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习气,障碍了你的心。
色声香味触法如何成为须陀洹的体?从色声香味触法可须陀洹得的是何清净?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什么叫入流呢?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色而不住色,声而不住声。跟前面讲的有什么区别?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住此心故。众生为什么有这种疑问呢?破我们的见解啊。你要闻到你也会有这样的见解。看到色不住色,我心里面想:我不住色!这完全是一个我见。心里面的不住和你色里面的不住是两回事。心不住只是你知道了这个体:色无住故。但是证到须陀洹的果位,当是要断除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烦恼,才能见到真空的大我,知道色而不住立清净故。但是他虽然无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他的体。他一直安住在这个体里面,获得一种清净。依这种清净的体,他不能够进入色。他依色进入无住,得到这种果。他不知道一切色的本体就是,不能够把色声香味触法变成自身庄严。他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种法执,以这种清净法来伏住烦恼,心是获得了一种清净,而这种清净你现量证到了,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无住之体确实就是佛的心,因为佛陀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你会产生一个现量上得到的一种清净。不入色故,进入无念的状态,整个法界变成你清净执,你一直住在这个清净的体上,一直安住着。这个体就是你已经进入法流。你闻到般若就进入法流。而这种法流就是佛。须陀洹的这个相,你了解这一切色里面无住,你一直安住在这个法流里面,你闻到了以后入于心,不断的修证,证悟了这种法的空性,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无念的状态。念的体能断除三界的见识、贪瞋痴慢疑五顿使烦恼。远离烦恼为须陀洹的障碍,依这个法而住,他有法执,有烦恼可离。
斯陀含如何舍往来之心断往来之体?斯陀含享受的是无住之法的何种清净?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什么叫斯陀含呢?“斯陀含名一往来。”一往来就是,一来一去是为一往来,这一次去了就不会再来了,有没有一个往来的体呢?斯陀含实无往来。往来的体是分别心,完全是彻底的凡夫知见。如果有往来的体,证明斯陀含有往来之心,有往来之心就证不了斯陀含,那怎么叫斯陀含呢?无非是般若之体啊。“我得斯陀含果”这个“我”,比如我开悟了,能不能说“我”开悟了呢?有个“我”开悟了,不是还有我执吗?有我执,有我得和失得这个心,还叫斯陀含吗?你还有到天上的心,有来去的心,你还叫须陀洹吗?如果你没有来去的心,那是什么心呢?就是一个当下的体。我得就有我失,就有来去之心,有得失之心,都不为须陀洹。
开悟之人不能说自己开悟了,说自己开悟了肯定有问题。为什么呢?比如:这个桌子不作是念,有没有一个“我”不作是念的体呢?那不是叫我入吗?不入色声香味触法,那我不住色,是入呢还是不入呢?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因为法已经变成是自己了,没有一个我见了,没有得和失。斯陀含断除欲界思惑烦恼六品,证得二果,在人天一往来。人天在哪里呢?天肯定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无住之心没有往来之心,没有得失之果,这里面感召的是到天上去,证明天肯定也是在无住体里面显现出来,就是没有来去的地方出来,就是不动而自显。因为你断除了一些思惑烦恼,有清净可得,你有思惑烦恼,就有清净和烦恼可得,他就执着于这个法,依这个法而修行,所以他有这个烦恼的体。这个破什么呢?破众生的法执,并不是破他的行为。我们是破除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破我们的体,我们是要破除我们的我执的知见,并不是破除我们的无住之体,无住的修行是对的,绝对跟佛是相应的。但是你有这个无住的法清净可得,有一份我的清净的执着,你就有一份烦恼,就有思惑烦恼在。就是说,斯陀含这个念也是无住之体,能现须陀洹、斯陀含,须陀洹、斯陀含都从无住体里面出来,无住是佛心,须陀洹、斯陀含都是一体,都在一个光里面出来,如果依佛讲,须陀洹、斯陀含是不是二呢?绝对不是二,一光里面显现出来怎么会有二相呢?就是没有须陀洹、斯陀含,如果立名就有法执。所以我们立这个名就变成障碍。佛陀无住之体跟我们法界的心是相应的,跟一切境界、如来报身、大身、跟一切众生心都是相应的。大身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要悟到,须陀洹跟斯陀含是没有差别,都是无住体为根本,相是众生的烦恼相、众生的妄相,妄想了不可得,但是无住之相是绝对超越因果,绝对是因果同时,绝对是性相一如。相是法界之相,性是无住之性,无住的性和法界相是一体,所以须陀洹、斯陀含无有差别,但是众生执着以为有差别,是故心中生疑惑。他说:释迦牟尼佛我那时怎么样修,得须陀洹果位,得心欢喜,没有闻到般若故,闻到般若此心自解。因为这些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要破除他们的妄见,又不能够离开他无住之体。
释迦牟尼佛过去讲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的体里面跟无住心一定是相应的,但是有妄之相绝对是妄见。善恶报应、大乘经典、小乘经典,跟般若有没有相违背呢?如果相违背的话,是不是佛陀舍去过去所说的法呢?你有一份舍就有一份得,你持戒得无住相,你修福得福德相,但是你有妄执是虚妄的。比如这个房子,在我心里还是在外面呢?我的心是什么心呢?是妄的体。房子跟我们的真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看到房子是我执,我执跟房子有什么关系呢?那我现在得到房子这个报是什么呢?是佛呢还是无住之体呢?妄境是在我们心中建立的,所有众生的妄境里面是没有一物的,妄怎么有东西呢?证明你现在这个报身是无住之相啊,无住之相与佛大身无二啊。难道佛陀无住体离开了当下吗?佛陀的大无相的体能离开当下吗?所以此大相就是佛陀大身大心,就是清净之法身,就是圆满之报身,报身跟法身不可能离开我们现在这个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境里面有妄见,妄识里面没有东西,那你持戒修福得福得戒,你无住就跟佛心相应,当体即佛。你有执有妄见,内心中生起妄执,妄执里面没有福也没有戒,福跟戒是无相无住体,你的妄体哪有无相无住呢?你这个妄体是了不可得,就像水里的影子一样。我们执着于妄体,以为人天福报是过去佛陀方便所说,不知道此法通达于般若故。如果要是舍去它们,那于般若怎么相应呢?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怎么样降伏其心,怎么样的住呢?佛陀跟他们讲般若之法,目的是开显众生啊。众生问:佛陀无住之相是怎么得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怎么行啊?我要成佛啊,有佛可得是为妄见。我要建立国土啊,有国土庄严也是妄见。不能有国土可得,不能有诸佛可成,无住之体就是诸佛所成功德所聚,就是清净心。你以无住心,诸佛的心就显现就在你当下。令众生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且个个都能够成就故。如果让众生在渴望之中,以为闻到般若另有法可得、可舍,要舍去此法建立彼法,那不是取舍之心吗?有取舍之心又怎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那不还是有得之法吗?一定是无得。无得一定是安立在你现在的所得所舍的体里面,得失是你妄心,无得无失就是无住无相,无住是佛心,无相是佛相。我们众生之相就是如来报身,我们众生之心就是如来法身,我们现在完全是妄见,你舍去妄见全是佛心。了解佛心妄即舍故,妄舍了四相不生。
讲须陀洹、斯陀含是导致于我们进入般若故。你舍去般若就四相俱生,分别就生出来。没有闻到般若的人有四相可得。闻到般若的人,教他进入无相之体,凡夫都执着于相。有取舍就有东南西北分。闻般若任何一个众生都得大身、大心,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住之相、无住之体,就是自利利他的本体的功德,上无佛成下无众生可度的体,跟你当下这个体都是相应的。所以,闻般若不可思议的妙法,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谈直心,直接把这个金刚本意说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前面讲到,从前面讲不入流的时候,其实四相都是无住之体;后面讲相无非是破烦恼故。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因为想断烦恼来修行的。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一个跟般若相应,第二个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比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清净了,我来问你,在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里面有清净心吗?那你的清净心是不是从阿弥陀佛那里出来呢?不是从阿弥陀佛出来,那你清净心在你心里面的那个地方呢?那是你的妄见而已。在你念阿弥陀佛是无住之体啊,但是我们平时念阿弥陀佛得到清净,我念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啊,抓住阿弥陀佛不放,其实真正的阿弥陀佛是无住之相,怎么念阿弥陀佛会清净呢?因为阿弥陀佛无住故,无住即清净,所以不断念阿弥陀佛就会进入清净的体中。
跟你讲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无住体啊,如果你不知道就会以那个清净为根本了,以此法进入清净故,有清净可得,因为有清净可得有清净可住,这个清净就是妄;有妄可见,就有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无明烦恼;你住到妄里面去了,然后把珍贵的法,把无住给舍掉,有住之相就会令你生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受人天福报;但是你这个人天福报又是从哪里出来呢?并不是由你的清净的心里面出来的,以无住之相而得;无住是一切处,是故你可以生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毗卢遮那佛在一切处,如果毗卢遮那佛无住之体不跟法界相应,你怎么到那个地方去呢?像飞机到南京的,你坐上它怎么会跑到北京去呢?你不能说我很清净,我就到北京去吧,我很烦恼我就去地狱吧?
因为你…
《《金刚经》系列开示 5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