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脸上无嗔真供养,心无是非净庄严。你的脸上充满了欢喜喜悦的光彩是真正的供养,你的心中藏满了是非、充满了分别是真正的污垢。
前面是讲阿罗汉,接着就是讲佛法身无所得,前面讲的是菩萨,后面讲的是如来的报身尽庄严;尸弃佛时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开悟,没有证得无生法忍,到燃灯佛时证到无生法忍,燃灯佛才会给他授记将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释迦牟尼佛得无生忍辱仙人,得无生法忍,才能得诸佛之授记。
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这个是破众生知见,一破四果之见,四果人我空法了不可得,前面讲过妄见不可得,这里讲四果不可得,众生就疑问:佛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燃灯佛所授记,如来有所得不?佛陀知道众生的疑惑,所以直接把众生心给打开,“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无住之心就是法身;其实如来得什么呢?众生不知道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众生不知道如来法身是尽未来际,是当下这一念,它无得亦无失,无取无舍,没有一个得,无住故。也没有一个失,法界故。当你悟到的时候,原来就在你的身边,根本没有离开过我们,无住之体,当下就是法身。如果有得必定有失,有得有失即是有执住心即是凡夫,如来无所得无所失,无得无失即是当下无住法界本体真如,因为佛是无得无失,四果是无得无失,没有得没有失证明它是一体的,无得失体即是法身;而法身就是自解脱的体,对于阿罗汉叫自解脱,执着于清净法执,后面的叫他解脱。在自解脱体里面,破法执空,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法无所得故,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于法有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果阿罗汉就会想,佛有所得,我为什么就没有得佛呢?于法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心,众生马上会失去大利益。为什么呢?如来证到当下的本体即佛而已,世尊证到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当下,我们的当下跟世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如果世尊得到的与众生所得体有二种区别,证明佛有舍取的心,有取舍之心就有众生不是佛,或者说须菩提与众生之心是不相应的,不是以无为佛性一体来安住的,因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只是世尊现果,阿罗汉菩萨现因而已;此因果、此相、此景应该不相违背啊,因为四果里面是无得体,就是清净体;有得不住故,就像阿罗汉,他以无住体,实无所得故,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而体无住,亦往来实无往来无住故,不来即不去,它也是不住,实无所得它也是无住;佛陀讲到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无住,他这个无住体与四果无住体是一不是二,证明世尊所证到的正好是四果,四果所体验的其实就是佛。但是这些阿罗汉或者凡夫都有习气,认为世尊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有一个法住啊,他有一个清净要住啊,有个无住之执要持啊;他认为世尊可能是有得吧;乃至于代替凡夫来讲。因为认为有得,就一定会有得失,有成佛就有不成佛,就有来去,就是凡夫心,凡夫心就不能与无住心相应;不能跟无住心相应怎么能与佛心相应呢?
如来无所得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来因无住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和无住是一体的,阿罗汉也有无住心,他认为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它只能是阿罗汉;如果他认为他这个无住体就是如来最究竟处,他将来得的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得而无得,无得而得,就是说没有得的因,没有无住之心,才能得大体之相,得真实之相,也就是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一切净庄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能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没有障碍呢?为什么这些阿罗汉他有障碍呢?有障碍因为有得;没有障碍因为因地无住故。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得成佛,所以产生一种求,我也要得,产生一种好奇向往的心,是这个心障碍着你,须菩提为何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有可攀有可取,虽然他修行达到无住,但这种暗藏的习气还在;所以我们要彻底的把这种习气抛掉,然后跟法相应,对我们凡夫而言,应该怎么样抛掉习气呢?我们彻底的了悟般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誓成佛道当体无住就是。大家想一想,我们一直在想啊哪个庙清净啊,哪个师父好啊,这些都是有住之体,有了住、习气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相应;跟释迦牟尼佛果地也是不相应的,所以呢我们现在应该无住,跟一切法相应呢,此法亦是彼法,你现在一旦无住的时候,无住体就是你的佛心,一切法界就是你的身,因为佛无住身名为大身故,所以释迦牟尼佛尽虚空遍法界与如来本体无取无舍的心是不二的,因为我们有住,你选择一个住就有一个障碍,有一个法住,就有法的障碍;有一个庙住,就有一个庙的障碍;一个法师的住就有一个法师的障碍,你住在什么地方就障碍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样把这个住去掉?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就是讲无住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你有住心执着,你就麻烦。如果你跟般若不相应的话,你又住了,那就是彻底的凡夫。如果你不闻般若,你动用分别心执空见,那个是叫狂见。只有在般若里面跟佛心相应,无住而住,说无住一切是无住,一切是处就是无住;为什么呢?一切境是我身,一切无住体是我心,彻底的超越我这个单执着的身体,进入如来法身清净无住体。度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为什么呢?无住之相就是无众生可度,如来之身即众生之本体,无住之心就是成无上佛道啊。十方诸佛心心相念,十方诸佛皆同一心,众生无住之心就是十方诸佛之心,所以阿罗汉的无住之心与佛陀的无住之心是一,不是二。二者差别在于阿罗汉在因地上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他没有发无个的菩提心故;所以他自利利他的功德没有;他的无住是安住在因地的无住。而佛陀的无住是果地的无住;果地无住,就没有无住之名。阿罗汉还有无住的清净体,还有小相。佛陀无住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障碍,我现在讲话跟佛陀的无住心都是相应的,阿罗汉是不知道的,他也是无住的,住在他认为的那个清净里面。佛会知道,为什么佛会知道呢?佛陀无住之心跟一切法界相应故,所以我现在的无住体是与佛陀的无住体是不二的,我现在讲话的声音与佛陀的无住之相是相应的,所以我讲话佛陀一定会心无二。为什么阿罗汉不知道呢?因为阿罗汉的因地上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没有发起自利利他的心,没有自利利他,他不能在一切处无住,他只能在一个人我法上清净无住而已,他安住在清净的体。所以我讲话凡夫更不知道了,我在想什么就更不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住,我们在因地上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说我们不发心了,弄错了,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个心一定要发出来,如果你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就是阿罗汉吗?阿罗汉认为我无住,本来就是佛了吗;不要发了;因为不要发了,他的果就是个阿罗汉而已。他也是因地的无住体所修出来的,所以他的果上面就是个阿罗汉,佛陀在果上面的无住为什么能够尽虚空遍法界遍庄严呢?这里完全是讲果不是讲因啊,完全是讲报身果,阿罗汉果,菩萨果,佛的果,它不是讲因位,前面的一品全是讲因位,破众生的疑惑。这一品全部是讲果,讲果上面他是怎么得这个心。阿罗汉怎么得这个斯陀含呢?他无得之心无住之心才得各个果位的;佛陀也是无住之心无得之心为什么能够尽虚空遍庄严呢?阿罗汉的遍庄严与佛陀的遍庄严有差别吗?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的话还叫遍庄严吗?如果有差别的话佛不就有来去吗?有得失吗?你把阿罗汉都失去了,还叫佛吗?所以佛陀它是当体无有得无有失,无有来无有去的无住之体,是在一切处安立的,佛陀身即是阿罗汉身,佛陀心就是阿罗汉的心;但是果上面不一样。我们的身即是佛身,然而我们现在无住之心都没有建立,我们彻底的住在妄体里面。因为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本来无住故,我们的闻性本来无住故,所以我们的身也是无住之相,也是虚无之相,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我见生之后产生一个妄见;我见到你,其实你是虚无的。在椤严经里面破解很清楚,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虚无之体,我们不知道此身虚无。那我现在看到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妄心啊,是我们意识里面出来的,是我意识的妄见,是一体的不二的。但是我们有妄见在,你好啊你坏啊你善啊你恶啊,这个法师好啊哪个法师不好啊,都是一个妄见在作怪,我们抓住妄见不就是在六道轮回生死吗?你想一想哪还叫无住之体吗?如果你抓住这个妄见,你尽未来际修行,舍身舍命都没有用;你把肉一块块的割下来,把你的肉舍到尽虚空遍法界那多,但还是不能成佛,与佛相隔千里万里。但是你一旦悟到这个道理闻到般若,弹指之间就过去了。修行千辛万苦,不如一念闻般若之心啊!闻般若是多么多么的重要。闻般若这一念,和你自搞的一套修行,要相距多远啊!会修行者刹那间,不会修行者,如大千世界托在手上。你通达于般若,你就空掉了,你一空,大千世界也都融在你一念心体。
大家想一想,世间很多的假相,我现在觉得肚子好饿,你相信吗?我从来不吃晚饭反而不饿;可是我刚才在外面吃过晚饭,现在肚子却有好饿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这个就是假饿,很多东西是假的,你以为是真的,你把这个假的东西抓住不放,只要你过去了就没事了。这个就是假,是欺骗你,如果很多假的东西在我们的意识中老是放不下,我们就不能一刹那时间跟般若相应。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什么叫无所来呢?法身故;无所去是什么?报身故;报身跟法身是一体的。此相无所来…
《《金刚经》系列开示 5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