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人說我們還要不要學孔子老子?我告訴你佛教裏面這個無住之心自然圓滿,還學什麼孔子老子呢?佛法裏面早就超越了孔子老子的思想了,你把這個東西得到了,所有的孔子老子的思想全部統吃,但是你還是不要住的。社會上的道德是無根的道德,佛教裏面是有根的,只要抓住根抓得牢,這個花開得非常豔麗,如果你根沒有了,你花開得再好也是無常的,再美的花也會墮掉。有的人神通很快就退失,爲什麼今天好明天不好,因爲他沒有根,今天我可以對你非常好,明天可以對你非常不好,爲什麼有好與不好呢?因爲他沒有根,他這個花如昙花一現。你像我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一直保持這個樣子,因爲我根抓得牢啊;我只抓住根在哪個地方,外面花啊莖啊果的,我根本就不管它,自然豔麗;就像那個毒花,白粉,越是毒的東西其花開得越是豔麗,你把佛心抓得牢,那個花就越豔,如果要是根不牢,哪個花一定是淡淡的,很淡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把這個般若抓得牢,你一直保持這個平常的心,到任何一個地方表裏如一,如果你根沒有,隨著這個花謝花生,因爲你是表面的工作,跟般若不相應,自然就會有一好一壞的東西在你這裏顯現了;可以看出我們這個般若心很重要。
我們和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有關系嗎?七寶與無住之心的關系
七寶,我們一定要知道,因爲娑婆世界用此世界的七寶,能夠有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那麼多,遍布叁千大千世界。爲什麼講叁千大千世界呢?是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不像前面講虛空,恒河沙講數字,數字是對于報身對于功德來講的;“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這裏面含有另外一個意思,我們本來具有的七寶,我們要把他顯現出來,並不是說我們七寶不要,有人說我聞到這部經典,七寶要不要無所謂了,不是這樣的;也就是說這個七寶是我們心中本來的寶藏,如果不聞般若,你的寶就有數,還有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數字,如果你以無住之心般若現前,你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可以隨心所顯,叁千大千世界那就是圓滿的報身,報身的莊嚴,前面講持戒修福,能聞此經,不持戒修福,不能聞此經,有得福之心,求福之心;不能說我不要福報,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大福報,是你的實相,你的寶;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菩薩的境界,是阿彌陀佛攝取十方諸佛210億佛土微妙莊嚴,沒有攝取菩薩國土莊嚴;極樂世界就是實相,是佛的境界。是接受佛的圓滿的報身,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比喻的說法,也就是你無住之心即得實相,實相現前你的法身報身就會現前,法身就是無住、清淨心,實相就是圓滿的報身。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前面講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于人布施,是有數字的,有數字就有住,有住就有生死,有生死還在叁界之中,你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是有住之心,而有住之心就有流轉之相,有流轉之相就有得失之體,有得失就有六道輪回的可怕;爲什麼呢,你有得它就有失,有多它就有少,它是有相的,你會七寶布施獲得功德多,但是不是真實的,有住有生有滅,所以呢這個寶它會失去,就像我們現在不能得到天人之報一樣。天人就有七寶現量上現前,他可以點石成金,這是什麼力量呢?他的心跟法是相應的,我們爲什麼不能成金呢?因爲你的心跟這個體不能相應,爲什麼不能相應呢,是因爲你有住,你有住故,他跟你産生一個隔核,如果你無住,這個石頭在你心中絕對是沒有距離的,天人指石頭成爲金子,他中間有個無住的相應法;但是我們爲什麼沒有呢?不但沒有還生嗔恨心,那不是對立起來,越走越遠了嗎?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一定要生無住之體,無住之體就是清淨心,見一切相要生清淨心,以清淨心見一切法無住之相,則生實相,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會失去極大的利益。我們修行:一念嗔恨心,能燒須彌山;一念嗔恨起,就能把你所有的功德給摧毀掉,要恢複很困難的;像瓶子打破了,恢複好困難的,所以人在世間,要多做善事;你像天人看我們這些人他都是善的,功德都是圓滿的,所以呢,他沒有對你有嗔恨心,但是我們人爲什麼對人有嗔恨心?到了天人境界自然沒有這種境界顯現。如果到了地獄,那個瓶子破在那個地方,我們現在還把它粘起來了,中間有很多痕迹,什麼痕迹呢?就是住的心,這個印子那個印在哪個地方,想恢複很困難;等一下子,我倆好;等一下子,我倆又變成煩惱;爲什麼呢這個印子並不是我倆天生要對立,是這個印子在那個地方,所以人道就是有很多的惡業現前,如果我們到天上去,這個印子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應該修清淨心,對一切法應該無住,生清淨心,清淨相就會現前,七寶就會現前;現量上會出現七寶,如果你力量很大的話,可以把地底下的七寶給全部顯現出來;你不要看這個大地,這裏面有七寶藏著呢。但是我們住的心太強烈了,把七寶變成泥巴變成土塊,變成煩惱的體,所以我們一定要修無住之心,所以呢有相則有境,無相則無境,如果你有住之心來修行,即是你修無量大劫,也在生死之中,不能出六道輪回,在叁界裏邊。
七寶布施一定是有住之心嗎?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裏面有個比喻的說法:我們現在能受持于色聲香味觸法無住而生清淨心故,則生實相。而你心中確實是這樣做的,並且爲他人說,就是我現在爲他人說,我爲他人說的這個人已經具足了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而供養他,也就是說與佛無疑;我現在跟你說法與釋迦牟尼佛跟你說法沒有差別;釋迦牟尼佛說金剛經不是說我有一個東西給你,無非說叁界之實相而已,我今天給你說也無非說實相而已。無住、法界、法界是七寶,是你自性的莊嚴,無住是你法身,叁界七寶是你報身。你想一想,這是如來真實處,究竟處,釋迦牟尼佛如是說,我今天如是說,我說和佛說無有差別,如果有差別,佛陀今天就不會講這樣一句話: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我們,受持就是持戒修福,色聲香味觸法之中無住之生心叫持戒,清淨故,無住就是持戒,無住就是清淨,清淨則生實相,就是七寶現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跟你的心是相應的,他本來是一個東西,我們的心跟七寶是一體的嘛!因爲我們的我住把它分開來了,我住就是“識”啊,這個“識”把它強行分開了,就像抓住水裏的月亮一樣,我們抓住“影子”以爲七寶離開了我們,其實七寶沒有離開我們,這個影子還來自于它。我們不住影子的時候,當體即真,這個時候你已經安住在四句偈等,四句偈就是上下自利利他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不住,自然會利他,六度現前,七寶現前,那你寶已經具足了。還有一個七寶現前,就是爲他人說,說什麼呢?說衆生本來具有的究竟處,說的不是一般的東西,說衆生心中本來具有的無盡寶藏的體,圓滿的戒和圓滿的七寶,能把衆生心給開顯出來;釋迦牟尼佛開顯我們的心,我來開顯你們的心,這個是一樣的,能開顯你的開顯微的是一樣的。
受者持者有別否?受持即爲佛法侶無盡功德嗎?
聽法的人比說法的人功德還要巨大,爲什麼呢?受持的人是最大最大的功德,你能夠如是相應者就是佛,佛陀說末法時代有叁種出家人,一是行儀軌趕經忏做寺廟等搞形式相的人,二是說法的人,是謂佛的弟子,做佛事的人距離很遠也是佛的弟子;叁是聞法受持修實相的人,他不爲佛的弟子,是爲佛的法侶;由此看出修法聽法的人非常的重要;因爲修持法的人,則生實相,我說只能把你開顯出來。我們做佛的弟子要學會說法,要專說金剛經,怎麼說金剛經呢?要如如不動。怎麼如如不動呢?欲說欲無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實相,實相有說嗎?實相無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在說法的時候呢,說我自性的實相,以實相顯,衆生聞道則實相顯,衆生聞不到,則是沒有實相,實相也照樣在他心中,所以呢說而無說,只是說我自性中的寶藏而已;這叫聖義。聖義就是不退,就是具足,就是圓滿,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聖意就是真如,就是究竟處,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受持。
在家人,或是不聞般若的人,布施有如法及不如法的二種,說法叫法布施,用七寶是用財布施,世間是沒有法的,因爲你沒有無住之心,哪來的法呢?它是無住體,你跟別人講這講哪的,那都不是真正的法,真正的法是無住體,才是真正的實相,你以七寶布施但是不通實相啊。用財布施,施者受者未必有智,我用七寶布施給您,你受的人和我布施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因爲他沒有聞到無住之體;不生實相,因爲沒有實相故。但法布施就不一樣了,無智體則不能施,智者無住之心;我以無住心及四句偈等來布施于衆生,開顯衆生的無盡寶藏,開顯衆生清淨之體,智體;這個智體起什麼作用呢?能持,無智者不能受;我現在講金剛經,我現在布施法,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就受持不了,我布施給你也受不了,因爲你無智與金剛經不能相應故。一出門就沒有了,我給你講一年金剛經也沒有用,你無智我這個智體到你心中安住不下來;非有智不能持,非有智不能受,你沒有智慧你受不到啊,我用七寶布施,受者只能得眼前之福,得小福得多福,因爲你只是受者,不是持者。法施就不一樣了,施與受者皆得大福,法能開顯你心中無住之心,能開顯你心中無盡的之寶藏,你能得大福不是一點點福,經典上講,若人布施于法,聞到的一念相應,知道外面的七寶----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內心的七寶,無住才生清淨,只要你清淨,七寶就會與你心相應,你聞懂了,七寶在你心中,就像金子掉到你心中一樣,非常珍貴,就是帶著這個金子掉進地獄,地獄底下也會生出蓮花;因爲金子起作用了。
我們要感受到今天聞金剛經的重要性,般若之力,在妙法蓮華經中講的很清楚,…
《《金剛經》系列開示 6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