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不皈依佛故,成为独觉,住在须弥山,非要遇佛才能皈依三宝,才开始修行。独觉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佛法僧三宝现前,自悟修行而正觉。他一个人住着与众生不相应故,他必须在佛住世时出来,正式的皈依三宝,依佛为师。所以这个仪式也很重要,仪式跟无住相相应故,跟般若相应故。所以后面说:庄严佛土不?不可以说不庄严,也不可以说庄严,为什么这样说呢?说庄严执相,说不庄严偏空。你说我心里庄严就可以了,这样不可以的;此心庄严外面必定庄严;如果心庄严而外面不庄严,你这个心庄严一定是错误的。外面庄严心不庄严可不?外面做寺庙,内心有很多的污垢对不对呢?它也是错误的,因为外面庄严心不庄严还偏于相,内庄严外不庄严偏于心,偏此偏彼皆非;所以我们建寺庙一定要心地庄严。心地无非真庄严,面上无嗔真供养。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断的在寺庙里上殿,就是庄严;如果你住在寺庙心很清净,但你觉得上殿好麻烦,很讨厌,这个偏空不是真的清净庄严。所以要守中道,不可偏执。只要你无住修一切善法就是净庄严。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为了解答:佛陀庄严,不生住处。你在猜疑的时候就是你心中的疑惑,说常福在庙里吧,偏有;说常福不在庙里吧,偏空,明明在哪个地方吗?究竟是在还是不在呢?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什么叫则非庄严,不可住故,是名庄严,不可舍故;是名庄严就是非相非非相,不可以取相,非法非非法,若心取相,若取法相,非法非非法是名庄严。比如:我现在住在寺庙里边,大家认为我住在寺庙里边庄严啊,大家知不知道我现在的庄严,是我无住之心所得;我现在为什么住在寺庙里边,因为我过去有住啊,所以我现在住在寺庙里边,如果我无住的话,其实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地方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过去无住,释迦牟尼佛无住,佛陀无住是谓大身,佛陀无住是没有法可得,无法可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法身,法身无相,法身住在哪里呢?住在大身里边。哪里是大身呢?大身就是法庄严呢。比如我建了无量寿寺,我住在这个寺庙里边,但是你想过没有,现在这个寺庙跟我这个心是相应的,是一不是二,常福在哪里呢?常福此心此相是不二的,此相由此心而得,此心有住是故有此相可得,此心无住此相就是大庄严,此心有住此相就是小庄严,若我心恶故,此世界恶多;我心善故,此世界善多;很简单都是心心感应,是一体不二的,所谓常福并不是独立的,此相此心是不二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它是一体的。我现前获得的这个独立的体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常福存在,如果有一个独立的常福存在,不是有我执吗?不是有我住吗?有独立的法存在,不是有法住吗?没有我住,没有法住,其法其心,我心无住是法界心,此法无住是法界相,法界心是法身,法界相是大身是报身,报身就是无量寿寺,大心就是无量寿寺的体,无身。所以此相庄严是我心地庄严,这个是个同时无住的,当下的体就是。你悟到这个道理,你立即就感受到“寂照双用”此戒此定此慧,皆当现前。为什么?持戒者,无住故;持定者,法界故;持慧者,般若现前故;慧由定生,定由戒生,戒是无住。如果你悟到般若,无我了,就是无住的清净法身;跟佛,毗卢遮那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故。此心是信,此相是相,此体是体,体相一如,也就是说:寺庙是我的相,寺庙是我的心,我心我相,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常福存在;我常福也是寺庙其中的一个相而已,你超越常福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寺庙就是我,我就是寺庙;寺庙的本体就是我――毗卢遮那佛身,寺庙的相是我――卢舍那佛身,寺庙的用就是清净无我之心;就是这个觉般若之体,是智慧之身,智慧无相。什么叫智呢?成所作智,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什么叫妙观察智呢?没有识,常福的识已经转掉了,转成色声香味触,外面这个世界都叫色声香味触,我这个地方是我身,你执著了就变成你身;每个人都执著了,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你没有执著了就大共一身;你无住就是共一身;其实就是色声香味触;一相现诸相。如果你超越无住的时候,一切色就是一个色,一切声就是一个声;一切香是一个香,一切味是一个味,一切触亦然;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只有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这一个是什么呢?是大同;这个就是我的报身。但是你不了解有我执故,就不了知此一身;你只知道你多身,妄见;把这个妄见抓得死死的,不肯放弃;所以你就不能进入到无住体。就是说常福闻般若已,明了这个体,所以这个寺庙无非是我心无住体,无非是我相法界体,整个寺庙跟整个法界都是一体的。只是我们证量没有证到而已,我们此义已经得到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佛也在这一念色里边,我们虽然不能在色里面见无量诸佛,但是无量诸佛确实就在这个色体里面;一旦有一天你跟这个色同为一体了,没有妄执、妄识的时候,那个如来就在你的眼前,大家想一想如来离我们远吗?离我们并不远啊,跟我们真实在一块啊;所以只要你无住体就是,你悟到了这个道理,就是如来实知实见,如来已经见到了你,是不是。与般若就相应了;以般若见这个实相庄严。如果你要悟到这种庄严就知道了,如果你悟此庄严心不可以另有庄严,舍此另找庄严,如头上安头;都是妄见;真正的找不到,因为无住之心当体就是;那样叫偏见,那就进入我的知见;以我的妄心来执著,不可以取心,不可以取法,认为我们心地有庄严那是错误的,心庄严跟法不相应肯定是错误的。
所以非庄严,是名庄严。我们常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不是妄谈;我们从这里面可以一体悟二相,一旦你有无住之心,就能生出二相之体,它有二种色相的显现,一个是因地的心,二个是果地上的相,如来果地上的相是怎么得的?我们要修的是如来果,但从因地上怎么下手呢?所以如来讲菩萨是讲众生因地。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菩萨有庄严的这个相,像我们建寺庙不是有我人众生寿者吗?什么叫受菩萨戒呢?什么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这个意思,“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做寺庙不可以执著,为什么不可以执著呢?通达于般若故;了解般若,先闻般若才能了知实相,如果你不闻般若怎么能生佛法呢?所以要通达于般若。释迦牟尼佛解我们心中的迷,如果你不闻般若,你嘴巴上说我不住相就可以了。你做寺庙不住相......他的恶因你应该知道:佛教讲三世因果。你首先要了解过去的因,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未来的果。如果你不了知现在的果的得处,你对过去和将来的因也会失去。比如来讲,你不知道此世界的果跟因及将来的因,你把此世界的果因跟将来的果因产生了距离;认为我做功德我将来可以得一个庄严之相,这个时候不是有得之心吗?有舍得过去相,有得得将来相吗?你得将来相不是我执我住吗?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庄严,无所住故,此体即是。为什么呢?此心与彼心不二故,一定要现在安心,降伏其心,你不能说将来在庄严国土,因为此体即是庄严,因为此因即是我心,此法即是我心,过去不知道这是我法,以为另有所得。要对你现前的这个庄严之相生起你果上是不二的因。此因即是彼果,它是因果同时的,不可以把此世界的因舍掉,一旦你有另外的果可得,就有妄见。舍掉这个因地,有舍之心是妄执;取将来这个果,有取果之心,有取果有取因,都是妄见之体。在你悟到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知道,你现在庄严不住的时候,当体就是那个果和因,是同时的。在你贪心的时候,地狱就显现出来,贪就是地狱,地狱就是贪,它是不二的,因果同时的。你不能离开贪,另外找一个地狱,贪的体的变化就是地狱的显现,你应该对这个贪生起地狱想。从善的方面讲,我们不住这个体,就是佛的这个体,它虽然有不同的变化,但是体是不二的。就像水起了波,等你成为水的时候,这个波还是水,所以就是你成佛了,只是你识水,波不消。极乐世界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嘉陵频伽共命之鸟,但又连恶道的名字都闻不到,怎么会有鸟雀相呢?不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嘉陵频伽共命之鸟,而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不见,此因此果是同时的。不能舍此因而得此果,有舍有取并非佛见,不是般若之见。
所以般若不可思议之妙法,完全是在当下,当下这个相是无住之相,这是我心是我身故,我心即此相,此相就是我心。此心与一切诸佛心相应,此相与法界众生心相应,所以九法界此一相,无住就是佛心,佛心佛相就在当下。不管过去将来现在,此相都是通的。这个心叫做佛心,这就是般若之心。如果你离开此心,就一定有取有舍。对此世界无住之体生起佛心,这个心就是广大之心。你这个般若之心得到,原来无法可得,当体即是。没有将来成佛之取,也没有舍,无住而不舍相啊,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本来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整个的法界就归于真实了。要用心来会这个道理。一旦你会上了,你对此世界有不生取舍之心,四相俱无,寂照现前,照,法界故;寂,心灭故。心灭一切空,照,法界是你的心光之照,法界所有的众生相就是你的相。这个叫做庄严。有取有舍都不叫真正的庄严。无取之心无舍之心,没有住了,这个世界才是尽庄严。因为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啊,那还不是尽庄严吗?这是将来得佛果啊,你现在就是佛了,如来就是这样的心得大身、法身,法身就在你当下,无住;报身就是尽庄严;化身就是般若,般若入一切智,智身就是化身,现在你就是智身是化身。
是名庄严,就是非相非非相、非法非非法,不可取空,不可执法。我们心里清静,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是无住之念,叫清静念,阿弥陀佛是尽庄严。不舍…
《《金刚经》系列开示 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