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了你。任何魔王他傷害不了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不是落于情,是落于般若,才真正的叫慈悲啊。因爲般若體裏面,此相是佛相,此心是佛心,佛心我尊重故,無住體啊,你打我罵我我沒有住了,真正的般若出來。此相是佛相,因爲無住,此相就清靜啊,清靜的體你還有什麼分別呢?無住心生出來的時候,你罵我的體是清靜的,我再也聽不到你罵我的聲音,我聽到的永遠是般若之體,看到的是慈悲。因爲你體會到無住法的珍貴,才顯示出你內心的慈悲,慈悲是顯于法的珍貴。並不是說我來慈悲你啊,我來關心你啊,不是這樣的。是了解般若以後,內心自然慈顔開笑,清靜生起,你的清靜的法,這個法上圓滿;清靜的心,心地上的圓滿。心與一切衆生心相應,都是無住之體,法是無爲之法。無爲之法,無住之心,它是相應的體,哪有什麼衆生可度,你跟他是一體的。
你不斷的用般若來觀照,想他是佛,想任何人都想這是佛,佛皆是一體,你就不會說別人家罵你了。所以呢,通達于般若,抓住般若你開悟了,悟到了,然後不斷的悟了以後漸修,要有漸修體。你有漸修,有證,證到以後是什麼樣子的呢?悟修次第裏面有一個分證,不斷的去證這個體,現量上可以得遍莊嚴,就是可以見到報身,可以見到法身,可以見到佛的化身,你在一念的時候,就是見到佛的化身。但是呢,報身你見不到,但是你不斷的修行就可以見報身,報身其實就在你的當下。就是這個相上面就有報身,絕對體就有報身,你在禅定裏面就有報身,就是莊嚴裏面就有報身。所以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自然就利他就有報身的顯現,所以我們應該如是實相的修行。如果你坐在火車上、走在路上,都有這種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建立佛想或者有師的傳承,有佛陀的總持,在你心中安立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在你心中安立了,你安住當下,無住就是戒,大福現前,清靜。所以,有福有戒,在你裏安住著,有戒護持你有福在護持你,那你的行爲就非常正。這個時候你走到哪個地方,以戒福來安住著自己。戒就是無住之心,知道佛在哪裏,你心中只要有佛就好辦。
如何能夠相續受用佛的總持及師父的總持?如何能夠自然放棄一切緣?
所以我們常常要念佛。念阿彌陀佛和你心中智慧般若那個佛,要念般若裏面開的那個佛才是對的,我們念那個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嘴巴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什麼東西就生煩惱了,無住之心,無爲之相,相跟心合一,你這個佛在一切處,相在一切處,到處都可以見到師父在總持,可以見到佛陀在總持,佛陀總持于師父,師父總持于法界,你一直在被總持著,你心中知道師父在哪裏了,天天跟佛心相應,然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是跟佛心相應的一刹那,到處都是這樣的,你不斷的這樣安住著,心中沒有任何取和舍。哪有取呢,哪有得呢,哪有失呢?說得吧,當體即是,它沒有一個從外面得;說失吧,它盡現在過去未來,說得吧整個的空間都是。所以得失就是時間跟空間,從來沒有一個得沒有一個失,沒有現在過去未來,當下這一念。這個時候,自然你會放棄一切緣,佛教講叫觀無緣。什麼叫觀無緣?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一切處無緣,沒有妄心了,哪有緣呢?沒有緣起了,沒有緣生,就沒有緣滅,沒有生滅,一切處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佛的法身、報身。
何種漸修是錯?你內心中大同是何意?如何達到?
如果你要悟到這個道理,從這個漸修上面,漸修而無修。什麼叫漸修呢?其實呢無住就是漸修,有住那個漸修是錯的。無住之心叫漸修,漸修而無修,你認爲有個修行可修,那就麻煩了。保持你這個心,在任何地方你一直在保持著,不斷的保持著這個心,到處都是叁昧,到處都是佛心,到處都是莊嚴之心。你一直這樣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這個相的,實無法所得當體就是。什麼叫法可得?不是另外有個法可得,當體即是,無住實相就現前了,這個是絕對的體。一切處這樣的安住著,沒有另外一個法可得。實在沒有一個得到一個什麼東西,所以叫無住之法,而這樣的不斷的下去,日夜的思維,思維解脫體。不是思維想啊我要記住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從現在開始,你悟了當下明了了,那個清虛的境界就出來了。你內心非常的清靜、莊嚴,佛就在你身邊,有大恩之心。你感受到你內心中在大同,心大同會于諸佛故,法大同會于衆生故,就是衆生大同、諸佛大同,大同于心啊。佛跟我們的心是大同于一體,衆生是大同一體,就是報身跟化身是大同一體,沒有一個我相可得,你一直這樣得安住著。
何謂般若之心?如何當下無住?
所以在此世界任何地方抓住這個心不放,這就是般若之心。所以呢,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心安住著,不斷的相續,不斷的相續,你安住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不斷的增加時間,安住體就是解脫體。並不是說你晚上在睡覺在思維在想在辨別,不是這個意思。是你當下無住。這個床是什麼?這就是我師父的法身,我睡在師父的身上,我睡在佛身上。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佛身,就是我師父的總持,就是我們的般若之心。般若、師父和佛叁者一定很重要,師父是傳承、是總持,佛是般若入法界的體,般若是智慧之心,你的心趨向般若要靠師父來傳承,師父傳承正好是跟般若相應的這個法,所以此法跟心相應了,就跟師父相應,跟佛相應,跟你心相應,這是一個同體的。所以呢經過師父的傳承,入到法性裏面去了。師父、佛跟般若是一體的,你這樣的感受以後呢,啊,這個床就是這樣的,這個吃飯就是這樣的,不要動心了。這一切處你一直這樣思維,在你動妄念的時候,馬上覺察到自己跟般若不相應了;一想善惡好壞,咦,我怎麼又跟般若有住了,有住馬上放棄,然後又跟無住體相應。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在一切處。應該把般若落到當下。你吃飯、走路、睡覺,就跟這個相應。你現在走出去,就要這樣的,啊,原來我走在師父身上,原來我走在佛的身上,啊原來我走在般若之上。不斷的安住,你不斷的這樣走,這樣的行住坐臥,這樣的住著,你做事情啊、上殿啊,一直用這樣的心,從早晨到晚上,你住一天看看是什麼樣子的,你住一天你非常清靜自在。你也沒有離開過師父,你也沒有離開過佛,你也沒有離開過你的清靜,也沒有離開過你的莊嚴,也沒有離開過你的解脫啊!你一天到晚想著兒子、孫子,想那麼多幹嘛呢?那不是想著痛苦的事嗎?
一講就講了很多,講得很羅嗦,但是你聽懂了不可思議,別的法師講法叫深入淺出,我這裏講法叫做淺入深出,就是我講的這個道理很淺,但是會有深的法出來,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你內心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妙意,甚深之意。如果如是行者,把甚深的法、不可言談的佛法,從你心裏面顯現出來,你就不可思議!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5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