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汝意云何,是身为大否?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释迦牟尼佛讲法报身之大,一个比喻的说法。前面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否?这是代表众生心中的疑问。因为佛陀在没有开显般若之前,常向弟子说庄严佛土,利乐有情,供养寺庙,尊重出家,种种菩萨行。为破除众生的执着之相。
“譬如有人”,比喻的说法,代表报身庄严的广大。因为我们众生的心量没办法能够认识到报身之大。我们无住心修一切善法,能俱足无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布施能具备六波罗蜜。而色声香味触法在六波罗蜜里面圆满,能够无住故,必能遍法界故。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是怎样的?以我们现在的这种心量,实在是太难以思维。因为思维不到,心中就产生一种抽象,心中会有淡泊之想,就是说,没感觉到它很珍重。所以佛陀讲法都常用比喻来说。
“身如须弥山王”,须弥山从大海往上四百由旬高,统摄四大部洲,阿罗汉就能观察到,里面有很多的阿罗汉,功德巍巍。阿罗汉相当于焱慧地菩萨,焱网就是大火聚,就像须弥山一样。须弥山是靠大梵天王的功德聚在那个地方,必须要有大梵天王的德,才能摄取这种功德。阿罗汉能看到须弥山的功德,但他不一定能俱足。八地菩萨才能够摄取须弥山。就像太阳的光明,只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一个部分,但这种功德已经不可思议,但可以看得见。太阳的能量很大的,不讲太阳外面的光,还有太阳里面的功德,我们没办法想像太阳里面的能量有多大,但是任何一个东西放到里面肯定就没有了,就是地球放到太阳里面去也没有了。但是太阳是须弥山所摄取啊,是须弥山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体而已,那你想想须弥山的功德有多大?超越须弥山我们就没办法想像了。
“身如须弥山王,汝意云何,是身为大否?”须菩提立即就答言:“甚大世尊”。我们也会这样说,须弥山八万由旬,太大了!“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会于佛意,了知佛陀要讲什么。非身就是无住之身,才是真正的大身,并不是说须弥山王这个身是真正的大身,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里面和真实的非身有没有障碍呢?因为非身就是无住之身,这个身体这么大并不是他执着于这个身,所以他身才有这么大。就像国王他不执着于自己是国王,他才有国王的这个位子。像温家宝这些人是很谦虚的一个人,他认为跟我们平民百姓是一样的。就像我跟你们一样,在外面人看,常福是在当家,但是从我内心里感受到,我跟你们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真正的一个大人物,其实他心情是非常和悦的,他心越谦虚,结果他身越大。我在外面看到很多有钱的老板,我跟他接触以后啊,他比一些还要谦虚,他们这些人对我们那么谦虚,那么恭敬。越是钱多的人,越是当官越高的人,就显示出他这个内心的德,在那个地方含着。但是也有人以为自己当了官以后很了不起,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当官,肯定是内心中有烦恼。比如叫你做一点事情,你一做就生烦恼,为什么?你没有这个德。有德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能胜任。你看我在东林寺,做任何事情我都轻而易举就把它拿起来,好像一点事都没有。我一做执事,他们都赞美我,都做得非常的如法,别人做不好的事我都把它做好了,这里面就是一个谦虚啊。你有德就可以把事情做的非常好,这个一定要跟德相应,没有德做不好事,做什么事情都有障碍。所以我们要培养道德很重要。
德是什么呢?即是无住之心。只要你无住,你的德,量肯定会增加的,这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陀的大身,非是大身,是因为非身,非身不是没有身,是无住感召的德。所以他这个身体是一个德量。男众就是一个男德,过去叫男宝女宝,其实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德的体相显现。但是我们对这个相上面没有悟到之前,我们执着于相,而不执着于非身。如来证非身,他在实相上面无住,他的这个身心中一点都不执着。反而他认为他的这个德跟众生这个体是同一不二的,就像须弥山和佛陀的身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认为二者不是一体,那就有住,有独立身,必有得和失,有住就非大身。非身,是尽未来际,叫做时间性质的,叫做“竖”,现在过去未来。大身是代表空间来讲。因为你无住故,心是尽未来际,是代表时间;那你的相也是尽未来际,空间遍法界故,是空间;所以讲无量光无量寿,是为大身。所以阿弥陀佛的报身之大。前面讲了一个大身,是讲法身。佛陀法身是了不可得的。
前面讲“可以身相见如来否?”这就是破众生执着于身体,讲法身。在前面讲是法身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是讲见法身的。
这个地方讲了报身。佛陀身如须弥山王,意思是说,佛陀身大故。因为无住之身,报身大故。清静无相的法身,圆满法界的报身,其实无住就是法身,圆满就是报身。圆满法界是为报身,尽未来际是为法身。尽未来际是代表体,周边法界为空间,空间的量,时间的智。空间是量体,代表福德。佛陀无住之心叫寿命,无住体是不动体,任何法界本体是无动。无动为什么叫尽未来际呢?我们认为尽未来际就是寿命的概念,寿命周遍法界,没有法界哪来寿命呢?空间事显时间理,由时间理而示空间事,理就是寿命,寿命是为了开显空间,没有寿命哪有空间存在呢?就像我们命一断,还有空间吗?命一断空间就没有了,但是呢我们的空间可以变化,比如我把手砍掉一个,你身体有变化,但是你的寿命还在,就是说,寿命还在,寿命是不动的。但是我们总认为,身体砍掉一个,好像我们寿命也少了一点一样,其实我们寿命一点都不少。我们这个钟叫空间,但是钟上面有一个秒钟在动,一点两点三点……如果我们在这个虚空里面搞一个大钟,然后在上面转转,一天两天……我问你,虚空有没有白天和黑夜呢?虚空有没有昨天和今天呢?是你的意识里面创造出来的,是你一个空间的一个变化而已,事实上空间本体是不动的,这个叫做时间。
所以时间是不动,不动如来,就是寿命。寿命讲尽未来际是对于众生的空间来讲,我们执着于这个体,事实上呢,尽未来际它是不存在的,因为时间是不动的。时间不动了,那我们的时间就是不动的,我们的寿命不动的话,证明我们的寿命是尽未来际,证明我们没有生也没有死。但是我们执着于空间,把这个肉体,以为这个身体死了我就没有了。却不知道时间要是不动的话,那我们的寿命就不动了,我们的寿命不动就不生不灭,证明这个肉体消失了我的寿命仍然在,因为它从来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它是不动之体,它是超越的。
佛陀大身,大身是代表空间;佛陀无住是代表时间;这叫无量光无量寿。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呢,其实佛陀法身报身都已经说出来了。讲法身的时候,和在后面校量功德中,讲得不一样。前面校量功德就像空间,闻到这个法的人,虚空有限量否?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也就是说,你今天闻到这个金刚经,那你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这个虚空是代表法身,就是闻到法身的功德,你就像虚空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空间的功德,是无量的。这里面它的功德又有一种说法,它讲的不是空间。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汝意云何,是恒河沙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当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印度有个恒河,恒河比长江还要宽得多,有三个长江宽,这边看不到那边了,很多人在里面洗澡。在恒河水中可以洗去所有的烦恼。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印度很热,人有烦恼有业障的时候都到恒河里去洗澡,在恒河的水里面消除业障,他们认为是圣河。在里面沾一下水,有无上的福报,佛陀常常拿这个恒河来作为比喻,常常拿里面的恒河沙来代表众生、国土。恒河沙非常细腻,非常干净,并且那个沙都是很好看的,清澈透明,拿在手上很舒服的。恒河里的鱼都没有人杀来吃的,对于圣河里的东西都很恭敬,现在还是这样子的。我们中国就没有这种恭敬心了。
恒河从哪个地方来呢?佛陀在经典里讲,在南瞻部洲北面有大雪山,山中有池叫阿耨池,池中有水,池广五十由旬,有八功德水充满池中,池中有四个口,口出一河流,分广入海,各分出了两万五千个大河,灌四大部洲,从东南西北八方口出,其中流到我们南瞻部洲。这个是个比喻的说法,比喻功德。恒河沙里的沙子是有数字的,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已经达到极限了,有多少个恒河呢?恒河沙已经都有几千公里了,那里面的沙子,有那么多沙子的恒河,就是很多的恒河。这个叫做世间的相,是代表数字,有数字就有相,有相就有住。为什么有这个住相呢?是因为众生的心,有住的心都是有数字的,有住就有生。众生本来是无生,无生有住,就有生,有生就有灭。你住了就是有生,你不住就是无生。
何谓闻性,如何由本来无住过渡到住?哪一念是你解脱的根本?
无生是你的自性,是你的本体,叫闻性。在你看到我的时候,那一刹那的念,叫闻性。在你闻性看到我以后,那一刹那,是叫无住。但是你动了第二个念头,产生了一种执着,叫住,这个住叫做生,你的念头出现一个妄。就像大家现在看到我,都叫无生体,我只有一个人,是叫无住体。如果我这个体是有住,那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出现,那个我是什么呢?就是你住的体。你有住故,本来我是无住的,你也是无住的,现在我两个都是无住的。因为我们心中住了,这个住的体是本来俱足的,但是呢你心中执着了,你这个有住之体就是妄,而这个妄你不住它就没有事了,你也就解脱,但是呢你会住妄,认为这个师父怎么样,那个师父怎么样,分别这个男的这个女的。有住就有生,有生是根本,就是闻性。生一定会现前,因为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生是无…
《《金刚经》系列开示 6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