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繼前面衆生疑惑“佛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否?”之後,衆生又在疑惑:菩薩莊嚴佛土不?不莊嚴佛土者,佛在哪裏住呢?我們現在也是空的,知道無住即是法身,因爲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衆生不能悟到真正的法身無住,所以衆生猜疑,叫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總得要有個住的地方吧?我們一般人都有這種思維,我們從始到終心裏面總是要安一個住,比如說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住,東方世界南方世界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要證果,要果來住,我們總是有一個住,不然的話好像沒有落根的感覺。從最底層來講就是我們現在的衆生,每天都要找一個住的地方,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想著你的根本處,就是你的住體,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廟,器世間的人,這是我的工作,這是我的上班,到最後面呢,就是我的身體,想來想去都想到我有身,我有身住,所以孩子一出身就給他指點了一個家,住在那個地方。所以這個住不是我們想舍就能舍得掉的,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都是因爲住,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全是講無住之體,我們六道輪回的原因就是因爲有住之心,我們老是要找一個住的地方,所以我們還沒有修行,一個住的心就出來了;還沒有修行就考慮到住的問題。
不降自伏的方法――無住之心能降伏一切魔
世俗上就是要給你找一個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能看衆生的事情是很透明的,先是有住,凡夫之住,四相之住。所以釋迦牟尼佛破四相,破四果,破佛有所得,破法住,衆生認爲真的有降伏魔宗,他不知道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降伏的,不降自降。因爲無住之心能降伏一切魔。在心經裏講“以無所得故”“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以觀自在能破五陰魔,我們都是以無住心來降伏一切魔王。所謂降伏?無住怎麼降呢?不降而自降,你沒有我了拿什麼降?魔王自然就讓開你,你有住就和它對立,無住就不生心,不降自除。佛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得無生法忍時,他已經進入無生忍了,在無生忍上面就沒有降伏的這個相了。到了八地菩薩就不需要通過降的概念。降是以智慧,非我們所講的用神力或什麼降伏,而是用無生忍,與法相應故。空以有而對之,硬以軟而對之,屬于相對之法。就是說他慈我悲,他軟我硬,他剛我柔,你犯戒我以持戒而對之,以忍辱對嗔恨,以布施對貪心,因爲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我還需要拿燈來滅暗嗎?所以佛陀是一種大智慧超越者,不可能是我來降伏某一個人的概念;他是徹底的自己把法性開顯出來了,魔是自伏的,不需要製伏的,因爲根本看不到的。
佛陀以無所得之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法可得,完全是用心來會于大千世界。衆生心有住是無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陀成佛了,那他住在哪裏呢?佛陀知道衆生又疑惑了以爲佛有住,于是問“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會于佛義。佛陀這個意思是絕對的言辭,他不說莊嚴佛土還是不莊嚴佛土?他不這樣問。這裏的提問等同于“菩薩莊嚴佛土耶?”你不能說莊嚴也不能說不莊嚴,你不莊嚴佛土是斷見,你莊嚴佛土是常見,斷見不行,常見也不行。前面也曾講過,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不可以取有,不可以取無,也不可以取非有非無,都是佛教裏講的叁輪體空。
我們寺廟裏有幾種莊嚴,六祖大師講過,第一種莊嚴就是我們修佛像、建塔等相上的莊嚴,第二種是知見莊嚴,第叁種聞般若能所法俱空的莊嚴是真莊嚴,才是真正的心地上的莊嚴。我們平時修寺廟、建佛像,這種相上的莊嚴是一種我執,我能建寺廟是一種“能”莊嚴,我所做寺廟叫所莊嚴,能所不空,就是相,只能是人天福報而已。如果你執著于相的執著心非常大,你這個堅固叁界的心就非常嚴密。世間的執著和恭敬心,一心是二回事。一種執著的心,是建這個寺廟是得到福報;另一種是無所謂建就建了,我不執著,好像缺乏恭敬心。這種不執著是錯誤的;爲什麼呢?世間好多人講,我到寺院裏修寺廟,是不會著相的,他沒有感到建廟的珍貴,他對佛沒有無上的恭敬心,他不珍惜這種福報。意思是我跟你好,給你拿錢建寺廟,當然寺廟他也建起來了,像這樣的人,口上好像不執著于相,與隨緣又有什麼二樣呢?不執著于相爲真佛弟子,那是與佛無二啊。佛教裏面不變隨緣,不變是有尊重心,隨緣是無執;但是不變還有個珍惜,真心是不棄的,我們拿點錢建寺廟,我不能達到空性,但是我要達到尊重。我爲什麼要建寺院呢?因爲寺院屬于十方物,是最尊重最恭敬的,雖然我有相我抛除不了相,但我知道他很珍重,所以對他非常的恭敬,這種雖然還是我執,比那個無所謂要強得多了。社會上這種隨便的無執,幾乎帶著一種不信。供養主要是恭敬心的供養,供養錢多少只是個載體而已。你拿2元錢充滿恭敬充滿無上信心的供養,勝過沒有恭敬心供養一百萬元錢啊!
叁皈中的信功德有多大?出家人與再家人的功德差異有多大?持戒即能入涅槃之道嗎?
出家人與在家人的恭敬供養,前者是花,後者是果;在家人布施是花而已,出家人布施是果絕對的體,男衆念金剛經一遍頂女衆念七遍。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布施功德也不一樣,皈依叁寶的人布施功德大于不皈依叁寶的人;受五戒的人布施功德高過只是普通皈依叁寶的人;受菩薩戒的人,受戒時發了大願,功德很大的,其布施功德就象太陽一樣,受五戒的人布施功德就象月亮一樣,受叁皈依的人功德就象水裏的月亮一樣,只能得到性功德。出家人受持五戒有持信的功德,就得力,而這種力就像錘子輪起來了,就産生一種量,這種量産生的功德超過在家人所做的一切功德,你們在家人拿一百萬來我也不會給你換的,你看出家人的功德有多大,是無相的功德。但是你們在家人持五戒菩薩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五戒的功德比一百萬不知道要高多少啊,但是你們不知道啊,隨意的就把他換掉了是不是,因爲你對他沒有信心啊!信心産生的力,而持戒信中起願的功德,願是護持叁皈依的體,功德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獲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只持五戒不皈依的話最多只是人天福報,而皈依守五戒的話,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就去了,不可思議的功德。你看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都可以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對當下的心要生起信心,沒有必要對他懷疑。我們都受了五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應該對當下特別的安心,充滿無上的信心。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講得非常清楚,持五戒,修十善,安立泥洹涅槃之道;也就是說持五戒就是涅槃之道,皆當入涅槃,進入涅槃之道。是故以持五戒來護持佛法的人,此人的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的,但是世間的人不知道,以爲持五戒就是人天福報,不知道以五戒護持佛很重要。叁寶是第一的,五戒是起護持作用的,叁寶是我們的本性本體,是涅槃的自性,五戒護持這個體,具足五戒,就具足涅槃。涅槃經中講,此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劍,護持佛法,此人當得涅槃。可以看出我們這個叁寶皈依的體非常的重要。沒有皈依持五戒,沒有辦法進入涅槃體的,也沒有辦法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皈依叁寶的人沒有根本,就是持五戒所做的功德也沒有多大的用,就像天上的雲彩一樣,都是情見,不受力;如法皈依叁寶,依佛依法去做,這種力量才是不可思議的。因爲佛有願故,你的心與佛願相應故,你有願,有佛體有願體,行願相資,具足了信體。如果你不皈依叁寶,不具足信體,持五戒,修十善,乃至于受種種戒,都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都像天上的雲彩一樣,都只是幻體,虛妄之體,不受叁皈而持戒者,此人皆系魔宮所攝;皈依叁寶應該是一切戒的體。
如何將叁寶锲入自己的當下?如何使一切善事真莊嚴具足大善?
這裏重點講的是正見的莊嚴。大家想一想,皈依叁寶,佛法僧叁寶,其實釋迦牟尼佛無住之體就是佛寶,無住之體生出的廣大佛法是謂法寶,此法跟無住相應是謂僧寶;佛法僧寶就在你的當下,而持一切戒律于此體相應故具有不可思議法承。如果你不皈依叁寶失體故,變成妄承,虛妄之承。所以正見是名莊嚴。你的正見與佛陀的知見相應故,正見與慈悲相應故,正見與持戒相應故,與六度波羅蜜相應故,與一切修行與一切佛相應故。正見即是佛叁寶之見;正見與此因地願相應故。此心是叁寶之心,此相是持六度波羅蜜持一切佛,這個叫正見。正見、福德、六度、與自己的正見不相違逆,就叫正見;如果不皈依叁寶,都不叫正見。你遠離正見,做一切善事都不是正見,做寺廟,做善事,具足正見,才是真莊嚴。有人說我心皈依可不可以,心皈依應該有法皈依,法皈依就應該有事皈依,事皈依就應該有相皈依,有事必有相,有相必有景,有景才入理,光說理不入此景,不令生其相而沒有事宜,此景此理不能互互相應,則不是真實皈依。所謂我自性皈依就可以了,我不要相上皈依,那是自欺欺人,是人爲狂見,像這樣的人不可信。做一切善法都應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你要是非要將你所做善法與皈依脫離,那就麻煩了。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現在佛不在世了,僧是法的總持,依僧即依法,依法即是依佛;依佛之口,依法之言,現僧相;佛法僧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皈依佛就是理,皈依法就是相,皈依僧就是事,此理此相此事是不相違逆的;是一不是二。這個皈依儀式也是相通的,不可以說我不要這個儀式,所以呢做一切善法都應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看我們做法事做佛事以後呢,非要在後邊唱一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理非常的重要,這個事也很重要。過去的獨覺佛,沒有佛在世,悟到了叁寶之後,他也得到了證果,證到初果,但是…
《《金剛經》系列開示 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