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微妙的莊嚴啊,也比不念阿彌陀佛要強啊。但是聞金剛經的目的是什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幹什麼?就是爲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照樣俱足了。上輩往生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往生就算了,不但要往生,還要即生成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是一樣。我們必須要聞到金剛般若。如果你把金剛般若搞懂了,那你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上品往生。因爲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往生者都是對第一谛法不生疑,沒有任何恐懼。第一谛法就是金剛經啊,聞第一谛法沒有障礙。觀經裏講,上上輩往生者,都是聞第一谛法大乘不生驚動,中品跟下品都是沒有聞到第一谛的人,修福、持戒,乃至下叁輩還有惡業。下六輩見不到佛,見到佛爲第一谛,見不到佛不爲第一谛。所有聞說第一谛法或者大乘教法的人,都是見佛的,而持戒、修福、做善事、孝順父母、供養叁寶、乃至臨終十念啊,都可往生但是不能見佛,沒有佛來接引他。但是上上品往生是見佛的,因爲聞大乘經典、第一谛俱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都是跟第一谛相應的心,所以是上輩往生者。
在無量壽經裏面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是聞第一谛法,就是見佛,佛來接引,或在夢中,或在當下,或在現前,都能夠見到佛。上輩往生都是直接見佛,上輩往生者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輩往生者全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有胎生者,就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聞第一谛心生疑惑,懷疑不信,心中還有疑在。
金剛經講的就是不住生心,六度萬行,不行執著,不違清靜。色聲香味觸法中不生貪著。六度萬行如果有住就不清靜。爲什麼以般若爲首,以布施爲行?布施是成就六度波羅蜜的。不布施就是貪心。一個貪心重的人怎麼會成就六度呢?不聞般若沒有信體,就像六度無首一樣,又怎麼會成就六度呢,成就清靜呢?清靜是成就法身的,六度是成就報身的,報身跟法身是共修的。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成就色聲香味觸法種種莊嚴,像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這個莊嚴就是報身,你不住故是清靜心,清靜心是法身。色不住成就報身,此色此心是一體。法身在哪裏?法身就在報身裏面,無住啊,無住就是法身,離開色哪有另外的無住可得呢?不是說沒有色,嘴巴上說無住,那不是生心嗎?在色裏面無住,色而無住,沒有色就沒有無住了,沒有色還有無住就是妄見了。所以法身跟報身就像無住和色,是一體的。法身就在報身裏面,報身就在法身裏面,法身報身才是妙用,就是你現前的這個智慧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只要色無住,就成就報身莊嚴。
所以,生心不住。如果你沒有生心,諸色如木。如果在色裏面沒有安住生心,這個色對你來說已經不起作用了。你別看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它能成就我們的無住之心。如果沒有外面的色,就不能成就你的無住,不能成就色莊嚴,像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妙莊嚴就不會顯現出來,就像金礦不能成就金子,不能成就報身,就不能産生妙用。就像水沒有波不能産生妙用,變成無明水了。所以,有色聲香味觸法,才能成就我們無住生心,才産生這個妙用,才有法報化這個體。是迷是聖。法身以無住心而成就的,無住實相成就法身。在沒有無住之前,我們這個妄心從哪裏來呢?這個妄心就是煩惱,是本身俱足的。煩惱就像礦,煩惱還沒有煉成金子之前,那個礦是煩惱的。如果不把這個煩惱礦轉爲真金,你就不能現清靜法身,也就不能現圓滿報身,就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釋迦牟尼佛就不存在。法報化不能離開金子,但是我們心中本來俱足金子,我們被煩惱所礙。佛來幹什麼?就是煉煩惱而成金。
所以,我們現在的煩惱雖然是虛幻,但能成就無住生心。如果你不轉這個煩惱,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就非常危險。
如果你不住六塵,在六塵中不執著,你就可以顯露你自己的真心,清靜故。你坐在這個地方,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的時候,只要你不住就沒有我啊,這個法就變成是你。這個法跟你相應,跟你就比較親,有住就對立。好像對方對我有意見,對你有意見是因爲你有住啊。住就産生距離,不住就産生近鄰,不住就非常清靜,清靜與法界合一故。産生距離起心快。如果你修行修的非常好,常常無住故,不容易生出煩惱的心,因爲清靜的體令我們見到這個世界不容易生煩惱。如果你不斷的這樣無住之心在安住著,不會隨意的就生起煩惱。所以,生煩惱的快速,是因爲你平時在訓練住的心。如果常常訓練自己的無住之心,他的煩惱一定來的慢。舉例來講,一個人剛剛到寺廟裏來,他一直無住就非常清靜,如果他要住了以後一定會生煩惱,人住久了就會生煩惱。如果一直保持著無住的體,那你就是無住之心,這個寺廟對你來說,永遠是清靜的。聞到般若以後,你常常無住,清靜心就是我們常住之心,就是佛心,報身跟報身是現前的。所以我們吃飽了沒事幹不要向外看,看了以後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在任何地方修行都是這樣,眼睛不要向外看,不要看別人的是非,要做一個老實的和尚。雖然他不懂得任何道理,但是他有一個相似的安住,無住啊。就像我在東林寺我也不知道般若之意啊,人家說某一個人好某一個人不好,我住不到心裏面去,我一直安住在這個體上面,但我什麼都不懂。安住個七八年後,我再看金剛經,啊!原來我就是住在這個體上面!我懂得我以前的住是什麼了。原來我一直安住,所以我現在很清靜。現在人家說我講我罵我,對我來說我確實是安住的。我安住是因爲我前面有因在那個地方。外面好的東西,壞的東西,對我來說,我隨意可意把它放下來,但是你叫我隨意的生煩惱是不可能的,因爲我應無所住,我一直在無住心上面下功夫。不是你意識裏面在想無住,是你事實上在無住,你在六塵無住,你的真心就會顯露,你就與世界非常相應。不但與任何地方相應,與城市汽車喇叭聲也一樣。舉例來講,那個乞丐打我一下,我就會打他一下;但是汽車叫的聲音刺激了我,我一點不會對它有意見。因爲我心裏面對汽車建立了一個無住體,雖然這個聲音刺激我比那個乞丐罵我的聲音大啊,因爲你對人有住了就會對他不滿。爲什麼山走不過去,你繞著山轉一圈都心甘情願的;如果一個人站在那個地方,你就會打他一棰?就因爲你有個人的住在那個地方,你不認爲這是山。這是山你不得不住啊。你想不不住也做不到啊,你就繞著山轉。如果你覺得是人,他障礙了我的住,就會打他一棰。人就是這樣的,我們都是這樣的,很下賤的。我能欺負你我盡量的欺負你;我不能欺負你,像山我不能欺負啊,我就不敢欺負他,就讓著他,都心甘情願的。因爲知道穿不過去,內心中有個強行的無住,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有住之心即生煩惱。只要你無住,清靜相現前的時候,不管是人還是山,對你來說,一概平等對之。山就是這個人,人就是這個山,這個人跟山你沒有相了,無住了,當然人跟山是一模一樣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時候,你會對山吼嗎?人就不會生煩惱。
所以,人就是這樣的,有住真心不能顯露,無住真心就會顯露。衆生執妄爲本,失精圓明。我們爲什麼有這個妄的體呢?妄的本體是聞性裏面出來的。就像我的手繞一下大家眼睛裏面都有一個圓圈的幻境,這個幻境確實就是我手在動,但是它叫做余迹,像個影子晃過去,這個影子叫做妄,這個妄是一定存在的。就是你與法相應的那一刹那,它有一個迹。你見到第一眼的時候,是個真性;但是從你眼睛面前過的時候産生了一個迹,這個迹就是妄。這個妄可以大可以小。你執著了,這個迹就住在你心裏面,産生一種幻境。爲什麼不講眼耳鼻舌身意,不講六識,不講六根,專講色?這個色的體裏面是什麼呢?是無住,就是法身,就是報身,它本來就是成就我們的智身的。,我們在這個色是可以産生妙用的。比如手動的時候産生一個風,有冷暖的感覺,就是我們的心跟法相應的一刹那,就是聞性是遍法界的,我們的身體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變成一個固定的體。外面的大千世界和我們的身體是一,小世界就是身體,大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成就我們這個身,但是我們固執爲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大宇宙。而大宇宙裏面有心,我們的肉體裏面也照樣有心,此心就是彼心,此相就是彼相,我們這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聞性,這個心,就是法界的無住體。我們這個身體的無住體就是真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因過去的妄識執著而成形、成識,這個身體好像變得很小了,是因爲你執著了,在妄識裏面執著了。如果你把這個妄識放下來了,你的身體回歸于真實,就變成色聲香味觸法,無住之體的法性就在裏面,就是清靜體,就是法身、報身。在沒有證量之前,會産生一個妄識,這個妄識並不是從肉團裏出來,它本身俱足。我們要投胎的時候,是什麼投胎呢?就是這個識。色跟心産生了一個執著的體。你說這個牆壁跟我們的心能不能講話呢?能講話,我現在講話的聲音就是從這裏面出來的。我講話的聲音和整個的宇宙是一,聲音無住故,裏面産生識。如果聲音跟無住這個法性是脫離的,這個中間就不會有妙用,就像水跟波脫離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這個色跟無住是不會脫離的。你信佛不信佛,它都不會脫離。我們只是悟到了這個道理,然後你會于它的這個心,並不是說你得到了一個東西,是你悟到了它是一個盡未來際的本體。我們這個無住體裏面,能生出妄識,一個妄識就是一個衆生,有無量無邊無際的衆生,就是無盡的妄識。就是每個念頭是一個妄識,刹那刹那很多的,妄識是不可住的東西。也就是說,衆生是了不可得。大家說有多少衆生啊?一刹那時間有九百個衆生,佛陀一刹那時間有百萬億…
《《金剛經》系列開示 6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