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7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如何爲伏菩提心?

  一個人心沒有降伏住,沒有發菩提心,就是不願意離開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伏住菩提心。清淨心不現前,一般對般若也不會多大的感興趣,沒有清淨心就常犯戒故,沒有清淨心常不信因果故,不信因果不持戒,自然對般若也不會生起很大的信心。雖然你伏不住菩提心,但是你願意伏。雖然不能發起勇猛的心,但是你知道地獄之苦想出離,但是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是製止不了的。比如有時別人罵你啊,你會生煩惱,在五濁惡世的這個時代,我們內心中會對世俗有執著和貪念,降伏不了,但是我們有一個勇猛的想出離的心,或者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想發菩提心,但是外面還有很多汙垢常常在幹擾著我們,但是你有這個心就不錯。因爲我們剛剛開始修行,就是我們出家這麼多年,也不可能說我們的心完全降伏了吧?但是我感覺到我的菩提心很真實,我就知道般若經很重要,是幾十年來修行最重要的東西,我對它特別感興趣。因爲我有一份出離心,有一份伏住菩提心的這個體。你像我們平時念佛,以前念佛只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現在念時間長了以後呢,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心也就慢慢就淡泊了,但是伏住菩提心就越來越重了,就是我念佛應該對佛號産生信心,不是對幻有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産生信心,而是對名號生無上的信心,看自己有沒有汙染它的心,有沒有不滿的心態,有沒有對它沒有信心的狀態,知道名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名號裏面,對名號是一個全部接受的心,念阿彌陀佛感覺到你自己是不是有一個清淨心。

  任何人在寺廟住時間久了以後,剛開始是一種神秘的好奇的,時間久了以後這種好奇心也就沒有了,就知道要找我們的本來的心了,任何東西到最後都是通達于般若的,還是要找我們的心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以前確實心很切的,但是我現在不是想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就想這個名號我有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了,我現在是這樣想的。我越這樣想我心越清淨,反而對當下充滿信心,過去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求的心充滿信心,現在不是求了,現在對我當下的心生起重視的心。剛剛出家都是這個狀態,但是時間久了就是降伏我們的心。你看出家人出家幾十年以後的,哪有急迫的想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求死啊,哪有出家人是這樣的?只有那些在家人不斷的在叫,一般出家人不會這樣叫的,因爲他知道了無爲之心很重要,無爲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界之心。佛無所住,他能盡虛空遍法界。

  前面講的是舍相取相住相,叫我們無住,進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叫我們無取,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可說不可取,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佛陀如何破我們的法執?

  後面講到“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斷除了所有衆生對于法的執著,徹底的舍去了我們的妄執,連你現在聞到的這個法,你計量的這個金剛經都是叫非法。只有你融到無住體,能進入到法界,除妄即是般若,就是真如,無住就是你的真實。打了四個比喻。第一個阿羅漢以果之因來比喻破解,以四果羅漢的果相。第二個,佛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相。第叁個,菩薩莊嚴國土的果相。第四個,報身的果相,佛陀大身如須彌山王。佛陀講這一章的時候,以四種果相作爲比喻。前面是降伏衆生的妄心。後面講什麼呢?因爲這些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會般若,講一切法空,妄空,我空,叁界沒有了。不可取法,代表阿羅漢不可得;不可取非法,代表佛不可得;不可取菩薩利益衆生,菩薩六度萬行不可得,菩薩莊嚴國土就了不可得。既然了不可得,佛陀爲什麼會說呢?衆生都會起疑問,大阿羅漢也在思維,他們想今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般若之法,一切皆空,那釋迦牟尼佛過去跟我講的四聖法:苦空無常無我啊,常樂我淨寂靜涅槃啊,十二因緣法,種種小乘之法,證阿羅漢的法,難道不是真實嗎?難道不是法嗎?我現在證阿羅漢是以此法而修行啊,以這種方法而得道啊。你叫我不執著這個法,那釋迦牟尼佛過去講的法是不是有問題呢?懷疑釋迦牟尼佛過去因地所講的法皆是虛妄,不可以執。那些阿羅漢就著急啊,如果這些法不執著,那我現在要把這些法舍掉,阿羅漢怕舍法故生種種疑問。舉例來講像初果,“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四果裏面,四果裏面的果相,前面講到一切法即非佛法,佛法都是非法,這是對于法上來講,非法就是佛法,因爲無住就是佛法。這四果是不是有住呢?其實四果是無住,但是這些阿羅漢爲什麼懷疑呢?就是要斷他的疑故。但是須菩提說:不也世尊。須菩提已經了解了四果無住,爲什麼他有住呢?

  我舉例來說,我們居士依止一個出家人,然後你證了四果,後來你就永遠抓住這個出家人不放,你就說這個出家人是最第一的,是最講修行的,這個寺廟是最清淨的,這個佛像是最莊嚴的。你在這裏面聞到這個東西得到一種清淨,就抓住這個法,認爲這個就是清淨,你確實得到須陀洹的果位,修的過程之中你確實是沒有相,但是你從此門入,在這個裏面是無相,但是你一出門就生分別,總認爲某一個地方師父是最好的,是最莊嚴的,寺廟是最清淨的,因爲你在那個地方得到利益啊。你不知道這個利益是無相,是無住體,但是你修證的那個體是無住而得的,但是你在這個地方執著于這個地方的名言和相,在你心中還有一個習氣,這種習氣就安住了。但是你所證悟的這個體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也就是名言的執著。

  初果、二果、叁果都是名言的堅固執著,到四果叫道位,叫無爲,無爲無不爲。他雖然在無爲裏面,他有無爲相也叫無生法忍,他有無生法忍可得,他還是住在無生法忍體裏面。他不知道無生法忍遍一切處,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有爲法體,有爲無爲,無爲有爲,那個才是真正的無爲,八地菩薩的無爲,是能遍一切處的。你這個地方有無爲,那個地方就沒有無爲。爲什麼阿羅漢聽到地獄還毛孔生血害怕呢?他那個地方就不願意去,他願意落在無爲的體裏面,他認爲無爲清淨故。須陀洹是什麼呢?既然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但是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的不住體,他就不能夠住了。所以他有東南西北住。但是他獲得的這種果,是以無住而立的,不是有住而立的。

  他爲什麼有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呢?他這個是無爲而得。爲什麼有東南西北呢?是有習氣有名言。因爲有名言,他就有東南西北,住在須彌山東邊西邊南邊北邊,因爲有名言得分別。但是所得的果是不是從這個名言裏面所得呢?他的分別的相,就是有東南西北住,有功德的住,有空裏面住,有叁十叁天住。這個住的地方爲什麼不一樣?就因爲他有這個名言放去不了。他獲得的這種果,在須彌山頂有大功德聚,有很多的功德,在空裏面有空功德,在有裏面有有功德,在須彌山有須彌山的功德,這麼大的功德從哪裏來呢?絕對不是分別心裏面出來的,是他無住體,無住體是佛。這裏面就是破因果的。

  因果到底有沒有?沒有因果。就是你現在住在這個地方,你無住之體跟佛陀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你現在住的相是你的名言裏面差別出來的。名言的差別是你這個習氣的差別落到這個地方來,但是你無住之體跟佛是沒有障礙的。所以聞到般若就已經成佛了。因爲此般若無住之體跟此世界無住體是沒有任何障礙,一聞般若即成等正覺,就已經成佛了。

  所以大智慧之人,聞到般若,安住般若不動,當體即佛,你現在無住的跟佛是無二了,不住分別相,就以無住心安住著,不住名言,不住習氣,你是般若心安住的體。禅宗裏講:唯此一念,叫無念;唯此一住,無住。無住無念,當體即佛。什麼叫無住呢?諸法本體無住故,那個就是佛心,就是莊嚴,跟佛是通達的。你顯心出來的這個體是什麼呢?是無住之相,就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住之相才有東南西北。有東南西北是衆生的妄心,妄心是了不可得,它是沒有因沒有果的。妄是不可得的東西,哪來産生因果呢?無住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障礙,你以爲這個妄體好像有因果存在,因果裏面是沒有因果的。一個佛心是通達一切處啊,佛心遍法界故,法界是一心,一心是法界,法界是一體,法界叫無相,心是無住,無住無相,就是佛心菩薩心。我們執著于妄見,有那個妄識在,阿羅漢叫有余習氣,對叁果叫見思煩惱、無余就是無明煩惱。如果你通達于般若,菩薩的無住之相和報身的莊嚴,佛陀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和我們現在的四果,是通達的不二的,跟般若是一體的。

  聞般若之時即聞四果之法,就是聞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就是菩薩莊嚴國土,也就是如來大身,東南西北是一身叫大身,大身是因爲大心,無住之心是爲大心,大心必有大身,東南西北是一空間,是爲大身。大身裏面建立我們小小的妄見。大身有因果嗎?大身是無來無去、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上無下,這裏面沒有因果的。我們跟佛絕對是同體的。既然同體,那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應該有障礙,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跟佛是沒有障礙的,那我們要修什麼呢?我們無非是一個習氣在作怪而已。佛心是不違背四果之心,四果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四果。

  我們就會想阿羅漢要是真的話,佛陀跟這個真的有沒有障礙呢?爲什麼他聞到般若不能成佛呢?你以爲還有佛可成嗎?有佛可成不就有妄見了嗎?你這一念無住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法界就是佛身,佛身周圓法界故,此體就是佛身,還有佛可成嗎?有阿羅漢可得嗎?既然沒有阿羅漢可得,那你現在看到這個阿羅漢是什麼呢?是衆生的疑和妄見。我們把這個妄見抓得死死得不放。就是無始以…

《《金剛經》系列開示 5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