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刹那就是般若的顯現,如果你把這個般若搞懂了,你花就已經開了,花開就見佛;如果你般若不開,你到邊地疑城還是要等花開,如果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又能聞般若,現在就花開,花開見佛,自然會念佛的。現在念佛,聞般若並不障礙,般若是佛,花開還是見佛;難道聞般若跟念佛有障礙嗎?如果有障礙花開見佛不是有障礙嗎?所以聞金剛經和念佛是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呢?花開還是要見佛就是要聞般若;在邊地疑城花開見佛的一刹那,就是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刹那。
那麼說我們在此世界,一方面來念佛,一方面專研究般若之義,因爲念佛又通達于般若,是謂長子之心。如果你是念佛又跟般若相應了,此人爲普賢菩薩,爲什麼呢?般若遍法界故,一念就是萬念;你了解般若這個體的話,在此世界做任何事情你都是歡喜的。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而無念,爲什麼呢般若就是佛,是故你肯定是念佛的,因爲般若遍法界故,是故你念佛就是遍法界,一切事跟你的理是相應的,所以念阿彌陀佛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刹那,無相啊,無住啊,莊嚴啊,般若啊,刹那時間就顯現,十方諸佛都在此無所障礙,爲什麼呢?佛與佛有障礙嗎?佛陀與衆生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性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界報身相有障礙嗎?佛陀的化生在衆生心想中生,有障礙嗎?都是沒有障礙的,是故呢?此般若就是念佛,爲什麼許多祖師到後來要念佛?念佛就是般若波羅蜜,爲什麼單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要念佛啊,念佛就是持般若波羅蜜。
過去講過,念佛就是大智慧,你不聞般若,那你念佛跟般若有障礙,你不跟般若相應,不跟第一義谛相應,那不就麻煩了;所以呢你念那個佛跟般若相應了,無住不是我要無住,本來跟無住相應的,此佛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身。
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是何等的開心啊,在此世界持戒、做善事,那就是無住之相啊!本來是無住的,我們過去在執著,現在聞到般若你就不執著了,了解法界與佛相通故,無住之體相通故,佛陀跟我們的心是相通的,無住之相跟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相通的,既然相通就無住,有執著就是我執,所以把般若搞懂了,這聲佛號念的才是實在,真實。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那就很難真實,與般若不相應,我們在此世界做就困難啊,與般若不相應,你不知道無住之法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遍莊嚴清淨處。原來我無住之法界,我的心在那裏就是法身,我的相在那裏就是報身,我的化身是智身,智身即佛,或顯或不顯,你不一定要顯出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我們心裏邊。爲什麼我們會看到叁十二相,你以爲叁十二相不再來,我們心裏就沒有了,如果我心裏沒有了,爲什麼看到叁十二相呢?我們看是對立的,但是佛沒有跟你對立啊,這個叁十二相就在我們心裏邊啊,但是你會到了叁十二相就在你心裏邊,你會到的那一刹那,你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爲什麼妙法蓮華經裏面,龍女還有常不輕菩薩,頓時就在空中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問你,這叁十二相是從空中出來的呢?還是從哪裏出來的呢?是從他心裏面出來的,他心裏面本來就具有的,你不能說龍女叫叁十二相,也不能說常不輕菩薩叫叁十二相,但是他舍去這個肉體的時候,他叁十二相就從空中出來了,成佛去了,其實我們也具足了,念阿彌陀佛,一了解般若的時候,不顯之相在你心中,什麼時候顯呢?等機緣成熟吧,但是你要相信它。
所以佛,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在哪裏?就在我們心中,當下這一念當中,所以我們叁十二相或顯或無顯,無顯的叁十二相,和有顯的叁十二相,我們看到的有顯的叁十二相是個機緣關系,所以呢佛陀與我們是沒有相對的,是我們跟佛相對了,如果佛陀跟我們相對,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相對,佛陀就有舍有取,有舍有得不名法身,不名報身;法身報身不得,化身就是不得;化身就是迷了,假設他的相跟我心不相應的話,那麼說他的法身報身也是假的,那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全部變成虛妄的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金剛經真是妙不可言啊,真是不可思議,把我們的心能夠徹底的安撫,這叫降伏其心!應如是住,什麼如是住呢?如是佛住,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們在因地上做難,果地上做易,果能當機立斷,如果我們聞到般若波羅蜜,因爲前面聞到了,而般若波羅蜜佛陀以名言立相說,前面的相已經說了,名字已經立了,聞名即得相,就是只要你聞到名字的時候,你的觀照就會出來;你觀照一出來,你的實相就會現前。所以經典講“所謂說法,實無可說”如果你把密義會通,成爲一個體的時候,你一聞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就心開了;也就是說一個名字,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如果要看裏面的這個相,我們很難辨別的,所以我們需要在其中記住好多東西,只要聞名心就開。你心解開了,但是別人還在罵你,說你、講你,此人本來是要墮地獄的,這裏面有不可思議的妙語啊。佛陀不這樣講要化解衆生,罵你應該忍辱啊等等,所以這個金剛經它句句都破相啊。不是說你罵我是我前生的業啊,就當做消業好了,或者說你罵我我要忍啊,對方壞沒有關系啊,就把對方當做狗看待好了,狗可以咬人人不可以咬狗的,這種說法在金剛經裏是永遠找不到的,這裏面完全是以實相來安住我們的心,它不以對面的人來對照,它以實相來對照;以實相來建立我們的心,這個金剛般若不可思議。
念佛中的般若智慧及正確的念佛方法
我們念佛或者是觀般若不得力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沒有聞到般若,因爲我們只是聞那個名字,我看很多人在那裏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呢我們沒有感覺他心很清淨,也沒有感到他真正的心無所得,我也沒有感到盡虛空遍法界在他心中隨其自然,不是法爾自然;那麼說他天天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內心沒有自在感,在念的時候就得自在,不念的時候就煩惱,他這個念和般若不相應故,他的這個名字跟般若不相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跟48願不相應,所以他在那裏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確實有點清淨,但是出來跟人家一講話,馬上就迷了,因爲他要那個名,他不是立名實相,他不是想著這個名字,立即心開意解,他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這個原因,佛號不是一天到晚在念,一定要聽到這個名字,心就歡喜,所以過去有人早晨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都歡喜;然後晚上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晚上睡覺就非常的安心。那麼你就是這樣的,一天念二聲,然後你就一天非常安心;你每天住在阿彌陀佛名號裏邊,住在般若智裏邊。那爲什麼我們住不下去呢?因爲你把這個名字執著了,執著于這個名字了,天天念媽媽,可媽媽在你面前也看不見。廟裏本來要守住清淨的,我們在房間念佛就可以了,有時候我坐在那個地方,我就聽著別人在念“阿彌陀佛”,我自己想念“阿彌陀佛”都念不下去了。你就輕輕的念大家異口同聲的在那裏念,要不就是過堂一起念,要不大家在上殿堂的時候一起念,異口同聲,大家要步調一致;不要獨立的去找一個自己的東西出來。因爲自己的獨立出來,這個念一下“阿彌陀佛”,那個叫一下“阿彌陀佛”,這個叫一聲那個叫一聲,我不知道廟裏是搞什麼東西,廟裏是一種清淨的體。還有人搞個流行歌曲唱起來了,我那天早晨打坐的時候,本來是清淨的念“阿彌陀佛”的,本來就想睡覺,念阿彌陀佛也念不下去。那個叫做什麼法師的,我最不喜歡聽她的歌,那個女人好高骛遠,唱的歌給人好高骛遠的感覺,根本就與實相不相應,起的那個聲音往起飄,人的中氣要下行,她那個飄的聲音,完全顯示的是貢高我慢,一唱歌我就知道她貢高我慢。那個歌有什麼聽頭呢?大家還把她當做寶,好聽啊好聽;那麼個貢高我慢的聲音都聽不出來?真正的聲音是一種梵音,是一種中腔,是一種下音腔;不是那一種飄腔;所以人清淨不清淨只要一念佛就可以看得到。所以人念阿彌陀佛用中氣念,用下腔念,用輕聲念,往心裏流,這樣呢很清淨,就像水往心裏面流,不要扯著喉嚨去叫。我們也在念佛,哪個不在念佛呢?我們打坐坐在那兒不也是在念佛嗎?我們開車子也曉得念阿彌陀佛呢?但是我也沒有出那麼大聲音念佛啊,好像我們不知道你在念佛一樣,你是不是怕我們不念佛來教導一下?過去東林寺有個法師,每天大聲念阿彌陀佛,念的廟裏煩的很,沒辦法就把他請到一線臺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到他念佛的聲音,他在山上他就不念了,在底下拼命的念,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從來沒有看到他念,爲什麼不念,他就要念給別人聽,生怕別人不知道念佛,就他一個人最講修行一樣,一個人到山上去他就不念了,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在念佛了,所以一個人就不念了,所以給他一個好的環境,給一個山給他住,給他念;那個時候念不下去了,疲倦了。人要襯托啊,沒有襯托他就念不下去了,所以呢念佛大家還是步調一致爲好;寺廟一定要像軍隊一樣步調一致,吃飯的時候大家全部吃飯,睡覺的時候大家全部睡覺,念佛的時候大家全部來念佛;做事的時候大家全部去做事;這樣步調一致去做,大家就非常的清淨,所以不要這個扯一下,那個扯一下,那絕對扯不好。所以最重要的名號他是要把我們的般若給顯現出來;要花開見佛啊!我們講了這麼多天,心中要打開我們的智慧,要了解、要放下你心中的執著,要般若相應,不要講了這麼多天一點反應也沒有。不說你是六祖再來,最起碼聽到以後你知道什麼叫佛法了,什麼叫無住了什麼叫清淨了,什麼叫莊嚴了。哇,原來生清淨心即是莊嚴,原來莊嚴和我同體故,法身與我無二故,國土就是心地清淨故,所以你就安住在這個體裏面如佛不二故,沒有我了,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你不斷的在這裏面安住著,在裏面非常的自在,你罵我說我講我,你守住這個般若,守住一個念佛的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金剛經》系列開示 6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