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就是聽佛的,菩薩是法子啊,他是真正的佛子啊,他聽佛的;我們不是聽佛的,還有一個我的東西在那個地方,無法真正順從佛義,全部順從于法界,那你就變成法了,妄識就不會再動了。順從佛陀的言辭,就像我現在講法,你要把你前面所學到的東西全部要放下來,順從于金剛義,徹底的順從佛義,沒有我的任何的知見生出來;佛怎麼說我就怎麼說。但是佛陀究竟的意思你不一定明了,所以要不斷的聞不斷聞;聞到自己所有的我見沒有了,全部是佛的知見了,達到圓融無礙,就成佛了。
佛陀所說的叁藏十二部都是圓通的,我們爲什麼就不呢?爲什麼有取舍,有邊,有我執出來呢?都是因爲跟正見不相應故。過去持福但不知道無住,照樣是做福,無住福就廣大故。過去是我們要做功德,我們要求福啊,建立了我見,我在求福,我在做功德,其實是沒有我的,非要個我幹麼呢?發菩提心,沒有我誰在發呢?有個我執牢固的建立在那個地方,怎麼辦呢?沒有我,故菩提心廣大,沒有我,故福德廣大;只要不住,你就廣大。只要順從于金剛義,你就廣大;沒有取沒有舍,有取舍你就有得失,有來去;不能安住當下,不能與佛心相應。所以有邊見,邪見;自然會有取舍來去,自然會與佛陀産生距離;有佛的這個體的顯現,我就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了,我見又哪裏存在呢?
有劫濁,就有見濁;有見濁就有煩惱濁,煩惱就是貪嗔癡慢疑啊,貪嗔癡慢疑在你心中。衆生濁:衆生就是財色名食睡,命濁:命即壽命,計量錢多錢少啊,這種計量生滅的體爲命濁;今天是一個樣子,明天又是一個樣子,在生滅裏面在妄裏面安住著;在生滅中把這個妄心抓得死死的,越來越堅固;你有貪嗔癡慢疑,你有財色名食睡,你有命濁,你不斷的輪轉。你的命越貴,你所處的劫就越好,可能到天上去;你的命越賤,你所處的劫就越濁;你的命來源于你的財色名食睡,你的財色名食睡來源于你的貪嗔癡慢疑,你的貪嗔癡慢疑來源于你的邪見,不正見,邊見、見取見;你的知見跟這個世界的“脆弱”有關系。所以我們輾轉下去,只有你自己在這個法界裏面輾轉。我們共住在一塊,大家都是一個共業,這個共業中有種種災難;我們內心中應該反省自己。
佛陀說了叁藏十二部經典,無非要我們生清淨心啊。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佛教裏面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什麼叫一心不亂呢?一心不亂就是不退轉,一心不亂就是心法不二,一心不亂就是應無所住。法就是心,心就是法,心跟法是一的時候,你就是應無所住,心是無住之心,法是無住之法,心法合一了,就是大菩薩再來。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即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一聲就可以了;一旦你聞到般若,一聲阿彌陀佛你就一心不亂,爲什麼呢?此心無住故,此法無相故,此相此心一體故,立即進入到叁昧,所以聖人、有智慧的人,一聲就夠了,馬上就沒有我了,藕益大師講一心不亂,利根只要一日就一心不亂,頓根需要七日一定會一心不亂,如果你聞到阿彌陀佛或者金剛般若,七日思維法益,了知法是我法,心是我心,心無住故,法無相故,法無相遍法界平等故,心無住遍法界清淨故,法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當下這個念叫做智,智慧;智能入法身、報身;如果你絞盡腦汁思維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跟法不相應,跟無住不相應,那麼說你就是個“識”,是“叁界”;我們把這個識轉爲智慧,怎麼轉智呢?用七天的時間不斷的思維金剛經,思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能生出無住之心,應無所住就是一心不亂,南無阿彌陀佛就叫法,法界故,你這一聲阿彌陀佛念下去,就是整個的法界,整個法界就是一聲阿彌陀佛;那你心就無住;因爲你一直住,認爲這個是房子凳子桌子,現在不住了,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不住法故,只住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無住之心,唯以阿彌陀佛現大法界故,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念念相續,念念化佛,一念一聲化佛,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是一個化佛,念一千聲阿彌陀佛就是一千個化佛;這一千個化佛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七願講:“十方諸佛皆念無量壽佛”。沒有哪尊佛不住般若故,沒有哪尊佛不是一心不亂,沒有哪尊佛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就是法界心,叫報身;此心是無住心,叫法身;此心是毗盧遮那佛心,是盧舍那佛心。這一聲念下去就是諸佛所念,這一聲念著你就是佛,你也不是男子,也不是女子,此心與智相應,叫智身,是心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是法界相,此心是無住心,此意是智慧之意;所以叫轉識成智。
我過去不是講嗎?何謂大智慧?念佛就是大智慧。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是大智慧,即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我們要發這個心,徹底的跟這個一心不亂相應。我們衆生在五濁惡世的這個體裏面,叫做“背覺合塵”呢?我們這個心違背了“覺”,心面對塵,與佛相違背;如果你背覺合塵活在塵境裏面,活在妄見裏面;即是你無量劫修行也是違背于佛。色聲香味觸法你不住故,是謂“覺”;我們要“合覺”也是很快速的,只要你對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你不住生心的時候,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你不住的那一刹那,這所有的境就是你的清淨心,清淨心就立即顯現出來;清淨心的體就是無住,無住生清淨相,無住生佛心,無住生覺心,所以你這一念心覺悟了,在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體裏面,你無住了,只要你無住就是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清淨心。所以我們的六塵合覺,等待智的顯現,我們在不住心的時候,覺的顯現,清淨心的顯現,那您這個識就轉爲智了,如果你不轉塵合覺,你就轉智成識了;這只是一刹那時間的事;我們要讓我們的智,在我們心中不斷地相續,不能隨便僥幸的說,我聞到般若了,是這個意思。但是一刹那時間你又轉掉。。智者是我本體,智是我聞性,是我覺性,我們違背了覺性,就産生了妄識,叁界就顯現出來。在佛教裏面講,你不斷的喜歡這個妄識,而對于智合覺的體不感興趣,聞性不能堅固地安住在你的心裏面;不能夠産生金剛體,不動體,你隨意的用識,背覺合塵。我們無始以來都是用這樣的心來做事的,我們學佛的人,出家人,爲什麼要在寺廟裏面住著?念佛,修行安住清淨?就是要我們“合覺背塵”,如果你常常在寺廟裏面合塵背覺的話,跟世俗人應該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佛教裏講“薰習”般若,就是說我們這個薰習般若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是說一天馬上就可以改變過來了。有語“不怕妄生,只怕覺遲”,妄生出來沒有關系,因爲此景都是妄景,但是妄景不礙我們的真覺啊,就是說妄景不礙自性,你有住它就礙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當下覺,那你的智就會被遮蓋,沒有智,識就出來了,識出來了,你就有我見、邊見、煩惱見。因爲你在這個世界裏邊,本來就是劫濁、煩惱濁、見濁、衆生濁、命濁啊;你一到這個世界來你就麻煩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沒有轉智也沒有關系的,即是你在妄裏面也是清淨的,爲什麼呢?在邊地疑城裏面它還有一個妄境,它這個妄境是清淨的,它沒有災難,沒有劫濁、見濁、煩惱濁;在此世界你一妄境就到劫濁裏面來了,一到劫濁你就墮地獄,在這個劫濁裏面是不會有什麼好福報的,本來就是貪嗔癡慢疑,你怎麼舍去呢?沒有般若,你沒有辦法舍去,因爲你的身體本來就是貪的體,沒有貪是得不到這個身體的,貪就是淫欲的體,你現在這個身體就是淫欲的體。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你這個貪心就直接墮地獄;爲什麼呢?這是劫濁,本身就是個汙垢的東西,你跟汙垢的東西打交道,能有什麼好報嗎?不是說你作惡墮地獄,其實你看了這個東西就是你的地獄之本了,經典上不是講嗎,聞金剛經還有人誹謗者,此人先世罪業應墮地獄;但聞此金剛般若故,當滅其罪,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明說,我們都是當墮地獄的,如果你聞不到般若,跟菩薩跟這個無住心是不能相應的;你沒有般若怎麼跟菩薩心相應呢?你沒有無住怎麼能跟無住相應呢?就連小乘也不是了,是不是?善法當中,這個世界持戒修行,你怎麼持戒呢?都是煩惱的東西,你怎麼持戒啊;你不聞般若你持戒都是在情裏面做事啊;連持戒都是汙垢的;般若才能達到真正的戒;沒有般若都是情見,情見就像雲彩一樣,你以爲你在戒裏面,其實你全部在用妄識做事啊。妄識做事刹那刹那的都是在造惡業啊;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爲什麼地藏經中講這一句話?用識做事的,那個識就是我見;有我見者,起心動念都是罪。,我問你,我把飯給你吃有沒有福報?給飯給你吃的這個體一定是大福報,跟佛是相應的才有大福報,它是無住體,它在我們心中爲什麼念念有罪呢?給你飯吃怎麼有罪呢?你起我執分別故;不是飯有罪,是你心中有我執在,那個我執的體有罪,並不是說起心動念是你自然的意識,是起心動念的那個執,充滿了貪嗔癡,是個汙垢的體,如果不是個汙垢的體你不會到人間來,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證明我們動念所有的意識全是罪,如果你不滅它,你就麻煩了。你生活在這個世界裏面,如果不把你的妄執舍掉,你就是在糞坑裏面生活,舍妄即真,你把妄舍掉全部是真的,一刹那時間這個世界就是佛,起妄者就是惡業。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你在五濁惡世這個妄,釋迦牟尼佛悲切地要把般若智慧告訴大衆,就是要我們了解真正的唯有般若才能夠救度我們。若如果沒有般若的這個體,沒有這個無住生心的體,那沒有人救度你。從這個苦裏面能夠信般若,能有堅固的信心,有這種力量爬出來的人,就是在苦裏面受煎熬能出來的人,他又是不可思議,一下子可以通達到八地菩薩,就可以到不退轉。一個苦的人,才有勇猛的想出來的心。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的識是苦,識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要不信佛,要不聞般若,非常危險。我們念阿彌陀佛到邊地疑城,也是清靜無礙啊,…
《《金剛經》系列開示 6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