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這個如是:如—如來,是—真實,是就是實相,如者如如不動之意,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報身的體;清淨與如是實相相應,我們平時講的清淨是對于分別心來講的,是意識的清淨,是分別的清淨,是妄識裏面的清淨,和如是真實的清淨是二回事;後面他會介紹:“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眼睛閉在那個地方清淨,是在一切相上面不生執著,不住故,不應住色生心,不是說不要色,在一切相上面不生住心,大家想一想這個就是金剛經。
在這個世間很多事情,我們爲什麼不順,其實是與我們的身心有關系. 我們很多事情往往怪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心中有住生之心。比如我們講金剛經,我看見很多情景,我們只顧自己個人的自由,我們現在講金剛經大家沒有做一些儀式;這叫自由心;這種自由心就會引來一些像燈暗、燈斷等魔的現象,這個魔爲什麼會一再出現在我們的現場呢,昨天一來馬上燈就暗,這個都不是一般的原因,爲什麼一坐下來,中間出現這些現象呢?就是我在講金剛經的過程之中,還有不恭敬心,在這個儀式上面色上面沒有生起不住之心,我們總認爲隨便、自由;沒有任何儀式隨隨便便就來講了,不住而已,不是不要;但是我們不住呢當成不要了,儀式都不要了;所以我們大家都無所謂的,想來聽就聽,不想來就不來聽;我們講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就憑我一個心來講,但是沒有注意到這些儀式。比如說剛剛出家人在一起吵架,不是對方有什麼的原因,爲什麼講經的過程中,有這些過失出現呢?都是因爲我們心的錯,因爲這中間有我這種不恭敬心,出現了這種狀態;所以這一切過失都應該是在我身上,自己對法上不尊重;現在寺廟裏面大家對供養、對忏悔都沒有重視,如在佛面前供哪些東西,我們大家都不重視,因爲在這個色上面只是不住,不是不要;我們往往是把這個不住不要分不開,認爲不要就可以了;認爲不要執著就可以了;相和我們心是一體的,你不珍重,你心中做這件事情有執著,就感召執著的果報,你不執著有不執著的果報,執著于佛他有佛的果報,如果你不執著不住有大福報;如果你執著了最多只有小福報,都是我們個人的原因;在這個世界上産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獨立的。所以我們應該反省自己:內心中不是別人,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只有你能夠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問題,才能夠在你內心中生出非常謙虛的心,非常恭敬的心;這個世界上面其實沒有二個人,只有一個人,任何東西的發生都會跟你有關系。昨天晚上講了,菩薩之法,一切衆生是菩薩,心生諸法故,一切法由佛菩薩的心生;不是菩薩就會怪別人,這個不對哪個不對;是菩薩只是我心不對,那麼說我們講金剛經的時候馬上就體悟到這肯定是我心中的不對,心中有執有舍這個體,我們這裏沒有感覺到哪個對哪個不對的問題,完全是心中法的顯現。所以這種法都應該反省到自己。
所以清淨是絕對而不是相對,清淨心,心是無相的,如是無相的,如果如是生清淨,才能得心,不如是得清淨這不是本心了。心是有叁心:一個是清淨心,一個是分別心,一個是肉團心。肉團心是供血的,分別心是妄想,妄想是了不可得,以妄想心爲心,那不叫如是;不叫清淨。所以那個清淨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如是才能生清淨心,就應該要如是生清淨心,不要住色生心,不應該住在色裏面,在色裏面生善惡、好壞的分別之心;生善者就是善心,生惡者就是惡心,有住者就小,無住者就大;是善是惡是大是小完全是來自于住,清淨不清淨是來自于分別。什麼意思呢?我們衆生無始以來,以色聲香味觸法安住;在這裏面生心就生種種煩惱,種種妄執,有妄執就必定有煩惱,我們出家的目的是幹什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應當無所住,無所住就生清淨心;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坐禅也好,首先要達到自己的心清淨,清淨就一切法無住,所以佛教裏面很多地方都有師父的帶領,依師而修行,你順從于師父的教言可以達到清淨。師父叫你念佛,你什麼都不要想,不要住,就是念佛;清淨不是住的體,是你自己內心的清淨,從因地上心地上的清淨可以達到事上的無住。
比如一個人住在深山老林出來後,到外面發現是無住的,但人不斷的接觸染著之後也會住。如我可以與一只豬或狗一塊玩,但不能與人一塊玩;爲什麼呢?因爲人跟人在一塊,他會住,有住就會有煩惱;因爲畜生它心溝通不上,不了解它心中的善惡,它也不了解你,所以對它沒有什麼善惡、好壞、取舍的這種體。人在山裏住久了以後看外面的東西都是清淨的,我們到城裏看高樓大廈汽車或路邊的人都很清淨,都了了分明;但社會上的人不是;爲什麼呢?那些東西對我來講,就像花一樣,很美的;對城裏人講覺得很討厭,跑來跑去多吵啊。我們在街上走路什麼東西都看得很清晰,城裏人看不清晰,是糊塗的;因爲城裏人在其中已經被染著了,我們跟他有個距離,就像他是棋裏面的人,當局者迷。我們在城裏面與他們是很不一樣的,因爲我們有清淨心,安住在世間的時候,你看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明了,但你在裏面住的久了,後來你慢慢的清淨心沒有了;你也就跟俗人一樣了。
出家人到外面去,像孩子般的單純,看一切東西都很好玩,他就要玩那些東西,一玩著迷了就完蛋了;我們應該要守住清淨心,守住一個無住的心。去看一下可以,但一定要馬上回來,不要被它給你沾住了;一旦沾住了,你就不能再回來了;一住色而生心,煩惱必現。所以我們講生活還是淡泊一點比較好,最好不要在房間裏搞那些好看的東西,飄亮的東西啊,世俗那些塵垢的東西;時間一久你就會到塵裏面去,跟他們一樣了;電視少看,電腦少用,對您並無好處;所以我們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應該生起清淨心,清淨心有了你自然會有無住心。
應無所住並不是說我們想應無所住就能應無所住,他是佛的一個果德猛然的在我們衆生心中産生了一個亮點,社會上講叫開悟;應無所住真正的到我們心裏面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一種果上德相,一種明白開悟的狀態,所以六祖大師當時聞到應無所住這句話,他內心裏面的智慧就開了,心中的燈就亮了,智慧就打開了。我們在這裏應無所住,爲什麼沒有反應呢?因爲你不清淨故;沒有六祖大師的那棵非常純潔的心,他在農村裏面是個樵夫,不認識字。“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他立即感到自己非常的清淨,爲什麼?他本身就不住;他本身有這個功德含在心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法立即就現前;所以一刹那時間心就亮了。我們呢?不發心,心不清淨故,不清淨就著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往往用這種色聲香味觸法的這種執著,感情用事,見色生心,聽到聲音就分別,聞到香味就起貪著,看到好吃的東西就起分別,摸到東西就起觸感,感到喜歡不喜歡;遇到法這個好哪個不好,種種法執;這個都叫做“生心”。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應住;住則生種種煩惱。我們的清淨心,清者不濁啊;淨者不染;我們清淨的體,不會觸不會染。內心有觸才會不清,內心有染才會不淨,五濁惡世像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的衆生,五濁:劫濁、煩惱濁、命濁、見濁、衆生濁;這個濁在我們內心中無始以來非常汙垢,非常非常的重。什麼叫五濁:劫濁,這個時代的人鬥爭堅固,壽命短暫,天災人禍全部現前,這些東西引起我們內心的恐怖和不安;隨時隨地都會鬥爭,爲什麼呢?因爲這個世界非常脆弱的。沒有這個房子沒有地方住,我一定要保護他,但保護的這棵心非常的脆弱,好怕他消失掉。所以你挨我一下,我就會挨你一下,互相鬥爭,非常的快速,你罵我一聲,講我一聲不好聽的話,我立即反擊;即便不打你不罵你,也會在內心中生出一種強烈的不滿或要攻擊的心;這種心源于劫濁。源于末法時代。我們這些人哪個人內心中沒有汙垢的地方呢?一點點病就哼在床上不動了,太陽出來一點點小熱就怕的要命;一點點小冷就受不了,人家誹謗你一下,就難過的要命,飯也吃不下去了;講你一句好話,你高興得要命。所以我們的內心真是是非常的脆弱,這叫做劫濁啊。
見濁:我們的知見煩惱啊,我們的見解,我們的偏執,我們的我執。劫濁必有見濁啊;有這個世界的劫濁,就有保護自己的心,自己學了一點本事,就像那個孩子一樣,認識二個字就是天下第一了,唱了一首歌認爲自己是歌唱家了,寫了一個字以爲自己是書法家了,對他來講,小事變大事;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在他心中好像好大好大,殊不知自己的心量是愚癡狹小,爲什麼呢?有劫就有見,見是保護自己的,爲什麼會有知見煩惱?邊見,有我執,我認爲怎麼樣,以我爲根本,一般衆生都這樣,人生下來就有我見,就以自我爲中心,人來到這個世界,手抓得緊緊的,到死的時候才松開,其實這個地方松開了,另一個地方(新的出生)又抓緊了。爲什麼呢?帶著我見來的。學佛的目的本身就是化解我見,但無始以來的我見,很深很深的藏在我們的心裏,只要稍微的跟他講幾句話就看得出來,乞丐都有我見;就像昨天哪個神經病讓我們給擡出去了,連神經病都有堅固的我見,何況我們這些正常的人呢?一個愚癡的人我見都那麼重,何況我們這些成熟的還是有點智慧的人呢?我們的智慧不在于我們沒有我見,而在于能夠化解我見;我們來出家,化解我見、邊見、見取見、不正見,我們把我見轉爲佛見。這個見是什麼意思呢?假如這個東西放在哪邊,我讓你動你再動,你自己動就是我見。這個裏面轉個什麼東西呢?你把你所有的念頭放棄,隨順于佛;以佛的知見,建立我的知見;我聽佛的,佛教我怎樣就怎樣;佛陀教我念佛,我就念佛;教我無所住,我就無所住;教我不住色生心,我就色不住。菩…
《《金剛經》系列開示 6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