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分別、執著呢,因爲你有住啊。我們布施持戒叫你無住,你好像以爲真的在外面無住了,我們以爲布施將來得好報,就是你無住還是想將來得大報,還有這個心在,我爲了成佛我無住啊,卻不知道是我本來心地啊,這是我們的國土莊嚴啊,這是你自己心地上本來俱足的東西。
無住就是你心中的國土自莊嚴,就是清靜心而做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菩薩莊嚴國土應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這個才是色聲香味觸法裏面生清靜心,這個就是國土莊嚴,是你心中本來的國土。因爲你國土不莊嚴的原因,是因爲你心中不清靜故,清靜則生清靜莊嚴。所以呢,心淨則土淨,我們心怎麼淨呢?與般若相應。你念幾聲阿彌陀佛那個清靜了有什麼用啊?你要了知般若,了知現前的一切持戒當下體,就是你自己心中本來的莊嚴。它是無住體,它不是外面的東西,是你本來的心。我們爲什麼要持戒呢?戒是體,持是善,此善是體的光,你在做善事的時候是你心中的光。“萬法是心光,諸緣唯心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你現在做善事是你本體自性中的一個善光而已,但是呢,我們只了光而不了體。只知道我們現在做善事將來得善果,在這上面去無住,卻不知道它本來就是無住,是我們心中本來的體。你在做善事,你說我不要住啊不要住啊,不要住無非是讓你回複到你自己本來的清靜,並不是說我要得到什麼大的果報,是你本來你清靜心裏面生出來的東西,是你本來的清淨體裏面出來的。戒是體,爲什麼“持此一戒”呢?一切善法都在這個戒體裏面,光裏面出來,叁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心中之光。你不執著了,就是心中的清靜光。你執著了,這個世界就變成分別、執著、取舍,就變成妄見。妄見就是不識心故,外面的東西變成煩惱。如果你靜下來了,了解了這個般若無住體,這個叫國土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
前面講了那麼多,統攝在這聲名。從衆生、從佛果、從布施、從國土莊嚴、從心地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的體,衆生應該了解這個法界的真實一面了。
我們衆生心粗,不知道如何能表達我們的心。就像看到媽媽慈悲喜舍全部表達出來以後呢,我們看到媽媽的這種慈悲、愛心、忍辱,無言以表達。所以呢,須菩提就問,我用什麼言辭才能表達我對媽媽的這種感覺呢?沒有媽媽名字的時候啊。只有佛陀才能說啊,須菩提也沒辦法說啊。就像我們說無量壽佛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在發大誓願的時候,把四十八願說出來以後,立名無量壽。在你這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真正的感受到四十八願的聞性,聞到阿彌陀佛才有執持名號。你沒有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真實慈悲,真實體相,真正無住之心、無住之體、無相之相,在法界裏面妙用之用,衆生用什麼心來感受阿彌陀佛呢?因爲衆生心散,心亂,他沒辦法總持啊,用一句話來總持佛陀的全部啊。所以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或者說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我們實在難以總持。我現在把這個體給你了,然後你回家去想,你沒辦法總持,因爲我們心散亂。它沒辦法把我們這個心總持在一塊。
佛陀的智慧簡直是不可思議,他就知道我們衆生的心的散亂,他知道我們衆生不能總持他講的法。每尊佛都有自己的咒子,而這個咒子就是總持他的功德。你聞到了總持才對。如果你沒有聞到,只能是善根,相當于是在迷信之中。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總持的名字,經名。這是前問後答。前面須菩提問:“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須菩提得到法衣啊,他悲喜交加,無法用言辭表達,才問出這樣的話出來。就像一個人內心中非常感慨,內心中非常悲切體會到了,這個時候他痛哭流涕,他想我應該怎麼去表達呢?我雲何去奉持呢?請求佛陀來給他總持,使他內心中能夠有所表達。佛陀就告訴須菩提,此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什麼叫金剛呢?有各種說法,有人說金剛爲喻,有人說金剛爲法,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住之體。立名金剛,我們看似有名,是佛在告訴我們,但是其實是離言說相。大千世界是一個離言說相之如來,不能用言辭表達,是有大相存在,有相的體。因爲佛陀有果證,如來證什麼呢?證如來,證真如,如來是體性,佛是果德。果德和本性是兩回事。因爲佛是由人而成,但是如來,無來無去。所以佛所證之如來,叫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如來……所以,佛是一個尊稱,是一個聖人,有證量。但是如來證什麼呢?證無所來無所去,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佛。是名,就是名而無相,有名而無相,無相就是性德。而得到這個性德,把它取個名字,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這個性呢,是無性之性,就像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有所得,就不叫如來了,也就不叫佛了。所以呢,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所以,金剛爲喻,金剛是破煩惱。我們衆生就好比是佛性,煩惱能壞佛性。佛性在那個地方,但是煩惱能令我們的佛性變成妄識。就像金子放在牛屎裏面包了以後呢,我們就看不見了,外面的牛屎把它障礙了。但是如果把牛屎扒掉,金子出來,這個金子就好比是金剛。如果你識金,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本來就是虛幻的。
般若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你不要以爲真的有個般若存在。我們常常在佛面前求開智慧啊,這個是有相的,有相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是叫聰明,智慧是通過前面的文字,在你心中建立觀照,叫觀照般若。般若翻譯成中文叫智慧,但是它有多義,所以不翻成智慧,而音譯爲般若。慧能大師說:常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不是一般的小智慧。大智慧就是金剛智慧,佛的智慧,大乘的智慧,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才能夠得。因爲我們通過這個文字,就是實相,開顯我們心中的智慧,要經過思。佛教講叫聞思修。思,就是觀照之意。觀照並不是在想。觀照,無住之心,法界之體,滅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你像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只能是聞,你在聞到這聲阿彌陀佛要跟實相相應。如果你聞到的這聲阿彌陀佛不能把前面這個打開。金剛是代表法性,就是前面講的那個體。無住之心,平等之相,無相之相,無住之體,無住之莊嚴,沒有衆生可度,佛果大故,布施無住,莊嚴無相,報身無相,法身無住。這個體你觀察不到,就等于不是金剛,金剛是實相,法報化是一體的,金剛是表佛性,表我們的自性,般若是通達于法性的,金剛代表我們法性,以這種心通達于般若通達于金剛,這個法性是無來無去無前無後,是我們本來的這個自性啊,是一切諸佛所安住,菩薩所安住,一切衆生所安住;法報化所統攝的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法;般若是衆生心中的智,就是說你與金剛相應的那一刹那,這叫做般若;如果與金剛不相應,就不等于般若;我們無緣無故的講般若你說怎麼講呢?
你說什麼叫般若?不知道什麼叫般若,嘴巴上說般若,實際真正不知道。不說金剛只說般若可以嗎?你要是講智慧就是般若,這個太狹小了;金剛的心在我們心中安住了,無二了,這叫般若。般若無相,如果有相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親證于般若,親證于金剛,以般若立名,以般若才可以到彼岸,沒有金剛般若怎麼達到彼岸呢?般若是解脫之意,波羅蜜就是彼岸的意思,以大智慧到彼岸。金剛是破煩惱,我們衆生有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見惑煩惱是在貪嗔癡慢疑範圍之內,一般是粗惑煩惱;細惑煩惱,是在內心裏面種種知見啊,邊見、見取見、不正見、生執、我執。五陰色受想行識爲我,色聲香味觸法及眼耳鼻舌身意中間産生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魔;它由色受想行識所統攝,色受想行識轉掉了就變成智了,這個識也叫做煩惱;還有個我執法執,我執四相即生,法執 這些都是煩惱的體,以金剛般若皆當破之;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彈指就破掉了;
所以這個金剛是我們的法性,金剛般若搞懂了,我們要少走很多很多的路,我們修行過程中你要把那個唯識觀點學完的話,最起碼你要學一二年才能學得完,如果你金剛經搞懂了,他全部破掉了,很快的。一些講法只是爲了方便,把我們的煩惱給他說出來而已;百法明門論裏面,一百個法就代表我們一百個煩惱;這個名詞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煩惱,但是呢?金剛是破煩惱的體,煩惱跟金剛是相對而言的,他二個就像冤家一樣,有此無彼,對立而存。
佛陀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果立名者,勸起精進故,以金剛般若波羅蜜,來立我們的智,來破除什麼呢?我們衆生在因地的時候呢,因地所修難做到真持,你在因地沒有智慧的話,沒有果德來加持你,憑我們的因地來修,您就是摸不著邊,不知道怎麼去修行,你不知道前面一段話,你不知道衆生是無住的,你不了解無住之體,那麼你在妄裏面怎麼去修行啊,是不是
你在妄裏面叁界,你要破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從那個胎卵濕化裏面那個時候,你已經迷了,然後再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裏面種種煩惱,你在這裏面怎麼修?一念無住當體叁界即破。如果你沒有般若體,你在裏面怎麼搞都在叁界之中;你念佛也好參禅打座也好,都跟般若不相應,你起心動念都在這個罪裏面,你沒有辦法;你在這個妄識裏面怎麼修行?像撈月亮,你老是把水裏的月亮搞來搞去怎麼修行啊?大家很多人就不知道般若是我們初信呢!過去祖師講過,文殊菩薩就是談般若;文殊菩薩視爲初生嬰兒,而普賢菩薩視爲長子,連文殊菩薩你都沒有得到,連初生嬰兒都不是,你還怎麼修行呢?離開了般若,你沒有般若,就是沒有走進佛門,你還在門外面跑來跑去?
所以離開般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就是妄執;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你還是要聞般若。爲什麼講花開見佛悟無生呢?花開…
《《金剛經》系列開示 6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