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相而無住之心。因爲你念是無住,你想不無住也做不到,因爲它本體是無住的。虛妄的體哪有住呢?你念阿彌陀佛想有住你也做不到,阿彌陀佛你不念他他也在,你念他他也在。無住是法身,法身難道還有斷滅嗎?無住之相是報身,報身是盡莊嚴,法身是盡清靜,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無住故,現在過去未來清靜。這個法“阿彌陀佛”盡莊嚴故,因無住才盡莊嚴,你有住就變成六個字了,你念一聲阿彌陀佛就一聲,念兩生阿彌陀佛就兩聲,那不是有生滅嗎?阿彌陀佛有生有滅,你的念有生有滅,一生滅全部在生滅,一住妄全部是妄。本來你念阿彌陀佛是無住之體,阿彌陀佛是無住之相,無住之體是清靜,無住之相是報身,就是法莊嚴。只要你無住,法自莊嚴。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間無住就是報身,就是法身。阿彌陀佛叫常寂光土,叫做法身,報身就是實報莊嚴土,無住就是法身。念念阿彌陀佛它本來無住的,念佛就是佛,那個佛就是法身,法身本來是無住而有住。無住裏面有個念,念而無住,無住是體,有這個住是你這個心的執著。無住的體是法身,所以念阿彌陀佛是無住在念,是法身在念。念阿彌陀佛又是聖凡同居土。九法界叫聖凡,一念心我們現在是凡,跟聖是不二的。念阿彌陀佛此相是凡,迷者是凡,此相是聖,覺者即聖。一念無住,此法本來就是聖;一念迷,此法就變成執著的法。所以凡聖有距離嗎?互相能拆開嗎?是拆不開來的。所以叫聖凡同住,我們都住在一塊。所以般若通達相應的時候,你的妄見即凡,你悟的這個體就是聖,所以聖凡就在一念之間,聖不離凡,凡不離聖,聖凡同住,就是我們在現在。
法身、報身,我們在念的那一刹那,它已經俱足,它不可以用我們的這個識來知見的。但是我們識還沒有舍去之前,它是不離開這個佛,也不離開報,因爲阿彌陀佛的這個報和能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法,和你妄心在念的這個凡和聖相應,是方便有余土。是建立種種的方便,種種度化,像聞法、聽法、持八關齋戒,種種法,都叫方便有余土,也在我們的當下。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吃飯、穿衣、睡覺,都是方便。所以方便有余土和聖凡同居土,是在我們人間,就在我們當下。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是超意識,就是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方便有余土,裏面有建立的方便,釋迦牟尼佛說,有我相者既非有我,是名爲有我,是爲方便,就是真實。講莊嚴二字都叫方便,經典也叫方便。釋迦牟尼佛有種種方便誘導,而這種方便誘導我們歸向真實。是不是有一個歸呢?方便就是真實。如果方便不真實它怎麼會有方便呢?方便就是了不可得。方便就是否定的意思,否定就是真實的意思。“莊嚴佛土否?”這就是方便話。這就是告訴我們衆生,不可以執有,不可以執無。莊嚴佛土,不可以莊嚴佛土,那就變成真實的,那就住妄了,跟我們衆生是一樣的。可以莊嚴佛土,又變成妄了,又跟我們衆生是一樣的。可以莊嚴佛土否?他講話的這個意思非常的巧妙,這個叫方便,這種方便裏面有真實之語、妙語、不可思議之語,那裏面有無盡的解脫在裏面。在這一句話裏面把它表達出來,叫方便。所以方便有真實義,叫諸法如義,跟第一谛是相應的,要跟第一谛不相應不叫方便。
爲什麼佛說,我令衆生授叁皈後令持五戒,趣泥洹之道?爲什麼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呢?在無量壽經裏面這樣講。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變,這個是方便嗎?一定是方便。方便裏有沒有真實呢?一定有真實。因爲善惡變化故,就無住體。衆生有執,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你沒有執著的話,你無住了,哪有善惡之分呢?善惡之變化代表它是無住體啊。無住就是真實。如果善永遠善、惡永遠惡,就是凡夫之見。或者知道是善,但是我執著于惡,知道是惡我執著于善,這個就與法不相應了。就是說,明明知道這是善法,我不行持,我執著于惡,衆生都是這樣的。
爲什麼有胎卵濕化呢?胎卵濕化是變化的,變化是無生的,所以講叫生,有生就有滅啊,有生有滅無住故。生滅無住,是爲無生,所以它這個方便就是真實義。但是我們不會于真實意,不了般若故,了知無生而偏偏生執,非要住在裏面,變成胎卵濕化叁界現前。所以衆生不能諸法如義,與佛法的最究竟義,跟般若義相悖,就産生了現在的果報。
方便有余跟如來的真實意永遠是相應的。所以如來示現假相,也是真相。如來現莊嚴之相,與諸法如意是相應的。這個覺悟的心懂了,如法修行,你跟佛是無二無別。你雖然不能像釋迦牟尼佛種種變化神通,你也是無二無別的。你敢當下承擔嗎?就是這個體!
並不是非要有神通叫做佛,佛是一個覺性,你覺悟了無住之體,佛陀的法身不取舍,它肯定是跟衆生心相應的。我們有取,法身就有取,這就與法不相應的。佛陀叫大乘聖義,不可稱智,最上智,不可思議智,無對智。那你非要一個相對,以可取可舍的心來思維佛義,推究法身在哪個地方,報身在哪個地方,你有取就代表著佛陀有取,你跟佛有距離,佛就跟你有距離。佛並不跟你有距離,但是你認爲跟佛有距離,肯定是你的問題,並不是佛的問題。如果你會于佛陀的真實義,佛陀無取故,那你就應該跟佛陀的無取沒有沖突,佛陀跟我應該沒有任何距離。所以我無住時,佛陀法身住時。我無住即無相,無相即此相,因爲沒有取舍啊,沒有舍此相啊,舍此相與報身佛不能相應,舍此心與法身心不能相應,舍去此二心與般若不能相應啊,不都是錯誤的嗎?我們要會于佛義的話,應該是以這樣的心態,了解般若之心,才能與佛相應故。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摩诃薩叫大菩薩。菩薩叫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薩埵就是心空,無住故;法空,無相故。無相遍一切有相。不離相而無相。一切相平等故,叫薩埵。一切衆生色是一菩薩色,一切色是一色,一切聲是一聲,一切香是一香,一切味是一味,一切觸是一觸,一切法是一心法,一心現一切法,一切法是一心法,世間法都屬于心法,一切唯心所造啊。
菩提薩埵,菩提者,無住體;薩埵者,無相體。無相無不相,一切相是一相。無相就是無分別相,平等相叫無相,清靜相爲無相。分別相叫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分別就有我執,有我見,有識。而菩薩沒有識,不用這個識做事,一切色是他色,他用什麼做事呢?你想一想?菩提者,心空,無住故,它與諸佛心相應,上能供養無量諸佛。薩埵,法空,平等故,一切衆生是他身故。所以一切衆生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菩薩的眼,是一切衆生之色,他能看到所有的衆生。如果用肉眼來看一切衆生,那是衆生之見,我們往往以衆生之見來看。菩薩是用法眼看,法眼就是用色聲香味觸法,用色見一切衆生相,用聲見一切衆生音,衆生苦音樂音,都在他的音裏面,他哪個衆生心知道呢?香,味、觸、法,都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是以六度爲心,菩薩的身以諸佛無住爲身。佛是以無住爲心,法界爲身。菩薩以法界爲心,一心現法界,就是法由心造。色是一色,聲是一聲。我們是以妄識,你是男的,你是女的,黃色的青色的,他不知道此一個法界都是你一個心而已。菩薩已經入此心了,衆生就不知道。菩薩把衆生當作是他的心了,爲什麼菩薩心光裏面能有無量的衆生呢?有無量的法界呢?無量法界就是器世間、情世間,情都在菩薩心裏面,世界也在菩薩心裏面,都叫做法。法就是心,叫心生一切法,就沒有衆生了,就是妄在菩薩心裏面已經不存在了。一切衆生猶如蓮華。如果你跟般若相應,菩提薩埵就是大菩薩,摩诃薩叫大的意思,大是盡虛空遍法界,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大菩薩。
我們無始以來妄執啊,以妄爲根本,所以我們要不斷的舍妄不斷的舍妄,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要斷掉,你心不生了,這個叫大菩薩了,八地菩薩大菩薩就現前。薩埵是衆生的意思,菩提是佛的意思。而菩薩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因爲一切衆生無相故,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就是六度,他以衆生爲六度。貪心以布施而立,這個布施就是他的心,布施之外沒有一個另外的我存在,不舍布施而無住。無住是什麼呢?無住就是沒有心啊,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們認爲無住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他那個無住真的是沒有“我”啊,他以法爲自己的心。我們是以肉團心爲心,以意識爲心,他是以法爲心,整個世界的法就是他的心,他是不動這個妄心的,八地以上的菩薩是不動妄心的。他完全以法爲身,衆生動就是他在動,衆生的煩惱就是他的煩惱,對他來說都是慈悲。你貪他就布施,你瞋他就忍辱,你懈怠他就精進,你散亂他就禅定,你愚蠢他就是般若,他就是應的。對他應之是輕而易舉的,因爲他沒有動心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很容易做得到。因爲我們有妄心在,你有貪心我要用布施,好難,因爲你有一個心在動啊,因爲你有心執著啊,你有貪心啊,你就不能像菩薩一樣,跟法相應。把一切法當作菩薩的心的時候,啊,我看到這個世界就是我一個法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我的家了,這個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了,沒有另外心可得了,這就叫無住,沒有住一個我的妄識的心叫無住,所以法就是無住,只有這樣的才叫大菩薩。這樣的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你有一念相應,你會會于真實啊!
般若在哪裏?無住生心!無住就是心,生無住之心,就是法性,這個法變成是你的心了。法身在哪裏呢?不生心了,法就是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而無住,沒有住就沒有煩惱,無住體就是法身,就是佛。以此心供養無量諸佛故。無量諸佛在哪裏呢?就是無住體啊。因爲此花此果因果同時,所以行六度波羅蜜不生妄心就是無量諸佛現前了,所以一切衆生皆是佛,男佛女佛老佛小佛長佛短佛……這個佛都在你的面前,所有人都是佛。無住之相是報身佛,無住之心是法身佛。他以此六度無住就是供養無量諸佛。他不動妄心,完全把法界當作他的心和身了,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徹底的妄滅,就像燈滅掉就不存在了。完全這個世界就是他,他就是這個世界,這個山河大地就是菩薩的顯現。山河大地就是菩薩,你不是在菩薩的心裏面嗎?每個衆生都在菩薩的心裏面。在講大乘佛法的時候,一定要講菩薩功德在一切處,地球虛空都是菩薩的功德,他是經過無量劫來修證而來。我們現在得到菩薩的這種功德,我們進去就可以了。現在我們聞到這個般若,立即知道了這個體,然後你就安住這個體,也是不可思議之人啊!你看六祖大師一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典上講:“須菩提,諸大菩薩,應當生清靜心。”應當就是肯定的意思,肯定要生,清靜心就是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清靜心能供養無量諸佛,清靜心能攝無量諸法,清靜心能攝無量衆生。無量衆生在無量法裏,無量法在無量佛心裏面,所以法藏就在佛心中。法在哪裏?就是佛身啊,佛身遍法界故,就是報身。所以菩薩住在報身裏面才行六度波羅蜜。法身裏面沒有的,法身清靜,六度波羅蜜、慈悲喜舍的圓滿是在報身裏面,所以菩薩在報身功德裏面安住著。報身是幹什麼呢?報身利他,衆生在化土裏面,化土不離開報土,法報相應産生化土,化土衆生住的地方,我們現在在化土裏面。法身土是諸佛所住的地方,唯佛住。報土是菩薩住,化土是衆生住,所以衆生叫聖凡同居土,報身叫實報莊嚴土,法身叫常寂光土,還有方便有余土也在我們這個此世界,釋迦牟尼佛來說法、八相成道,都是方便。方便不離真實。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方便都是不離真實。法報不相應不能産生化身。菩薩法報不能相應也不能産生化身,只有佛法身報身相應了,才是化身。所以菩薩在化土裏面度衆生是可以,但是菩薩不可能說是自己的化土。
佛安住十方世界,就是佛的國土。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說看到哪個菩薩的國土,看到諸佛國土,它方世界諸佛國土,都是這樣講,沒有講說菩薩國土。菩薩沒有接引衆生,只能度化衆生,就是我講法跟你聽是可以,但是我沒有接引你這個條件,接引是諸佛所接引,只有佛才有資格接引衆生,報身佛才有接引衆生的,菩薩來教化我們,叫我們會于佛義,達到無住之心。我們無住現前,般若現前,你就度了。誰度了你呢?你跟佛心相應了,你自己度了自己。
莊嚴佛土是對于報身來講,是佛住的地方,就是菩薩住的地方。你一念之間無住的時候,這裏面就莊嚴佛土了,清靜就是莊嚴佛土。雖然我們內心中還有煩惱還有住,這是個妄的體,但是它的體還是無住的,就像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能代表它已經有住。因爲如果胎卵濕化是真實的,那不是永遠變化不了了?胎卵濕化是無住體,是無生的,虛幻體。我們抓住妄就不放,不知道真就在當下。但是我們不管怎麼妄,太陽出來了黑暗即破。所以我們現在只要悟到了,明了了,那我們就除習氣好了。作爲一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應該怎麼做?不應住色生心。有般若以後,心生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是善是惡無非我心有善有惡,此相是我無住之體,應該生清靜心,清靜心就是無我相,就無我執。覺者就解,覺悟了這是我心,立即就解脫了。所以在放生文裏講:明者即解脫。不覺者妄執,不斷的生執下去,就越走越遠。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5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