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臉上無嗔真供養,心無是非淨莊嚴。你的臉上充滿了歡喜喜悅的光彩是真正的供養,你的心中藏滿了是非、充滿了分別是真正的汙垢。
前面是講阿羅漢,接著就是講佛法身無所得,前面講的是菩薩,後面講的是如來的報身盡莊嚴;屍棄佛時釋迦牟尼佛還沒有開悟,沒有證得無生法忍,到燃燈佛時證到無生法忍,燃燈佛才會給他授記將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釋迦牟尼佛得無生忍辱仙人,得無生法忍,才能得諸佛之授記。
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于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這個是破衆生知見,一破四果之見,四果人我空法了不可得,前面講過妄見不可得,這裏講四果不可得,衆生就疑問:佛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在燃燈佛所授記,如來有所得不?佛陀知道衆生的疑惑,所以直接把衆生心給打開,“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無住之心就是法身;其實如來得什麼呢?衆生不知道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衆生不知道如來法身是盡未來際,是當下這一念,它無得亦無失,無取無舍,沒有一個得,無住故。也沒有一個失,法界故。當你悟到的時候,原來就在你的身邊,根本沒有離開過我們,無住之體,當下就是法身。如果有得必定有失,有得有失即是有執住心即是凡夫,如來無所得無所失,無得無失即是當下無住法界本體真如,因爲佛是無得無失,四果是無得無失,沒有得沒有失證明它是一體的,無得失體即是法身;而法身就是自解脫的體,對于阿羅漢叫自解脫,執著于清淨法執,後面的叫他解脫。在自解脫體裏面,破法執空,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法無所得故,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于法有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四果阿羅漢就會想,佛有所得,我爲什麼就沒有得佛呢?于法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之心,衆生馬上會失去大利益。爲什麼呢?如來證到當下的本體即佛而已,世尊證到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當下,我們的當下跟世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如果世尊得到的與衆生所得體有二種區別,證明佛有舍取的心,有取舍之心就有衆生不是佛,或者說須菩提與衆生之心是不相應的,不是以無爲佛性一體來安住的,因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只是世尊現果,阿羅漢菩薩現因而已;此因果、此相、此景應該不相違背啊,因爲四果裏面是無得體,就是清淨體;有得不住故,就像阿羅漢,他以無住體,實無所得故,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體無住,亦往來實無往來無住故,不來即不去,它也是不住,實無所得它也是無住;佛陀講到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無住,他這個無住體與四果無住體是一不是二,證明世尊所證到的正好是四果,四果所體驗的其實就是佛。但是這些阿羅漢或者凡夫都有習氣,認爲世尊有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有一個法住啊,他有一個清淨要住啊,有個無住之執要持啊;他認爲世尊可能是有得吧;乃至于代替凡夫來講。因爲認爲有得,就一定會有得失,有成佛就有不成佛,就有來去,就是凡夫心,凡夫心就不能與無住心相應;不能跟無住心相應怎麼能與佛心相應呢?
如來無所得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來因無住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和無住是一體的,阿羅漢也有無住心,他認爲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它只能是阿羅漢;如果他認爲他這個無住體就是如來最究竟處,他將來得的也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呢得而無得,無得而得,就是說沒有得的因,沒有無住之心,才能得大體之相,得真實之相,也就是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一切淨莊嚴,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能夠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沒有障礙呢?爲什麼這些阿羅漢他有障礙呢?有障礙因爲有得;沒有障礙因爲因地無住故。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得成佛,所以産生一種求,我也要得,産生一種好奇向往的心,是這個心障礙著你,須菩提爲何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有可攀有可取,雖然他修行達到無住,但這種暗藏的習氣還在;所以我們要徹底的把這種習氣抛掉,然後跟法相應,對我們凡夫而言,應該怎麼樣抛掉習氣呢?我們徹底的了悟般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誓成佛道當體無住就是。大家想一想,我們一直在想啊哪個廟清淨啊,哪個師父好啊,這些都是有住之體,有了住、習氣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能相應;跟釋迦牟尼佛果地也是不相應的,所以呢我們現在應該無住,跟一切法相應呢,此法亦是彼法,你現在一旦無住的時候,無住體就是你的佛心,一切法界就是你的身,因爲佛無住身名爲大身故,所以釋迦牟尼佛盡虛空遍法界與如來本體無取無舍的心是不二的,因爲我們有住,你選擇一個住就有一個障礙,有一個法住,就有法的障礙;有一個廟住,就有一個廟的障礙;一個法師的住就有一個法師的障礙,你住在什麼地方就障礙在什麼地方;我們怎麼樣把這個住去掉?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就是講無住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你有住心執著,你就麻煩。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的話,你又住了,那就是徹底的凡夫。如果你不聞般若,你動用分別心執空見,那個是叫狂見。只有在般若裏面跟佛心相應,無住而住,說無住一切是無住,一切是處就是無住;爲什麼呢?一切境是我身,一切無住體是我心,徹底的超越我這個單執著的身體,進入如來法身清淨無住體。度一切衆生而無衆生可度,爲什麼呢?無住之相就是無衆生可度,如來之身即衆生之本體,無住之心就是成無上佛道啊。十方諸佛心心相念,十方諸佛皆同一心,衆生無住之心就是十方諸佛之心,所以阿羅漢的無住之心與佛陀的無住之心是一,不是二。二者差別在于阿羅漢在因地上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爲他沒有發無個的菩提心故;所以他自利利他的功德沒有;他的無住是安住在因地的無住。而佛陀的無住是果地的無住;果地無住,就沒有無住之名。阿羅漢還有無住的清淨體,還有小相。佛陀無住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障礙,我現在講話跟佛陀的無住心都是相應的,阿羅漢是不知道的,他也是無住的,住在他認爲的那個清淨裏面。佛會知道,爲什麼佛會知道呢?佛陀無住之心跟一切法界相應故,所以我現在的無住體是與佛陀的無住體是不二的,我現在講話的聲音與佛陀的無住之相是相應的,所以我講話佛陀一定會心無二。爲什麼阿羅漢不知道呢?因爲阿羅漢的因地上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沒有發起自利利他的心,沒有自利利他,他不能在一切處無住,他只能在一個人我法上清淨無住而已,他安住在清淨的體。所以我講話凡夫更不知道了,我在想什麼就更不知道了。我們應該怎麼住,我們在因地上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不是說我們不發心了,弄錯了,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這個心一定要發出來,如果你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就是阿羅漢嗎?阿羅漢認爲我無住,本來就是佛了嗎;不要發了;因爲不要發了,他的果就是個阿羅漢而已。他也是因地的無住體所修出來的,所以他的果上面就是個阿羅漢,佛陀在果上面的無住爲什麼能夠盡虛空遍法界遍莊嚴呢?這裏完全是講果不是講因啊,完全是講報身果,阿羅漢果,菩薩果,佛的果,它不是講因位,前面的一品全是講因位,破衆生的疑惑。這一品全部是講果,講果上面他是怎麼得這個心。阿羅漢怎麼得這個斯陀含呢?他無得之心無住之心才得各個果位的;佛陀也是無住之心無得之心爲什麼能夠盡虛空遍莊嚴呢?阿羅漢的遍莊嚴與佛陀的遍莊嚴有差別嗎?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的話還叫遍莊嚴嗎?如果有差別的話佛不就有來去嗎?有得失嗎?你把阿羅漢都失去了,還叫佛嗎?所以佛陀它是當體無有得無有失,無有來無有去的無住之體,是在一切處安立的,佛陀身即是阿羅漢身,佛陀心就是阿羅漢的心;但是果上面不一樣。我們的身即是佛身,然而我們現在無住之心都沒有建立,我們徹底的住在妄體裏面。因爲我們的身我們的心本來無住故,我們的聞性本來無住故,所以我們的身也是無住之相,也是虛無之相,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我見生之後産生一個妄見;我見到你,其實你是虛無的。在椤嚴經裏面破解很清楚,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虛無之體,我們不知道此身虛無。那我現在看到你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妄心啊,是我們意識裏面出來的,是我意識的妄見,是一體的不二的。但是我們有妄見在,你好啊你壞啊你善啊你惡啊,這個法師好啊哪個法師不好啊,都是一個妄見在作怪,我們抓住妄見不就是在六道輪回生死嗎?你想一想哪還叫無住之體嗎?如果你抓住這個妄見,你盡未來際修行,舍身舍命都沒有用;你把肉一塊塊的割下來,把你的肉舍到盡虛空遍法界那多,但還是不能成佛,與佛相隔千裏萬裏。但是你一旦悟到這個道理聞到般若,彈指之間就過去了。修行千辛萬苦,不如一念聞般若之心啊!聞般若是多麼多麼的重要。聞般若這一念,和你自搞的一套修行,要相距多遠啊!會修行者刹那間,不會修行者,如大千世界托在手上。你通達于般若,你就空掉了,你一空,大千世界也都融在你一念心體。
大家想一想,世間很多的假相,我現在覺得肚子好餓,你相信嗎?我從來不吃晚飯反而不餓;可是我剛才在外面吃過晚飯,現在肚子卻有好餓的感覺,爲什麼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呢?這個就是假餓,很多東西是假的,你以爲是真的,你把這個假的東西抓住不放,只要你過去了就沒事了。這個就是假,是欺騙你,如果很多假的東西在我們的意識中老是放不下,我們就不能一刹那時間跟般若相應。如來無所來無所去,什麼叫無所來呢?法身故;無所去是什麼?報身故;報身跟法身是一體的。此相無所來…
《《金剛經》系列開示 5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