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汝意雲何,是身爲大否?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釋迦牟尼佛講法報身之大,一個比喻的說法。前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菩薩莊嚴佛土否?這是代表衆生心中的疑問。因爲佛陀在沒有開顯般若之前,常向弟子說莊嚴佛土,利樂有情,供養寺廟,尊重出家,種種菩薩行。爲破除衆生的執著之相。
“譬如有人”,比喻的說法,代表報身莊嚴的廣大。因爲我們衆生的心量沒辦法能夠認識到報身之大。我們無住心修一切善法,能俱足無量無邊無際的功德。布施能具備六波羅蜜。而色聲香味觸法在六波羅蜜裏面圓滿,能夠無住故,必能遍法界故。盡虛空遍法界究竟是怎樣的?以我們現在的這種心量,實在是太難以思維。因爲思維不到,心中就産生一種抽象,心中會有淡泊之想,就是說,沒感覺到它很珍重。所以佛陀講法都常用比喻來說。
“身如須彌山王”,須彌山從大海往上四百由旬高,統攝四大部洲,阿羅漢就能觀察到,裏面有很多的阿羅漢,功德巍巍。阿羅漢相當于焱慧地菩薩,焱網就是大火聚,就像須彌山一樣。須彌山是靠大梵天王的功德聚在那個地方,必須要有大梵天王的德,才能攝取這種功德。阿羅漢能看到須彌山的功德,但他不一定能俱足。八地菩薩才能夠攝取須彌山。就像太陽的光明,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個部分,但這種功德已經不可思議,但可以看得見。太陽的能量很大的,不講太陽外面的光,還有太陽裏面的功德,我們沒辦法想像太陽裏面的能量有多大,但是任何一個東西放到裏面肯定就沒有了,就是地球放到太陽裏面去也沒有了。但是太陽是須彌山所攝取啊,是須彌山其中的一個小小的體而已,那你想想須彌山的功德有多大?超越須彌山我們就沒辦法想像了。
“身如須彌山王,汝意雲何,是身爲大否?”須菩提立即就答言:“甚大世尊”。我們也會這樣說,須彌山八萬由旬,太大了!“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會于佛意,了知佛陀要講什麼。非身就是無住之身,才是真正的大身,並不是說須彌山王這個身是真正的大身,非身是名大身。這個比喻裏面和真實的非身有沒有障礙呢?因爲非身就是無住之身,這個身體這麼大並不是他執著于這個身,所以他身才有這麼大。就像國王他不執著于自己是國王,他才有國王的這個位子。像溫家寶這些人是很謙虛的一個人,他認爲跟我們平民百姓是一樣的。就像我跟你們一樣,在外面人看,常福是在當家,但是從我內心裏感受到,我跟你們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真正的一個大人物,其實他心情是非常和悅的,他心越謙虛,結果他身越大。我在外面看到很多有錢的老板,我跟他接觸以後啊,他比一些還要謙虛,他們這些人對我們那麼謙虛,那麼恭敬。越是錢多的人,越是當官越高的人,就顯示出他這個內心的德,在那個地方含著。但是也有人以爲自己當了官以後很了不起,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當官,肯定是內心中有煩惱。比如叫你做一點事情,你一做就生煩惱,爲什麼?你沒有這個德。有德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能勝任。你看我在東林寺,做任何事情我都輕而易舉就把它拿起來,好像一點事都沒有。我一做執事,他們都贊美我,都做得非常的如法,別人做不好的事我都把它做好了,這裏面就是一個謙虛啊。你有德就可以把事情做的非常好,這個一定要跟德相應,沒有德做不好事,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所以我們要培養道德很重要。
德是什麼呢?即是無住之心。只要你無住,你的德,量肯定會增加的,這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佛陀的大身,非是大身,是因爲非身,非身不是沒有身,是無住感召的德。所以他這個身體是一個德量。男衆就是一個男德,過去叫男寶女寶,其實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德的體相顯現。但是我們對這個相上面沒有悟到之前,我們執著于相,而不執著于非身。如來證非身,他在實相上面無住,他的這個身心中一點都不執著。反而他認爲他的這個德跟衆生這個體是同一不二的,就像須彌山和佛陀的身有什麼區別呢?如果認爲二者不是一體,那就有住,有獨立身,必有得和失,有住就非大身。非身,是盡未來際,叫做時間性質的,叫做“豎”,現在過去未來。大身是代表空間來講。因爲你無住故,心是盡未來際,是代表時間;那你的相也是盡未來際,空間遍法界故,是空間;所以講無量光無量壽,是爲大身。所以阿彌陀佛的報身之大。前面講了一個大身,是講法身。佛陀法身是了不可得的。
前面講“可以身相見如來否?”這就是破衆生執著于身體,講法身。在前面講是法身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是講見法身的。
這個地方講了報身。佛陀身如須彌山王,意思是說,佛陀身大故。因爲無住之身,報身大故。清靜無相的法身,圓滿法界的報身,其實無住就是法身,圓滿就是報身。圓滿法界是爲報身,盡未來際是爲法身。盡未來際是代表體,周邊法界爲空間,空間的量,時間的智。空間是量體,代表福德。佛陀無住之心叫壽命,無住體是不動體,任何法界本體是無動。無動爲什麼叫盡未來際呢?我們認爲盡未來際就是壽命的概念,壽命周遍法界,沒有法界哪來壽命呢?空間事顯時間理,由時間理而示空間事,理就是壽命,壽命是爲了開顯空間,沒有壽命哪有空間存在呢?就像我們命一斷,還有空間嗎?命一斷空間就沒有了,但是呢我們的空間可以變化,比如我把手砍掉一個,你身體有變化,但是你的壽命還在,就是說,壽命還在,壽命是不動的。但是我們總認爲,身體砍掉一個,好像我們壽命也少了一點一樣,其實我們壽命一點都不少。我們這個鍾叫空間,但是鍾上面有一個秒鍾在動,一點兩點叁點……如果我們在這個虛空裏面搞一個大鍾,然後在上面轉轉,一天兩天……我問你,虛空有沒有白天和黑夜呢?虛空有沒有昨天和今天呢?是你的意識裏面創造出來的,是你一個空間的一個變化而已,事實上空間本體是不動的,這個叫做時間。
所以時間是不動,不動如來,就是壽命。壽命講盡未來際是對于衆生的空間來講,我們執著于這個體,事實上呢,盡未來際它是不存在的,因爲時間是不動的。時間不動了,那我們的時間就是不動的,我們的壽命不動的話,證明我們的壽命是盡未來際,證明我們沒有生也沒有死。但是我們執著于空間,把這個肉體,以爲這個身體死了我就沒有了。卻不知道時間要是不動的話,那我們的壽命就不動了,我們的壽命不動就不生不滅,證明這個肉體消失了我的壽命仍然在,因爲它從來沒有來過也沒有去過,它是不動之體,它是超越的。
佛陀大身,大身是代表空間;佛陀無住是代表時間;這叫無量光無量壽。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呢,其實佛陀法身報身都已經說出來了。講法身的時候,和在後面校量功德中,講得不一樣。前面校量功德就像空間,聞到這個法的人,虛空有限量否?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也就是說,你今天聞到這個金剛經,那你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這個虛空是代表法身,就是聞到法身的功德,你就像虛空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大空間的功德,是無量的。這裏面它的功德又有一種說法,它講的不是空間。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汝意雲何,是恒河沙甯爲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當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印度有個恒河,恒河比長江還要寬得多,有叁個長江寬,這邊看不到那邊了,很多人在裏面洗澡。在恒河水中可以洗去所有的煩惱。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印度很熱,人有煩惱有業障的時候都到恒河裏去洗澡,在恒河的水裏面消除業障,他們認爲是聖河。在裏面沾一下水,有無上的福報,佛陀常常拿這個恒河來作爲比喻,常常拿裏面的恒河沙來代表衆生、國土。恒河沙非常細膩,非常幹淨,並且那個沙都是很好看的,清澈透明,拿在手上很舒服的。恒河裏的魚都沒有人殺來吃的,對于聖河裏的東西都很恭敬,現在還是這樣子的。我們中國就沒有這種恭敬心了。
恒河從哪個地方來呢?佛陀在經典裏講,在南瞻部洲北面有大雪山,山中有池叫阿耨池,池中有水,池廣五十由旬,有八功德水充滿池中,池中有四個口,口出一河流,分廣入海,各分出了兩萬五千個大河,灌四大部洲,從東南西北八方口出,其中流到我們南瞻部洲。這個是個比喻的說法,比喻功德。恒河沙裏的沙子是有數字的,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已經達到極限了,有多少個恒河呢?恒河沙已經都有幾千公裏了,那裏面的沙子,有那麼多沙子的恒河,就是很多的恒河。這個叫做世間的相,是代表數字,有數字就有相,有相就有住。爲什麼有這個住相呢?是因爲衆生的心,有住的心都是有數字的,有住就有生。衆生本來是無生,無生有住,就有生,有生就有滅。你住了就是有生,你不住就是無生。
何謂聞性,如何由本來無住過渡到住?哪一念是你解脫的根本?
無生是你的自性,是你的本體,叫聞性。在你看到我的時候,那一刹那的念,叫聞性。在你聞性看到我以後,那一刹那,是叫無住。但是你動了第二個念頭,産生了一種執著,叫住,這個住叫做生,你的念頭出現一個妄。就像大家現在看到我,都叫無生體,我只有一個人,是叫無住體。如果我這個體是有住,那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我出現,那個我是什麼呢?就是你住的體。你有住故,本來我是無住的,你也是無住的,現在我兩個都是無住的。因爲我們心中住了,這個住的體是本來俱足的,但是呢你心中執著了,你這個有住之體就是妄,而這個妄你不住它就沒有事了,你也就解脫,但是呢你會住妄,認爲這個師父怎麼樣,那個師父怎麼樣,分別這個男的這個女的。有住就有生,有生是根本,就是聞性。生一定會現前,因爲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生是無…
《《金剛經》系列開示 6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