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相而无住之心。因为你念是无住,你想不无住也做不到,因为它本体是无住的。虚妄的体哪有住呢?你念阿弥陀佛想有住你也做不到,阿弥陀佛你不念他他也在,你念他他也在。无住是法身,法身难道还有断灭吗?无住之相是报身,报身是尽庄严,法身是尽清静,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无住故,现在过去未来清静。这个法“阿弥陀佛”尽庄严故,因无住才尽庄严,你有住就变成六个字了,你念一声阿弥陀佛就一声,念两生阿弥陀佛就两声,那不是有生灭吗?阿弥陀佛有生有灭,你的念有生有灭,一生灭全部在生灭,一住妄全部是妄。本来你念阿弥陀佛是无住之体,阿弥陀佛是无住之相,无住之体是清静,无住之相是报身,就是法庄严。只要你无住,法自庄严。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间无住就是报身,就是法身。阿弥陀佛叫常寂光土,叫做法身,报身就是实报庄严土,无住就是法身。念念阿弥陀佛它本来无住的,念佛就是佛,那个佛就是法身,法身本来是无住而有住。无住里面有个念,念而无住,无住是体,有这个住是你这个心的执着。无住的体是法身,所以念阿弥陀佛是无住在念,是法身在念。念阿弥陀佛又是圣凡同居土。九法界叫圣凡,一念心我们现在是凡,跟圣是不二的。念阿弥陀佛此相是凡,迷者是凡,此相是圣,觉者即圣。一念无住,此法本来就是圣;一念迷,此法就变成执着的法。所以凡圣有距离吗?互相能拆开吗?是拆不开来的。所以叫圣凡同住,我们都住在一块。所以般若通达相应的时候,你的妄见即凡,你悟的这个体就是圣,所以圣凡就在一念之间,圣不离凡,凡不离圣,圣凡同住,就是我们在现在。
法身、报身,我们在念的那一刹那,它已经俱足,它不可以用我们的这个识来知见的。但是我们识还没有舍去之前,它是不离开这个佛,也不离开报,因为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和能念阿弥陀佛的这个法,和你妄心在念的这个凡和圣相应,是方便有余土。是建立种种的方便,种种度化,像闻法、听法、持八关斋戒,种种法,都叫方便有余土,也在我们的当下。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吃饭、穿衣、睡觉,都是方便。所以方便有余土和圣凡同居土,是在我们人间,就在我们当下。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是超意识,就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方便有余土,里面有建立的方便,释迦牟尼佛说,有我相者既非有我,是名为有我,是为方便,就是真实。讲庄严二字都叫方便,经典也叫方便。释迦牟尼佛有种种方便诱导,而这种方便诱导我们归向真实。是不是有一个归呢?方便就是真实。如果方便不真实它怎么会有方便呢?方便就是了不可得。方便就是否定的意思,否定就是真实的意思。“庄严佛土否?”这就是方便话。这就是告诉我们众生,不可以执有,不可以执无。庄严佛土,不可以庄严佛土,那就变成真实的,那就住妄了,跟我们众生是一样的。可以庄严佛土,又变成妄了,又跟我们众生是一样的。可以庄严佛土否?他讲话的这个意思非常的巧妙,这个叫方便,这种方便里面有真实之语、妙语、不可思议之语,那里面有无尽的解脱在里面。在这一句话里面把它表达出来,叫方便。所以方便有真实义,叫诸法如义,跟第一谛是相应的,要跟第一谛不相应不叫方便。
为什么佛说,我令众生授三皈后令持五戒,趣泥洹之道?为什么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呢?在无量寿经里面这样讲。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变,这个是方便吗?一定是方便。方便里有没有真实呢?一定有真实。因为善恶变化故,就无住体。众生有执,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你没有执着的话,你无住了,哪有善恶之分呢?善恶之变化代表它是无住体啊。无住就是真实。如果善永远善、恶永远恶,就是凡夫之见。或者知道是善,但是我执着于恶,知道是恶我执着于善,这个就与法不相应了。就是说,明明知道这是善法,我不行持,我执着于恶,众生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有胎卵湿化呢?胎卵湿化是变化的,变化是无生的,所以讲叫生,有生就有灭啊,有生有灭无住故。生灭无住,是为无生,所以它这个方便就是真实义。但是我们不会于真实意,不了般若故,了知无生而偏偏生执,非要住在里面,变成胎卵湿化三界现前。所以众生不能诸法如义,与佛法的最究竟义,跟般若义相悖,就产生了现在的果报。
方便有余跟如来的真实意永远是相应的。所以如来示现假相,也是真相。如来现庄严之相,与诸法如意是相应的。这个觉悟的心懂了,如法修行,你跟佛是无二无别。你虽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种种变化神通,你也是无二无别的。你敢当下承担吗?就是这个体!
并不是非要有神通叫做佛,佛是一个觉性,你觉悟了无住之体,佛陀的法身不取舍,它肯定是跟众生心相应的。我们有取,法身就有取,这就与法不相应的。佛陀叫大乘圣义,不可称智,最上智,不可思议智,无对智。那你非要一个相对,以可取可舍的心来思维佛义,推究法身在哪个地方,报身在哪个地方,你有取就代表着佛陀有取,你跟佛有距离,佛就跟你有距离。佛并不跟你有距离,但是你认为跟佛有距离,肯定是你的问题,并不是佛的问题。如果你会于佛陀的真实义,佛陀无取故,那你就应该跟佛陀的无取没有冲突,佛陀跟我应该没有任何距离。所以我无住时,佛陀法身住时。我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此相,因为没有取舍啊,没有舍此相啊,舍此相与报身佛不能相应,舍此心与法身心不能相应,舍去此二心与般若不能相应啊,不都是错误的吗?我们要会于佛义的话,应该是以这样的心态,了解般若之心,才能与佛相应故。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摩诃萨叫大菩萨。菩萨叫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萨埵就是心空,无住故;法空,无相故。无相遍一切有相。不离相而无相。一切相平等故,叫萨埵。一切众生色是一菩萨色,一切色是一色,一切声是一声,一切香是一香,一切味是一味,一切触是一触,一切法是一心法,一心现一切法,一切法是一心法,世间法都属于心法,一切唯心所造啊。
菩提萨埵,菩提者,无住体;萨埵者,无相体。无相无不相,一切相是一相。无相就是无分别相,平等相叫无相,清静相为无相。分别相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分别就有我执,有我见,有识。而菩萨没有识,不用这个识做事,一切色是他色,他用什么做事呢?你想一想?菩提者,心空,无住故,它与诸佛心相应,上能供养无量诸佛。萨埵,法空,平等故,一切众生是他身故。所以一切众生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菩萨的眼,是一切众生之色,他能看到所有的众生。如果用肉眼来看一切众生,那是众生之见,我们往往以众生之见来看。菩萨是用法眼看,法眼就是用色声香味触法,用色见一切众生相,用声见一切众生音,众生苦音乐音,都在他的音里面,他哪个众生心知道呢?香,味、触、法,都是菩萨的心。菩萨的心是以六度为心,菩萨的身以诸佛无住为身。佛是以无住为心,法界为身。菩萨以法界为心,一心现法界,就是法由心造。色是一色,声是一声。我们是以妄识,你是男的,你是女的,黄色的青色的,他不知道此一个法界都是你一个心而已。菩萨已经入此心了,众生就不知道。菩萨把众生当作是他的心了,为什么菩萨心光里面能有无量的众生呢?有无量的法界呢?无量法界就是器世间、情世间,情都在菩萨心里面,世界也在菩萨心里面,都叫做法。法就是心,叫心生一切法,就没有众生了,就是妄在菩萨心里面已经不存在了。一切众生犹如莲华。如果你跟般若相应,菩提萨埵就是大菩萨,摩诃萨叫大的意思,大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叫大菩萨。
我们无始以来妄执啊,以妄为根本,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舍妄不断的舍妄,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无明烦恼要断掉,你心不生了,这个叫大菩萨了,八地菩萨大菩萨就现前。萨埵是众生的意思,菩提是佛的意思。而菩萨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因为一切众生无相故,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菩萨的心,菩萨的心就是六度,他以众生为六度。贪心以布施而立,这个布施就是他的心,布施之外没有一个另外的我存在,不舍布施而无住。无住是什么呢?无住就是没有心啊,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认为无住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他那个无住真的是没有“我”啊,他以法为自己的心。我们是以肉团心为心,以意识为心,他是以法为心,整个世界的法就是他的心,他是不动这个妄心的,八地以上的菩萨是不动妄心的。他完全以法为身,众生动就是他在动,众生的烦恼就是他的烦恼,对他来说都是慈悲。你贪他就布施,你瞋他就忍辱,你懈怠他就精进,你散乱他就禅定,你愚蠢他就是般若,他就是应的。对他应之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他没有动心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很容易做得到。因为我们有妄心在,你有贪心我要用布施,好难,因为你有一个心在动啊,因为你有心执着啊,你有贪心啊,你就不能像菩萨一样,跟法相应。把一切法当作菩萨的心的时候,啊,我看到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法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我的家了,这个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了,没有另外心可得了,这就叫无住,没有住一个我的妄识的心叫无住,所以法就是无住,只有这样的才叫大菩萨。这样的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你有一念相应,你会会于真实啊!
般若在哪里?无住生心!无住就是心,生无住之心,就是法性,这个法变成是你的心了。法身在哪里呢?不生心了,法就是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而无住,没有住就没有烦恼,无住体就是法身,就是佛。以此心供养无量诸佛故。无量诸佛在哪里呢?就是无住体啊。因为此花此果因果同时,所以行六度波罗蜜不生妄心就是无量诸佛现前了,所以一切众生皆是佛,男佛女佛老佛小佛长佛短佛……这个佛都在你的面前,所有人都是佛。无住之相是报身佛,无住之心是法身佛。他以此六度无住就是供养无量诸佛。他不动妄心,完全把法界当作他的心和身了,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彻底的妄灭,就像灯灭掉就不存在了。完全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山河大地就是菩萨的显现。山河大地就是菩萨,你不是在菩萨的心里面吗?每个众生都在菩萨的心里面。在讲大乘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讲菩萨功德在一切处,地球虚空都是菩萨的功德,他是经过无量劫来修证而来。我们现在得到菩萨的这种功德,我们进去就可以了。现在我们闻到这个般若,立即知道了这个体,然后你就安住这个体,也是不可思议之人啊!你看六祖大师一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典上讲:“须菩提,诸大菩萨,应当生清静心。”应当就是肯定的意思,肯定要生,清静心就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清静心能供养无量诸佛,清静心能摄无量诸法,清静心能摄无量众生。无量众生在无量法里,无量法在无量佛心里面,所以法藏就在佛心中。法在哪里?就是佛身啊,佛身遍法界故,就是报身。所以菩萨住在报身里面才行六度波罗蜜。法身里面没有的,法身清静,六度波罗蜜、慈悲喜舍的圆满是在报身里面,所以菩萨在报身功德里面安住着。报身是干什么呢?报身利他,众生在化土里面,化土不离开报土,法报相应产生化土,化土众生住的地方,我们现在在化土里面。法身土是诸佛所住的地方,唯佛住。报土是菩萨住,化土是众生住,所以众生叫圣凡同居土,报身叫实报庄严土,法身叫常寂光土,还有方便有余土也在我们这个此世界,释迦牟尼佛来说法、八相成道,都是方便。方便不离真实。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方便都是不离真实。法报不相应不能产生化身。菩萨法报不能相应也不能产生化身,只有佛法身报身相应了,才是化身。所以菩萨在化土里面度众生是可以,但是菩萨不可能说是自己的化土。
佛安住十方世界,就是佛的国土。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说看到哪个菩萨的国土,看到诸佛国土,它方世界诸佛国土,都是这样讲,没有讲说菩萨国土。菩萨没有接引众生,只能度化众生,就是我讲法跟你听是可以,但是我没有接引你这个条件,接引是诸佛所接引,只有佛才有资格接引众生,报身佛才有接引众生的,菩萨来教化我们,叫我们会于佛义,达到无住之心。我们无住现前,般若现前,你就度了。谁度了你呢?你跟佛心相应了,你自己度了自己。
庄严佛土是对于报身来讲,是佛住的地方,就是菩萨住的地方。你一念之间无住的时候,这里面就庄严佛土了,清静就是庄严佛土。虽然我们内心中还有烦恼还有住,这是个妄的体,但是它的体还是无住的,就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不能代表它已经有住。因为如果胎卵湿化是真实的,那不是永远变化不了了?胎卵湿化是无住体,是无生的,虚幻体。我们抓住妄就不放,不知道真就在当下。但是我们不管怎么妄,太阳出来了黑暗即破。所以我们现在只要悟到了,明了了,那我们就除习气好了。作为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该怎么做?不应住色生心。有般若以后,心生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是善是恶无非我心有善有恶,此相是我无住之体,应该生清静心,清静心就是无我相,就无我执。觉者就解,觉悟了这是我心,立即就解脱了。所以在放生文里讲:明者即解脱。不觉者妄执,不断的生执下去,就越走越远。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5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