那一刹那,这叫做般若;如果与金刚不相应,就不等于般若;我们无缘无故的讲般若你说怎么讲呢?
你说什么叫般若?不知道什么叫般若,嘴巴上说般若,实际真正不知道。不说金刚只说般若可以吗?你要是讲智慧就是般若,这个太狭小了;金刚的心在我们心中安住了,无二了,这叫般若。般若无相,如果有相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亲证于般若,亲证于金刚,以般若立名,以般若才可以到彼岸,没有金刚般若怎么达到彼岸呢?般若是解脱之意,波罗蜜就是彼岸的意思,以大智慧到彼岸。金刚是破烦恼,我们众生有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无明烦恼;见惑烦恼是在贪嗔痴慢疑范围之内,一般是粗惑烦恼;细惑烦恼,是在内心里面种种知见啊,边见、见取见、不正见、生执、我执。五阴色受想行识为我,色声香味触法及眼耳鼻舌身意中间产生的这个识,这个识就是魔;它由色受想行识所统摄,色受想行识转掉了就变成智了,这个识也叫做烦恼;还有个我执法执,我执四相即生,法执 这些都是烦恼的体,以金刚般若皆当破之;金刚般若波罗蜜出来,弹指就破掉了;
所以这个金刚是我们的法性,金刚般若搞懂了,我们要少走很多很多的路,我们修行过程中你要把那个唯识观点学完的话,最起码你要学一二年才能学得完,如果你金刚经搞懂了,他全部破掉了,很快的。一些讲法只是为了方便,把我们的烦恼给他说出来而已;百法明门论里面,一百个法就代表我们一百个烦恼;这个名词代表着我们内心的烦恼,但是呢?金刚是破烦恼的体,烦恼跟金刚是相对而言的,他二个就像冤家一样,有此无彼,对立而存。
佛陀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果立名者,劝起精进故,以金刚般若波罗蜜,来立我们的智,来破除什么呢?我们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呢,因地所修难做到真持,你在因地没有智慧的话,没有果德来加持你,凭我们的因地来修,您就是摸不着边,不知道怎么去修行,你不知道前面一段话,你不知道众生是无住的,你不了解无住之体,那么你在妄里面怎么去修行啊,是不是
你在妄里面三界,你要破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从那个胎卵湿化里面那个时候,你已经迷了,然后再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里面种种烦恼,你在这里面怎么修?一念无住当体三界即破。如果你没有般若体,你在里面怎么搞都在三界之中;你念佛也好参禅打座也好,都跟般若不相应,你起心动念都在这个罪里面,你没有办法;你在这个妄识里面怎么修行?像捞月亮,你老是把水里的月亮搞来搞去怎么修行啊?大家很多人就不知道般若是我们初信呢!过去祖师讲过,文殊菩萨就是谈般若;文殊菩萨视为初生婴儿,而普贤菩萨视为长子,连文殊菩萨你都没有得到,连初生婴儿都不是,你还怎么修行呢?离开了般若,你没有般若,就是没有走进佛门,你还在门外面跑来跑去?
所以离开般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就是妄执;就是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你还是要闻般若。为什么讲花开见佛悟无生呢?花开…
《《金刚经》系列开示 6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