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60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这个如是:如—如来,是—真实,是就是实相,如者如如不动之意,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报身的体;清净与如是实相相应,我们平时讲的清净是对于分别心来讲的,是意识的清净,是分别的清净,是妄识里面的清净,和如是真实的清净是二回事;后面他会介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眼睛闭在那个地方清净,是在一切相上面不生执著,不住故,不应住色生心,不是说不要色,在一切相上面不生住心,大家想一想这个就是金刚经。

  在这个世间很多事情,我们为什么不顺,其实是与我们的身心有关系. 我们很多事情往往怪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心中有住生之心。比如我们讲金刚经,我看见很多情景,我们只顾自己个人的自由,我们现在讲金刚经大家没有做一些仪式;这叫自由心;这种自由心就会引来一些像灯暗、灯断等魔的现象,这个魔为什么会一再出现在我们的现场呢,昨天一来马上灯就暗,这个都不是一般的原因,为什么一坐下来,中间出现这些现象呢?就是我在讲金刚经的过程之中,还有不恭敬心,在这个仪式上面色上面没有生起不住之心,我们总认为随便、自由;没有任何仪式随随便便就来讲了,不住而已,不是不要;但是我们不住呢当成不要了,仪式都不要了;所以我们大家都无所谓的,想来听就听,不想来就不来听;我们讲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就凭我一个心来讲,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些仪式。比如说刚刚出家人在一起吵架,不是对方有什么的原因,为什么讲经的过程中,有这些过失出现呢?都是因为我们心的错,因为这中间有我这种不恭敬心,出现了这种状态;所以这一切过失都应该是在我身上,自己对法上不尊重;现在寺庙里面大家对供养、对忏悔都没有重视,如在佛面前供哪些东西,我们大家都不重视,因为在这个色上面只是不住,不是不要;我们往往是把这个不住不要分不开,认为不要就可以了;认为不要执著就可以了;相和我们心是一体的,你不珍重,你心中做这件事情有执著,就感召执著的果报,你不执著有不执著的果报,执著于佛他有佛的果报,如果你不执著不住有大福报;如果你执著了最多只有小福报,都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在这个世界上产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独立的。所以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内心中不是别人,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只有你能够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够在你内心中生出非常谦虚的心,非常恭敬的心;这个世界上面其实没有二个人,只有一个人,任何东西的发生都会跟你有关系。昨天晚上讲了,菩萨之法,一切众生是菩萨,心生诸法故,一切法由佛菩萨的心生;不是菩萨就会怪别人,这个不对哪个不对;是菩萨只是我心不对,那么说我们讲金刚经的时候马上就体悟到这肯定是我心中的不对,心中有执有舍这个体,我们这里没有感觉到哪个对哪个不对的问题,完全是心中法的显现。所以这种法都应该反省到自己。

  所以清净是绝对而不是相对,清净心,心是无相的,如是无相的,如果如是生清净,才能得心,不如是得清净这不是本心了。心是有三心: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分别心,一个是肉团心。肉团心是供血的,分别心是妄想,妄想是了不可得,以妄想心为心,那不叫如是;不叫清净。所以那个清净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如是才能生清净心,就应该要如是生清净心,不要住色生心,不应该住在色里面,在色里面生善恶、好坏的分别之心;生善者就是善心,生恶者就是恶心,有住者就小,无住者就大;是善是恶是大是小完全是来自于住,清净不清净是来自于分别。什么意思呢?我们众生无始以来,以色声香味触法安住;在这里面生心就生种种烦恼,种种妄执,有妄执就必定有烦恼,我们出家的目的是干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应当无所住,无所住就生清净心;你念阿弥陀佛也好,坐禅也好,首先要达到自己的心清净,清净就一切法无住,所以佛教里面很多地方都有师父的带领,依师而修行,你顺从于师父的教言可以达到清净。师父叫你念佛,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住,就是念佛;清净不是住的体,是你自己内心的清净,从因地上心地上的清净可以达到事上的无住。

  比如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出来后,到外面发现是无住的,但人不断的接触染著之后也会住。如我可以与一只猪或狗一块玩,但不能与人一块玩;为什么呢?因为人跟人在一块,他会住,有住就会有烦恼;因为畜生它心沟通不上,不了解它心中的善恶,它也不了解你,所以对它没有什么善恶、好坏、取舍的这种体。人在山里住久了以后看外面的东西都是清净的,我们到城里看高楼大厦汽车或路边的人都很清净,都了了分明;但社会上的人不是;为什么呢?那些东西对我来讲,就像花一样,很美的;对城里人讲觉得很讨厌,跑来跑去多吵啊。我们在街上走路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晰,城里人看不清晰,是糊涂的;因为城里人在其中已经被染着了,我们跟他有个距离,就像他是棋里面的人,当局者迷。我们在城里面与他们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有清净心,安住在世间的时候,你看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明了,但你在里面住的久了,后来你慢慢的清净心没有了;你也就跟俗人一样了。

  出家人到外面去,像孩子般的单纯,看一切东西都很好玩,他就要玩那些东西,一玩着迷了就完蛋了;我们应该要守住清净心,守住一个无住的心。去看一下可以,但一定要马上回来,不要被它给你沾住了;一旦沾住了,你就不能再回来了;一住色而生心,烦恼必现。所以我们讲生活还是淡泊一点比较好,最好不要在房间里搞那些好看的东西,飘亮的东西啊,世俗那些尘垢的东西;时间一久你就会到尘里面去,跟他们一样了;电视少看,电脑少用,对您并无好处;所以我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应该生起清净心,清净心有了你自然会有无住心。

  应无所住并不是说我们想应无所住就能应无所住,他是佛的一个果德猛然的在我们众生心中产生了一个亮点,社会上讲叫开悟;应无所住真正的到我们心里面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一种果上德相,一种明白开悟的状态,所以六祖大师当时闻到应无所住这句话,他内心里面的智慧就开了,心中的灯就亮了,智慧就打开了。我们在这里应无所住,为什么没有反应呢?因为你不清净故;没有六祖大师的那棵非常纯洁的心,他在农村里面是个樵夫,不认识字。“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他立即感到自己非常的清净,为什么?他本身就不住;他本身有这个功德含在心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法立即就现前;所以一刹那时间心就亮了。我们呢?不发心,心不清净故,不清净就着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往往用这种色声香味触法的这种执著,感情用事,见色生心,听到声音就分别,闻到香味就起贪着,看到好吃的东西就起分别,摸到东西就起触感,感到喜欢不喜欢;遇到法这个好哪个不好,种种法执;这个都叫做“生心”。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应住;住则生种种烦恼。我们的清净心,清者不浊啊;净者不染;我们清净的体,不会触不会染。内心有触才会不清,内心有染才会不净,五浊恶世像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五浊:劫浊、烦恼浊、命浊、见浊、众生浊;这个浊在我们内心中无始以来非常污垢,非常非常的重。什么叫五浊:劫浊,这个时代的人斗争坚固,寿命短暂,天灾人祸全部现前,这些东西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怖和不安;随时随地都会斗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非常脆弱的。没有这个房子没有地方住,我一定要保护他,但保护的这棵心非常的脆弱,好怕他消失掉。所以你挨我一下,我就会挨你一下,互相斗争,非常的快速,你骂我一声,讲我一声不好听的话,我立即反击;即便不打你不骂你,也会在内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不满或要攻击的心;这种心源于劫浊。源于末法时代。我们这些人哪个人内心中没有污垢的地方呢?一点点病就哼在床上不动了,太阳出来一点点小热就怕的要命;一点点小冷就受不了,人家诽谤你一下,就难过的要命,饭也吃不下去了;讲你一句好话,你高兴得要命。所以我们的内心真是是非常的脆弱,这叫做劫浊啊。

  见浊:我们的知见烦恼啊,我们的见解,我们的偏执,我们的我执。劫浊必有见浊啊;有这个世界的劫浊,就有保护自己的心,自己学了一点本事,就像那个孩子一样,认识二个字就是天下第一了,唱了一首歌认为自己是歌唱家了,写了一个字以为自己是书法家了,对他来讲,小事变大事;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在他心中好像好大好大,殊不知自己的心量是愚痴狭小,为什么呢?有劫就有见,见是保护自己的,为什么会有知见烦恼?边见,有我执,我认为怎么样,以我为根本,一般众生都这样,人生下来就有我见,就以自我为中心,人来到这个世界,手抓得紧紧的,到死的时候才松开,其实这个地方松开了,另一个地方(新的出生)又抓紧了。为什么呢?带着我见来的。学佛的目的本身就是化解我见,但无始以来的我见,很深很深的藏在我们的心里,只要稍微的跟他讲几句话就看得出来,乞丐都有我见;就像昨天哪个神经病让我们给抬出去了,连神经病都有坚固的我见,何况我们这些正常的人呢?一个愚痴的人我见都那么重,何况我们这些成熟的还是有点智慧的人呢?我们的智慧不在于我们没有我见,而在于能够化解我见;我们来出家,化解我见、边见、见取见、不正见,我们把我见转为佛见。这个见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这个东西放在哪边,我让你动你再动,你自己动就是我见。这个里面转个什么东西呢?你把你所有的念头放弃,随顺于佛;以佛的知见,建立我的知见;我听佛的,佛教我怎样就怎样;佛陀教我念佛,我就念佛;教我无所住,我就无所住;教我不住色生心,我就色不住。菩…

《《金刚经》系列开示 6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