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7▪P3

  ..續本文上一頁無住之體盡虛空遍法界故,跟無住相應,你一定得福,無住遍法界故,你生到哪個地方都跟無住心是相應的。無住遍一切處,佛就遍一切處;差別是你的分別心而已,因爲你要到南方、北方你有選擇東南西北的執著,有了東南西北的執著,你的無住之心裏面就現東南西北的體,就像我們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胳膊腿肌肉血管等等分別,其實就是一個身體而已;都在你身上,都在法性裏面,根本是一不是二嗎?一切法性盡莊嚴都在裏面。裏面有無盡的光明,有無盡的能量,都在裏面,不在外面。就像太陽,向外照的那個光就是衆生的心,太陽內照,它裏面具備無量的你本自具足的不可思議的妙德,他沒有一個“東南西北,長短高低圓方廣狹”之分別;具足無量寶藏在裏面。

  阿那含實無往來,它怎麼會有往來的這個體呢?阿那含他斷了多少煩惱?他進入四禅天,不到人間再來了,我現在才知道,老子的無爲相當于二禅天叁禅天,當時在印度有很多證到不來的斯陀含,當時的婆羅門教也很厲害的,大多可證到斯陀含果位。

  過去德遠師那裏有個外道,吃飯時看到一個大胡子老者來吃飯,問那是誰,還有名字“賓頭盧頗羅墮”,一查書是“常應供菩薩”,所以佛陀所講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那些要住世的大阿羅漢示現也是真實不虛的。賓頭盧頗羅墮來應供也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千萬不要生懷疑;我們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的,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念念都是跟他們相應的,說菩薩常在衆生心中,我們的每一個動念,他們都是了了分明的;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小乘,無非安衆生心故,因爲衆生與般若不能相應故,是故講了很多的這些方便;這些能夠導致于衆生的安心,信因信果;要不然的話,我們這些人對因果不信,對戒不持。你看天熱了,大家處于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大家都不願意修行了,是不是?對于佛法不感興趣了,經典不看了,般若不問了,我們爲什麼生起這樣的心呢?就是因爲對因果不能深信故,對于大乘菩薩的安慰心我們不能夠感受到,內心中不能體解到佛陀在住世的時候講的這個小乘教法的要意雖然不能度我們,但在末法時代大乘的教法非常的興旺,越到後面大乘的佛法越是興旺。

  大乘的佛教就像我們遇到父母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爭名奪利,天災人禍不斷,我們的心是非常的疲倦的,不像正法時代,釋迦牟尼佛一住世,衆生都是解脫堅固、禅定堅固、多聞堅固;都是非常願意聞法的,在末法時代衆生並不真正願意聞法,又沒有解脫,沒有禅定,沒有多聞,只有散亂的心,像建寺廟這些東西都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我們只有靠大乘的佛教來安慰我們,般若才是你真正究竟成佛直接锲入的地方,我們了解阿那含名爲不來,在叁十叁天,不來人間,所謂的不來人間,實無不來,他沒有這個來意,也沒有不來意,有來與不來的這個體就不叫阿那含了;有得有失有來有去就不名阿那含。他真正進入法性的時候,完全在法裏面受用,真正證量上得到以後,是非常平和,與佛是同體的。很多的阿羅漢以爲自己是佛,爲什麼他認爲自己是佛呢?他無住故。確實是佛。他爲什麼又不是佛呢?他有清淨可得,有煩惱未斷,有習氣尚存,還有我是佛你不是佛的這種知見;安住在清淨體裏面。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羅漢是道位,已經進入無爲法了 ;實在是沒有法可得,徹底的清淨體,就是說一切法無住了,因無住進入空,他沒有一個空可得也沒有一個有可得,空有他已經都舍掉了;那個就是阿羅漢。“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我實在是法也無住,心也無住,進入到無住體裏面,沒有說我得到了阿羅漢,我與衆生在一塊,沒有說自己得了阿羅漢道,到了菩薩境界那就不可思議,菩薩說自己是菩薩,但他內心知道這只是方便衆生故,我是盡虛空遍法界莊嚴故,但是我也不住;內無住是自性體,外無住是法界體,外無住是平等住,內無住是無生體,無生亦無滅,無滅是法界,無生是本心,心不生故,滅就不生;心滅體是同等的,就叫菩薩;

  阿羅漢呢?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已經斷盡,但還是沒有斷無明煩惱,無明不能見實相故,他不能夠入一切法界的實相,他在四禅天,斷了六品無明,證了六品法身,證無生忍。有點象是佛。其實你想一想你就知道了,六品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的最後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無生之意,心忍聲忍到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般若之體,般若無住之相就是無生,到了無生就是不生後有(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生滅沒有滅盡,就有次第的果位;阿羅漢實無有法,沒有法相的體,他執著于法相皆空故,他注重法空,不像聲聞,緣覺;有二種阿羅漢一個是依緣覺,緣起性空,住在須彌山,爲什麼呢?像我們現在在這裏也可以進入聲聞覺,我現在看到你們,我不住生心故,你內心不住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佛,因爲你在這個相裏面無住之心,此相就變成功德之相,就像須彌山的功德,但是他不離開相,只是安住無住之心,不像菩薩,菩薩住衆生之相,阿羅漢還有心生,在這裏面生起無住之心,以無住體安住;無住就是在真空裏面現妙有,建立一個心,妙有真空。修緣覺,十二因緣法還是屬于小乘,緣起性空,他必然就安在空裏面,他還有一個妄心未舍,那個妄心就是無明,他的解脫無二,但他的無明還會生出一種差別的境界。

  阿羅漢沒斷的是哪個我?爲何看不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的莊嚴?

  阿羅漢的緣起性空中還有個我,一切法界就是我,還有個我在哪個地方,我清淨故,我法空故,其實還是沒有斷除我,菩薩還有我執呢?菩薩還有微細的四相,何況阿羅漢呢?阿羅漢他微細的四相他並看不到,他認斷,還有斷的體,斷而無斷才是真斷,有斷的體還有心還有身相,有身相必定住到某一個地方,像須彌山,緣起性空,我們一般人聞到緣起性空,還以爲自己得到一個高深的好大的妙法呢?無住是佛,無住之體是法界之心,無住之相就叫無相是法界之身,法界之身是報身莊嚴,無住之相是毗盧遮那佛,但是阿羅漢不知道還有一個毗盧遮那佛,還不知道盧舍那佛,還不知道毗盧遮那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毗盧遮那佛,他不知道圓滿報身就是我的法界,法界就是我的圓滿報身;不了解故,不能通達于法界,整個盡虛空遍法界的莊嚴,他看不到的,像極樂世界他都沒有緣。因爲究竟的第一義谛法他還是沒有聞到,還有我所證,還有清淨法可住,像須菩提當然是古佛再來,他有無爲之法,其實還有阿羅漢他是有法住的,經典上講有的阿羅漢他是有法可住,有的是大乘的阿羅漢,大乘阿羅漢以佛心作阿羅漢的體,小乘阿羅漢有人我法空法可住,有清淨可住,他就有俱生四相顯現出來。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無诤意不與物爭,因無住故,對一切事情平等,跟無住心是相應的,不像我們這邊講無诤,那邊給人爭論;不擾他人,你的行爲不會令他人煩惱,這是一種諸法現前叁昧,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整個法界一心所立,沒有爭論了;沒有人我是非之相,一切體皆空,因爲涅槃自性故,所有的相都是無住體,無住體就不生心,不生心哪來的人我是非呢?現在是有心才生心呢?你是是,你是非,這裏邊我相人相都出來了,如果沒有是沒有非那我就沒有相,有是有非就有相,我相並不是我肉體上有個相,肉體的相跟法界的相是統一的,你心裏的那個我是怎麼建立的呢?是一個識的妄見。所以涅槃經中雲:須菩提住于虛空地,若有衆生勸我坐,我終坐不起,若有衆生勸我立,我終日不移。爲什麼我一再講出家人是無事之人,什麼叫無事呢?叫你吃飯你就吃飯,叫你睡覺你就睡覺,叫你上殿你就上殿,終日無诤,無诤是與法相應,無住是與法相應,在這個世間無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我執,就有我是非建立,如果你真正是無住的話,就不應該有這樣的爭論出現,這叫做叁昧,叁昧叫正受正定。一切受不住,內心非常安靜。爲什麼?依法安住世間,以無住之心與世間沒有相對,你不要對立一對立就生我見,有了我見就有我相出來了,有了我相就有爭論,以這樣的心來求叁昧怎麼現前呢?你拼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另一方面心又不柔軟是非不斷爭論不休,你怎麼能得無诤叁昧呢?也不能得一相叁昧呢?你修到最後還是一種執著。

  世間法的妄病?如何在打坐、禅定、般舟中無執無住?持五戒中有執與無執的果報

  正定無處不在定,正受無處不再受,如果你獨立之受樂是世間之智,即固定一行法而行之。如你自己坐在那個地方拼命的作意,像練氣功一樣,達到某種禅定功夫,好像見到佛了,你睜開眼睛就沒有了,你閉著眼睛是有的,這個叫做世間之智。用世間的方法能達到你能産生一種禅定的感覺,用執著、克製的手段令你心不亂,這個叫做世間之智,包括你現在行般舟啊,坐禅啊,打坐啊,所有的這種行爲都是世間法,世間法都有個妄定,這種妄定是在我執裏面體現出來的,妄見虛妄之體,但是能得大福報。爲什麼我們不可能離開無住之體呢?果報在故,像你打坐拼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時候也還是會隨意的與無住之體相應的。但是你拼命的執著于我執的定向,你就是孤立,你定型上一定要打坐,但是你無住之心雖然在你心中不斷的跟你相應,你從來不認識,六根門頭全是佛法僧,但是我不認識;守住自己的妄心不放,不知道你當下的體就是無住,天天跟無住打成一片,卻不知道無住在哪裏,你以爲無住在那個地方等你。

  所以你打坐也好,念經也好,都是有住之心呢?違背了法義。得無诤叁昧之人,一天到晚吃飯穿衣睡覺隨著規矩、戒律啊,佛怎麼說我就怎麼受,內心中沒有一點點障礙…

《《金剛經》系列開示 5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