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5▪P4

  ..續本文上一頁相跟如來不相應啊。所以你跟持戒修福的這個體不相應,跟衆生心不能相應,跟我們當下不能相應啊。那個如來肯定就犯了毛病。金剛經是直指,它這個修是如來所證之修,如來所證即是我所證,如來證而無證,是故我無證;如來所修無修,是故我無修;無修之修,無證之證,是個當下直指,沒有什麼次第,直接的,所以皆不可取。我們應該把金剛經背下來,好好的思維一下。

  不可取,不可說。不可說是口,不可取是思,叫做不可議不可論,論爲說,叫議。不可取是心,心爲思,可取叫思。不可思不可議,叫不可思議。什麼叫不可思議?無量義。什麼叫無量義?它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量壽佛,無量,就是不可思議。佛跟佛在一塊,叫不可思議。不是我們說的不可思議就是不見了,這個是錯誤的。不要想了,還是可思議;想,還是可思議;想與不想,都是可思議。不可思議是不可議,不可思,不能用自己的心思不可以用口來辯。用心來會,不可思議自現前。因爲每個衆生本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你會如來義,不可思議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呢,不可說不可取,就是不可思不可議。

  分別心是什麼呢?分別心就是生滅心,生滅心就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十方諸佛,就是毗盧遮那佛,都在這個體裏面。有爲之相裏面有無住之心,他的報身就是圓滿的。報身能建立化生度衆生,我們這個化身就在他報身裏面,報身就在法身裏面。所以呢我們有執,就是要度衆生。我們沒有執著的時候呢,就是衆生已經度盡。本來沒有衆生,生滅無生,生滅的本體是無生的,哪有什麼衆生可度?但是我們妄執,執指爲月。一空全空,一旦空了所有的衆生本來就是妄,一解脫全部解脫。

  所以菩薩哪有可得呢?衆生在行大悲心的時候就是菩薩。證量上不一樣,有八地菩薩、七地菩薩……這是他證量上的神通不一樣,但是還屬于是衆生之類,或做大梵天王,菩薩不可能離開叁界的。離開了叁界就離開了衆生,還叫菩薩嗎?因爲大悲心在叁界之中啊離開了衆生哪還叫菩薩呢?離開了衆生因找不到佛果。離開了諸佛還叫菩薩嗎?因爲大悲心就是佛身啊。而衆生的大悲心就是佛的身。佛身裏面必有佛心。佛心在哪裏呢?在衆生這個大悲體裏面。這個菩薩是究竟無所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不可能離開這個相,在這個相體了知無住就是諸佛,所以呢,下度衆生,大悲心是;上成佛道,無住即是。所以呢,佛已自顯,佛已自成,衆生已自度,大悲心圓滿故。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這個佛裏面光禿禿的,真正的顯現在我們當下的體裏面,不可思議的這個體。真正你悟到了,在外面找不到佛了,當體即是。那是不可思議,不可取,不可說,我們一取就麻煩了。不可說。釋迦牟尼佛把如來這個心意給它解出來。不可取就是我們的心的住,心有住叫取。不可說,我們自己說,對別人說,自己心裏想,也叫說,心裏有想即住。一念錯全部就皆錯。

  有種煩惱叫尋思煩惱、四不定煩惱。尋思煩惱就是自己在思維、在想,産生一個不定煩惱,不定煩惱就是業未定。就是你在想一件事情,但是還沒有決定,你到底是做呢還是不做呢,若你常定不下來,只能靠你臨命終時那一刹那去定。如果你不斷的思維,今天聽這個法這樣思維,明天聽那個法那樣思維,老是有不定在顯現,心中沒有定解,常常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抉擇,你執著于這個金剛經真實的般若的話,就像我現在跟你講,你現在不定下來,你的思維裏面或者定或者不定,都叫尋思煩惱和不定煩惱。持戒裏面有不定罪,就是還沒有定下來你到底犯了什麼罪。比如你到外面去把一個人殺掉了,但是你內心中是慈悲心呢還是嗔恨心呢

  自己有罪還是沒罪呢?你心中想到底是犯了還是沒犯的這個罪?比如我們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取呢還是不取,你思量的時候一取就定果,無論你得與不得或得與不得都不住,都是罪,你思量裏面一旦定下來了你的罪就定了。這是個微妙的體啊,所以一般人不會隨意的動這個決定意,他要絞心腦力的把它想通,因爲他決定以後就立罪福啊。我們衆生往往不知道罪在哪個地方。比如在五戒裏面就有這樣的思維,喝酒,從相上講,我想喝這個酒,或者我想你喝這個酒,然後把手伸過去拿這個酒杯子,只要你沒有挨上去,罪不定,一挨上去就完了,就定罪。所以我們有些思維在不定的時候,一旦你定下來了,罪福就成立,還在尋思之中,你覺悟了就沒有關系。一旦這個罪建立了,你想把它滅掉,很困難,就像人走火入魔一樣,一旦走火入魔就麻煩了。比如你不斷的做一個小偷,你將來就是一個大偷,因爲你那個小罪,時間長了以後就變成大罪。平時沒有顯現,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積累,越變越大。因爲你一旦定了以後,不可能馬上就變了,你還有很長時間的熏習啊。越來越堅固,到後來你想改變它很困難。比如我喜歡吃糖,後來我要斷掉很困難,如果你吃白粉就知道,就算你戒掉,你稍微吃一口馬上就回複,很快的。定業罪一旦定下來,想改變很困難!就像瓶打破了,很難再把它拼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生活中不要輕易地就把這個瓶打破了。我們修行就像一塊白布一樣,不要隨便的在上面搞汙迹,一旦有了這個汙迹,洗就非常難洗幹淨,所以我們要把握住自己,不要隨意的讓自己犯過失。否則這個東西在你心中會産生現量的。你現在隱藏在很深的地方,顯現不出來,但是你對這個佛又沒有定解,那你這個罪在裏面是不斷的翻滾的。因爲人在恍恍惚惚的這個過程之中,那個東西是提前顯現出來的。比如一個乞丐討飯,他知道某一個人給他飯吃,他一定會到他家裏去討飯吃,因爲他的意識裏面有那個人有飯吃,如果別人家有飯他就不會到他家去,但是如果別處討不到他立即就會想到他家。所以人很多的藏在內心中的過失,這種罪啊,在你心中,如果你在恍恍惚惚沒有定解的時候那個東西是提前出來的。如果你對法上面有決定的知見,與金剛經般若相應了,你心中生出強大的定解,後來很多的過失不會現前。就像一個太陽一個月亮,要找亮點一定會找太陽的。月亮就是我們的過失,但是太陽太亮了,所以你在這裏選擇的時候你一定會選擇太陽,所以那個過失就很容易銷毀。所以我們聞法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對法上面不感興趣,就等于你這個太陽沒有立出來啊。你恍恍惚惚的有錯誤的知見,有舍和取在,不可取的你變成取的體了,在相上抓,或者在空上打轉轉。

  非法非非法。非法就是心,就不可住;非非法,不能離開法而有另外的無住之體。說法不可住,不可以不住;不可以離開法另外一個非法可得。佛說法不可說不可取,所說法是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斷見;非非法是有見。非法非非法是一個同體之說,兩種解釋。所說法是一,非法非非法是二,它是以二相解一義。你不能分開來說,非法放在一邊,非非法又是一個體,執有執空,衆生就是這樣的。人就怕在黑暗之處啊,人在陰暗的地方全是執著,人在光明的地方大家都不執著了。我們要像關公一樣,夜裏帶著劉備的妻子在暗處不生妄想,君妻不欺啊,君子就是君子啊,不會說啊我可以偷偷的去愛她一下不可以嗎?他沒有這個偷心。但是我們這個偷心不死就很麻煩了。在這邊嘴巴上說,啊這個很好;在背後呢,很多那些汙垢的東西,很多不清靜的東西在內心中爆發出來,有跟空互相有沖突,在菩薩戒裏叫亦自欺狂,亦欺狂他人。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5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