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6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今天講“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此是比較哪種功德的殊勝。在這個世間我們常常比較,有人說建大雄寶殿功德大,有人說建佛像功德大,比如說我拿一塊錢的功德和拿一百元錢的功德,互相在比較,是世間有相的思維有相的執著,此是衆生才有,佛是不會有的。

  其實彌勒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一釋迦現千釋迦;你不要以爲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佛陀有時現的是莊嚴之相,有時現的是壽命的長久(如現84000歲),有時示現是惡世的相,我們的壽命就是七八十歲的時候,一四天下爲一個佛的世界,你說佛的世界到底以那個爲標准呢?釋迦牟尼佛以無住生心,一切法界都在他一念之中,所謂的七寶,所謂講天界無非是我們一念所成就,在須彌山做大梵天王的時候,整個的須彌山四天下就是你一個人的,如果你在南瞻部洲,好像你在南邊的什麼地方,你在東南西北無非也是你的分別心而已,如果你沒有分別心,你就是須彌山的心,像阿羅漢住在須彌山,若有東南西北的分別心就落到四邊去了,沒有分別心他就住在須彌山頂上,所以都是一念所成就的。分別心是我們的妄想所成就,但是我們分別心和我們無分別心是不是有二相呢?其實是一個相,你不要認爲我這個無分別心和這個分別心好像是二個體,其實不是二個體是一個體。所以我們聞般若有什麼好處呢?聞般若經爲什麼能得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因爲這部經典講得很清楚,聞這部經典勝于此德;你聞到這部經典時就相當于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佛啊;這種功德還不如持經中四句偈呢?證明你聞到這部經典它具備了七寶功德。那麼爲什麼具備七寶功德呢?是不是這部經典與七寶有區別呢?還是說金剛經跟七寶過不去呢?還是說七寶功德與金剛經是合一呢?如果要是排斥心與無住心那哪個衆生沒有佛性呢?所以我們現在具足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是在無住心中顯現出來的,無住心是每個衆生具足的,只是我們有住障礙了它;從我們開始識生起之時,就生了叁界出來了,無住的體隨著你的有住而變成你的識,這個識是不是就會障礙呢?也就是說你變成有住的體之後你的佛性你本來的七寶,轉爲了識的境界就是叁界,叁界有住是你有住,相上是沒有住的,相上他本體還是圓滿的,等你成了佛之後,你發現叁界根本就不存在,還是一個七寶莊嚴。總的來講這個叁界的顯現,它是無住體,你有住不能代表法上無住,你有住好像法上有住,好像法上有住不能代表他就是有住,他還是無住。比如我們現在會要死,但是我們認爲自己不死啊,我不死就不死吧,那還是會死;我們要死的那個體是永遠不會死的,它是清淨的,它生是清淨的,老也是清淨的,病是清淨的,死也是清淨的;生老病死的本體它都是清淨的,人從小長大他都是清淨的體,但是你執著了您就有煩惱了,難道煩惱從生老病死中出來?你痛苦從生老病死中出來?生老病死是沒有痛苦的因執著故,你雖然感覺他大了小了是在變化,其實是一不是二,等你執著放棄的時候,他這個變化還是一不是二。所以不管世間多少變化,他都是無住體本來就是無住體。不是另外找一個無住體,也不是你說我要無住啊,你跟無住相應了那一刹那就是你見性的時候,這一刹那你徹底的沒有我執了。

  “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釋迦牟尼佛前面講了,若人布施或者持戒,此人聞到金剛經能生信心,證明我們布施的體在裏面是應該具足的,因爲你能生清淨就是持戒,無住之體就是七寶現前了,七寶就是無住之體就是布施。前面不是講過了嗎,我們衆生要求福要持戒,持戒就是無住之體,如果你前面不持戒,那你現在能夠無住嗎?一個人犯戒的行爲是什麼?犯戒的行爲就是不知足。一個常常犯戒的人心中就不會知足,因爲不知足故就不會滿足,他怎麼能夠無住呢?持戒就是知足常樂,修福就是深信因果。如果是無住之因,就是叁千大千世界七寶而自莊嚴,若不信因果,對佛陀的果德你也不會生起信心。我們爲什麼要信金剛經呢?過去的祖師爲什麼能夠對金剛經執持不舍呢?聞到金剛經心開意解,馬上歡喜信受,像六祖大師這種人,一聞金剛經即頓時破除自己內心的疑惑,驚動了他內心沈滯已久的佛性,就像大海底裏的金子一樣,出來大放光明。但是我們聞到金剛經一點動靜也沒有;沒有一石能激千層浪的感受。我們爲什麼激不起浪花呢?就像鐵塊扔到水裏面一沈就沒有了;就因爲我們不持戒不修福不信因果。信因果的人他了知這一念的金剛經,無住而七寶現前,還有不生珍重想嗎?但是我們往往是有住之心,有住之心也是從因果方面修福,我們做善事將來有福報,在觀經裏面講“功不唐捐”,微淺之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講我們所做一切善法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手掌像鵝掌一樣,插在衆生所有的共業(叁界)之中,然後一切善者攝,一切惡者棄;乃至于毛端之善也不會放棄。微淺之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有廣大之果,有不可思議的妙果。

  如何理解一善之妙德?一念地藏菩薩爲何具如此妙德?

  爲什麼這一點善能夠産生妙果呢?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無住之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生無住心,因無住故此小善轉爲大善;此娑婆世界,我們沒有現見之時,往往是懷疑的,這一念善有那麼大的功德嗎?一念地藏菩薩有那麼大的功德嗎?講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開顯我們的自性,了解並相信因果的真實性;不要生出懷疑;因爲破疑生信啊!通過前面我們不斷的觀察,後邊就知道一切賢聖法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了解無爲是一切聖賢所安住的。聖賢無爲在一切衆生本體裏面,無住就能生清淨心,就能生法界心,就能見你七寶莊嚴;後面還講到“無住能如恒河沙般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越講到後面他越廣越深,進入到每個衆生心中去。因爲每個衆生心中都有個叁千大千世界,進入到不可思議。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生信。你仔細的想一下,原來叁界就是一念有住的體而顯現出來的。證明叁界心跟我們一念住它是完全相應的,證明你現在有住所修的功德雖然是虛妄的,它也不可能離開我們這個真實的體。我們在此世界有相的執著,你這個福是有限的;什麼叫有限的呢?比如你今天做人,明天可能做豬;也可能有一天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去,享受巨大的福報,等福報享受完以後還照樣會下來,爲什麼會下來,因爲它的體是無住的,因爲你有住就有生滅,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你無住了,就是佛心了,佛心不生不滅,那你七寶莊嚴還有生滅嗎?那你七寶永遠不會退失。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我們不具備七寶的話,我問你諸佛菩薩來此世界利益衆生,用什麼來救度衆生?用的就是無住之心。

  無住之心建立了他的七寶是用之不竭,古印度時有大長者他能夠用七寶布施,他家裏有寶藏用之不竭;他常常拿家中的寶藏救濟別人,回來後家裏的寶藏又圓滿了,然後又去救濟別人,永遠用之不竭。您就這七寶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七寶就是無住之體而來;只要你是無住你的寶就用之不竭;只要你有住,你這個寶立即就滅。過去在九華山的時候,地藏菩薩吃那個“白米”,好多人吃都取之不竭的;後來人起貪心把洞打大些,一大了之後,就完蛋了;什麼都不出來了。過去很多這樣的公案。因爲本來這個東西是無相中生,你非要有心有相,你有相有執著他就不存在了。人在任何地方你要緊緊的記住,一定要有無住之心,那你的智慧、辯才和你的福德,資糧都是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有住,你所有的包括講話你都能講得完;你講話講多了,有一天也會講完的;那你的福報也會享完的,你的智慧也會用竭。所以我們應該用無住之心安住,有不可思議之妙德。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都是以無住之心來安立的,四大天王都是以無住之心來救濟衆生的,有無住之心就生無量的法布施,能救濟于衆生;有無住之心能夠自度。爲什麼呢?他自己是清淨的,有住之心他清淨就有障礙,無住之心他就沒有障礙。菩薩以無住之心安住世間無有障礙;清淨故自在故,他無住之心能建立衆生一切妙法;能生大威德,能生種種神通自在,能安住無盡的衆生;菩薩沒有無住不能救濟衆生。我們哪一天不在佛菩薩的救濟當中呢?山河大地及虛空大米啊,這些東西都是從無相裏面出來的,而這些無相的功德都是從菩薩心裏面出來的,都是菩薩心中救濟衆生的七寶啊,但是我們知道嗎?如果你無住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你時時刻刻救濟十方衆生,你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你就是救濟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都沒有障礙。無住之心是什麼?跟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的心都是相應的,這一念功德能供養無量諸佛,能布施無量衆生。你觀察一下須彌山,七重山七重海,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而我們娑婆世界爲什麼就沒有呢?是因爲我們內心的汙垢把我們的七寶完全給遮蓋了看不見了;有一天我們把心打開以後,到處還是七寶莊嚴,跟須彌山頂上的莊嚴是無二無別的。因爲你心中有執著把你七寶障礙了,所以七寶就藏在地底下和虛空裏面;我們這個虛空裏面到處都是七寶,或顯不顯,或隱不隱,有的看到了有的看不到,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子都是比較很差的金子,什麼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都是比較假的;真正的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跟我們的心是相應的,真正是非常優美的。所以得到一個珠寶你也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寶都是我們心中本來具有的。娑婆世界,都是菩薩心中流出來的寶,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種比喻,是真正實實的寶,虛空藏菩薩,虛空也是個寶,地有地寶,空有空寶,男有男寶,女有女寶;你不會用就變成汙垢體;你會用的…

《《金剛經》系列開示 5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