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無念這個心是清淨的,有念是相,此相此體不二故,所以呢,你要念到無念才是真念,你念到無念的體得清淨的時候,後來你把佛號丟掉,你自己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還在念,那個不是名號了,是實相了。那個是無念的體啊,到處都是個大阿彌陀佛,大般若智慧。我們人生沒有聞到般若之前,一心的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是非常的好了。在我們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叁支香念阿彌陀佛,要怎麼念得好呢?你要把握當下阿彌陀佛這個無念體裏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緊緊的抓住無念體,如果你一個半小時能夠念下來,就非常了不起了。一般人念幾聲就打妄想,不能夠進入到這個體裏面去,如果真念阿彌陀佛,你一個小時就可以得到利益,爲什麼念了這麼多年得不到利益呢?因爲我們沒有重視這一個小時,你只曉得我這一生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你不知道這一個小時非常急迫的,這一個小時是重要的一個小時,不在于多,在于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刹那,所以這一個小時非常的重要,把握這一個小時的機會來把般若實相顯現出來;如果這一小時你重視了,你認真了,就對了。名號是當機立斷的。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去持啊,持什麼呢?須菩提一聞到正法,實相與他心相應了,名字已經安立了,就告訴須菩提,這個名字,你應當奉持;也就是叫他要傳授給衆生,要讓衆生知道這件事情,要衆生知道這個名字,要奉持。如果你沒有聞到般若,念這個名字有沒有用處呢?也有用,因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我們每天早晨都唱這一句,你念的時候你有一個心在,求佛加持,忏悔業障,祈請佛陀令我生般若智慧,就是說你有這個求願之心,有求願就是發願的意思,沒有信體還有願體,你沒有願體可以跟信體相應啊,如果你願的體沒有的話,那就變成迷信了。爲什麼?沒有願體就沒有力量啊。比如說我不想成佛我能成佛嗎?你想成佛的一刹那的這個念頭也能成佛啊,這個願去就能去,你不願意去就不能去了。所以唱我願得摩诃般若波羅蜜,比如每天早晨拜,我願得善知識,將來真的就能得到善知識。但是我們現在不能變成形式化,隨隨便便的念一下我願意得到善知識,而生活中對善知識根本就不感興趣,這個就是假的。我們衆生往往如此,這邊在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到這邊還在傷害衆生呢?往往跟經典不相應,本來我們上早晚殿,它就是給我們一個啓示,開示;如果你開啓般若智慧,你以無住相而住了,當然更好了;如果你沒有開般若智慧的話,你就當求之。以勇猛的心來求之。
如果你沒有求的願望自然會對般若不感興趣;就像我現在講般若,你不一定感興趣;你可以隨時的放棄;比如講我今天講般若,有智慧的人不會舍得離開的,爲什麼呢?般若是真實的,是你的法性啊,是你的本來面目啊,怎麼舍得丟呢?你得到般若了,全部大事已了;你出家學佛不就是爲這件事而來嗎?爲什麼輕而易舉的就離開呢?因爲他對般若不感興趣故。就像一個出家人贊美我,你出家這麼多年怎麼還這麼精進呢,我出家只想得個戒碟而已,有戒碟好出去朝山啊,他就是這種想法,也就是說沒有多大的願望。
出家時間長了以後,對般若智慧變得無所謂了,很多人就是這樣,像北京佛學院的那些學生,出家以後學到後來他般若心沒有出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出來,學了一肚子的知見;寫文章寫得非常的好,但是叫他會于實意的時候,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後還俗了。因聞經典你不會于般若,沒有願力,你不想成佛,你對于實相已經失去興趣,把我們的書變成文字,那後來你就覺得出家沒有意義了。就像社會人賺了錢後爲什麼還吃喝嫖賭?他覺得錢沒有利益啊,覺得吃喝嫖賭才是利益;所以我們看書再多,于我們沒有利益的話,這個書看了以後幹什麼呢?所以剛剛學佛的時候,覺得哎這個學佛很好,他把心慢慢磨平了;很多人磨平了以後就感覺不到煩惱了,佛陀把他心給磨平了,磨平了以後很快樂,快樂之後又生煩惱,煩惱之後又去造業,他把過去的煩惱全部給忘記了,就是把佛恩給忘記了;所以得到這種福報就不知道珍惜這種福報,他不知道去求無上的道,時間久了,磨平了,又不肯上進,所以老是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就生苦惱,生什麼苦惱呢?人不進則退,人只要不精進,他一定往後面退的,所以人在這裏面般若沒有得到之前,對經典只是當做學問的話,他的這個身體和這個心停留在哪個地方,不可能進步的,他只能退。人的欲望,就像石頭扔在天上會掉下來不?如果你不往上走,一定要往下掉的,不可能停在那個地方;人不進步,就一定會後退。所以人一定要不斷的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一個人不修行想得到解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精進;只有精進,才能勝出。就像爬山一樣,爬了一半就不爬了,就在臺階上坐了,有的人上一下子就想坐一下,上一下子又想坐一下,這個人越坐越累越坐越累,到最後根本不想走了。走就要走下去不要停止,那就走下去了;所以我就掌握這個經驗,我每一次朝山的時候,我就走一直走一直走,不會停止的,再累也不會停止,因爲人越坐越懶越坐越懶,到最後面一點都不想走了。所以人就這樣子的,修行的時候,如果你休息一下,到後面根本不願意修行了,再到後面一聽到修行二個字他都恐怖,他害怕;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我們要在佛面前祈願,一定要有願,沒有願力只好行。
信的體是最重要的,願的體是爲了得信;法上唯信獨達,真正的究竟處是由信才能達到的,願是達到信,由行達信的話,一般的像是六祖大師,一聞到金剛經,馬上就理事圓融,就通達了;他不需要經過願的,是過去大菩薩再來。我們一般的人都要通過願,大乘菩薩法都是爲了立我們的願,這個願幹什麼呢?通達于信、般若;這個願是我們到般若的一個臺階,如果你沒有這個願,般若就不能通達。有的小孩子他不怎麼需要你考慮,一年級二年級,就讀到大學裏面去了;有的小孩子,你要不斷的給他講,你要發願呢,你要如何如何,你將來要賺很多錢啊,種種誘導,慢慢的把他哄到了大學,有人是這樣的把他哄到大學裏去了;有人不需要父母考慮,他自己就上去了。根基比較好的人,不需要通過願的,但是根基不好的人必須要通過願,才能夠通達于般若,到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要通過願呢?就是一種方便,令我們這些鈍根的人通過這個願力,通達于般若。我們現在聞金剛經,如果你不通過任何願力,事實上你過去已經通過了願力,因爲聞到般若智慧,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是無量劫前在佛面前種大善根的人,才有今天通達于般若的機會;就是說我過去已經修行過,不然今天哪來的般若體會,能夠當下承當,你很自在了,沒有通過多大的力量就可以達到願力,就跟般若智慧相應。我們過去出家的時候都有很多的願力,淨土法門有一個特別的殊勝在哪裏呢?其實淨土法門聞般若應該是很容易的,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沒有人在淨土法門開顯般若,因爲般若好像是難行道,不要懂我們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但是你不知道,無量壽經就是般若這個體啊,在這裏面講般若,實在是太快了,我們有這個願力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願力安住了我們的心,再來聞般若很快就通達了的,如果你在這個願力等待的體裏面,除非你沒有發願,真正的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聞般若他就是很快。
我的願體
我講金剛經,過去也沒有講過,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我講的這個意思完全是來自于無量壽經,來自于這個願的體。我一出家我就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想法設法的看很多經典,有很多願望,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神力加持,求地藏菩薩,求文殊菩薩,步行到五臺山,叁步一拜到九華山,到峨眉山就跑了二叁次,甚至可以舍身到峨眉山,在峨眉山我想舍身。在這裏面有這種願力,有想成佛的這個願力,想得到般若智慧的願力。過去還不知道要得般若智慧,我只知道發願要做大菩薩,或者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到他方國土,或者我要在此世界做大菩薩;發願度衆生,過去這個心我是常常發的,我出家的時候,這種心很堅固的。以前我也准備上佛學院的,爲了上中國佛學院,把一個自行車搞丟掉了,把我師父嚇壞了,是爲了到書店裏去買書啊,發心要廣度衆生學無量的法門,我是真真實實的有這個心。因爲過去有這個心在,所以今天能跟般若相應,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沒有願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這個願,這個願跟你心也有些相應,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講般若經,本身就是要把我們這個願打開,見般若。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爲什麼要奉持“摩诃般若波羅蜜”呢?如何而斷,從何而斷,持“摩诃般若波羅蜜”起什麼作用呢?就是與實相相應故,不持“摩诃般若波羅蜜”你就會離開般若,離開般若你就會離開實相,一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常不念阿彌陀佛會有什麼感覺呢?你不念阿彌陀佛,你不管是嘴上念還是心裏念,你還是要念啊,就是講,這個世界都是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就出來了,都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阿彌陀佛嗎?我不念阿彌陀佛,我心中有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光明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命是阿彌陀佛無量壽,都是阿彌陀佛啊,就是晝夜六時,常念阿彌陀佛、誦菩薩戒;念菩薩戒就是我的心地金剛光明寶戒,就是心行善法。善者是戒的相,體者是戒的體;戒體無相,相而無相,無相而相,所謂相者一切善生,所謂體者,有相則無相;無相爲體叫戒體,無相之相是謂戒相,戒相戒體是謂金剛光明寶戒。舍相而取體者是謂偏頗,舍體而取相者是謂情執;此體此相不二故,是謂圓融是謂戒體,晝夜六時持此相…
《《金剛經》系列開示 6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