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所去的一念覺就是化身;法身是衆生的自性,報身是衆生的身,是佛身。佛身與我相應故,法身與我相應故,法身不取我妄,報身不舍我真,佛陀的化身就在我們心中的一念覺,如果法身把我抛棄了,報身把我舍掉了,那如來就是有取有舍,如來有得失取舍不是真如。
實無所得――得什麼?如何現量獲得共一身?
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這告訴我們,實在是沒有一個可得。這裏還有一個智慧在裏面,大家仔細的思維一下“于法實無所得”是什麼?是清淨體,“于法實無所得”是當下,“于法實無所得”是無住,其實在暗裏是有得,得的時候又是“無住”。實無所得的相反詞恰恰是釋迦牟尼佛與一切衆生共體故,與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是共一個體,共一個心,共一個法界,共一個化身,你覺了就是共一個化身,如果你有所得,
金剛經恰恰與別的法門不一樣。我們經常會想,這個法師傳我一個法,那個法師傳我一個法,那不是法有所得嗎?過去開悟的祖師們開悟了,弄一張法倦證明你開悟,開什麼悟啊,就是無所得故。如果你有一個有得法的心,什麼這個法那個法,只要有法可得,按照金剛經的說法那就是魔在做事。實在是沒有法可得。現在人動不動就傳一個什麼法給您,衆生執著于這個法。其實啊傳法是傳無相之法無住之法,是般若之法,並不是另外的法可得,現在給你講的般若,就是傳無相法,很簡單,把這個般若你聽懂了,心跟佛心相應了,佛陀在無相中給你一個無相無住法,我傳實在是無有法可傳,我要有法可傳,不是我就有所得嗎?我有所法可傳就有得失,這個法是無相之法,是自己本來具足的,你一悟到即盡現在過去未來,遍法界,原來當體即是。所以呢,六祖在五祖面前得到的是什麼法呢?五祖沒有給六祖什麼法,六祖拈起就是;你想一想,五祖四祖叁祖乃至于初祖達摩大師,乃至于迦葉尊者拈花微笑,包括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全都是無法可得。如果那個法師什麼有所得的法傳給您,你就是變成魔王的眷屬。
供養過程中如何能夠叁輪體空?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在哪裏呢?
供養佛菩薩僧要叁輪體空,對面的法師,供養的你及供養的錢全是無住體,就是佛心。佛心現前,心無住法,無住心,無住物,叁輪體空,功德即不可思議。一念之間悟到了無住之體啊,無住之心,你把錢供養叁寶的那一刹那,于法報化身都是相應的。如果你供養法師,有法師可得,有錢可住,有這個心可立,能所不能雙亡,叁輪不能體空,那就是魔的眷屬,就算你把身上的肉一塊一塊的割下來供養,你又有什麼利益呢?那一百元錢算什麼?把你肉割下來也沒有用;不如一念之間拿一個小小的花朵,生起無住之心,供養叁寶,認爲叁寶盡虛空遍法界無住之體,認爲這個花是無住之相,才會真供養;我現在拿到這個花我無住,我是無住之心,花是無住之相,佛是無住之體。叁輪體空了才能拿花供養叁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分別之相,因爲無住就是佛心,佛佛相念啊。你無住之心安住了,對方是無住體,你是無住心,心心相印。如果對方不是無住,你是無住的,對方不跟你相應,沒有關系的,爲什麼呢?他不跟你相應,你跟他相應,爲什麼呢?無住沒有我跟你的分別,相應就像大海的水融在一塊兒那樣,水裏起了一個泡泡,但是這個泡泡不跟水相應,水一定是跟泡泡相應的,所以你跟泡泡相應就可以了,泡泡不跟你相應,沒有關系。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你用這樣的心對待于別人,你是相融的,別人不一定會對你是這樣的,像水泡它有煩惱,它有我執,它有分別。但是我們衆生往往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差別呢?就是說你對我不好,那我馬上就動心,動什麼心呢?我供養給你,如果你對我不好的話,我馬上就升起反對之心,心裏不滿;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在哪裏呢?用情做事;用相做事,不能通達于般若,我們現在的衆生都是感情化,覺得那個法師好,我應該對那個法師好一點;有這種心存在,就落入情見,而這種情見就像水上的波一樣,綿綿密密的,如果你越相續,越快速,煩惱就越重;慢慢的般若就會離開你。
如何修苦而能立證叁果?
所以我們把這個阿羅漢,四果羅漢就是我們的果報,看到四果的果報就知道你今天的果報?爲什麼他是四果呢?四果裏面講:須陀洹果,證心忍;證到你心裏面獲得一種歡喜,叫入流啊,你聽到般若之後,心裏面産生一點歡喜,得到一些小小的忍,叫心忍;斯陀含叫法忍,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在你聞過般若之後,落于心而在實證中修,經過觀察、思維,般若跟法相應,我們有時候聞到般若後,在清淨體裏面安住一個清淨心,自己得到一些法忍,得到一些心忍;認爲這個地方就知足了。假如說苦裏面,感受人生之苦啊,突然悟到苦空,苦的體就是你這個思維思量的體,苦是空的,你就會證入初果。過去不是有一對夫妻嗎,看到一個沙彌,沙彌不會說法,夫妻倆拉到家裏去供養,供養後長跪請沙彌說法,沙彌不會說法,急得滿頭是汗,說了一個字“苦”啊,沙彌就跑掉了,夫妻長拜不敢擡頭看沙彌,就不斷的在思維這“苦”啊“苦”啊,想起人生之苦,不斷的想苦苦苦,突然苦就空掉了,苦空後頓時就證初果。內心生出一種喜悅與歡喜,對法生出了歡喜心,進入法流,擡頭一看,沙彌哪裏去了?一看到沙彌空掉了,馬上證叁果。然後他就很感激沙彌,他在法事相上面能夠證空,就可以證叁果,你在心上面證空,只能證到初果。如果你心地上能夠證到空性了,一切人家罵你、說你、講你,你都能對般若上生出歡喜之心,在內心中實在是沒有取舍了,沒有取舍的心,你內心中很歡喜,不管你罵我、打我、說我,我內心中都沒有念好動了,這種人還只是心忍而已,不是法忍。在法上面不起分別,才叫法忍。所以他一看那個沙彌沒有了,猛然自己那個上面空掉了,立即進入法忍證叁果啊!但是他還有一項執著,我要感謝那個沙彌;他就到廟裏去找那個沙彌;那個沙彌躲在房間裏不敢出來,他就推沙彌的門,推推推,拼命的在推,二面都在內外推來推去,把那個沙彌一急,把自己心量就打開來了,也就證到叁果羅漢。從這裏可以看出,初果二果叁果完全是心地上的法事上的一種忍。這個世界所有的相,在你心中沒有得失,都是圓形的,你就沒有這種分別了。
所以大家在寺廟裏面一定要修無分別心。在家人完全可以證到叁果。四果要斷思惑煩惱,斷思惑就斷淫欲啊,沒有男女之淫欲心,在家人有情啊,有情就有欲啊,這個欲並不是說你沒有丈夫了,就沒有欲了,不是這麼回事,是你心中無情了,沒有世俗的這種自私自利的情了,沒有情才叫離欲。這個欲不是隨便就可以斷掉的,要斷思惑煩惱;思惑煩惱斷盡了,你才能夠斷淫欲。但是斷了淫欲還有習氣啊,有習氣還有法執。在叁果裏面不在來了,不再來是無所不來,僅僅在當下,你們在家人完全可以證到叁果。出家梵行相四果世間人很難證到,叁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勇猛精進很快就可以證到叁果,叁果不一定說已經斷除欲;他還是有欲的心,到四果才真正的斷除男女之體。因爲叁果思惑沒有斷盡。證量上面講,他獲得法忍;只是沒有獲得無生法忍;沒有達到無所爲,只要你在有所爲,你都還是有執著的,達到無所爲才是斷淫的。所以生死之心沒有斷淫之前還是有的。證到叁果了之後,你就會升到天上,但是不管是天上也好還是天下也好,都還在佛陀無住之體裏面。還有這種習氣和煩惱,難道佛陀也有習氣和煩惱嗎?大家記住,只要有差別之相,都爲衆生之心,衆生之心叫妄心,妄心了不可得,佛陀沒有衆生可度,沒有這個妄心之相。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相呢?佛陀無相,我們有相,有妄執在那個地方;但是我們妄相執著的這個體是佛,我們虛妄的執著是衆生的心。佛陀看衆生都是佛,都是妙莊嚴,都是法報化身;但是衆生看佛身,有佛可成,有莊嚴可得。你說我還是阿羅漢啊,我要成佛;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這中間是個雙重關系,你現在是般若之因,釋迦牟尼佛是般若之果,釋迦牟尼佛過去以無住因得現在之妙果啊;四果裏還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無住之因,怎麼得無上的妙果呢?他過去是有住之心,有住之因呢?所以他只能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還是有無明。我們現在該怎麼辦?以佛陀過去的無住之因去修行,那你將來不就是佛果了嗎?你幹嗎要去得人天之果呢?要去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果呢?大魔王還具備八地菩薩的功德呢,它可以把地球給推動,它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問你他的功德是從哪裏來的呢?也就是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住在哪裏呢?就像世界很多的國王啊,大梵天王啊,這些人都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人,連阿羅漢都住在四果的體的上面,跟大梵天王住在一塊。你就是四果也脫不掉這種叁界之報,也還沒有出六道輪回體啊。你雖然無住,你這個相上面有證,你以爲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位就成佛了嗎?其實不是。這只是個果而已;要記住得四果只是個果而已。
佛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法可得否?實無法可得。我們要選擇因地,選佛陀的因地,還是阿羅漢的因地呢?要選擇無所得故,實無所得,不要有住相,在此世界建立一個無住相續。
到哪裏會師父?到哪裏看月亮?
過去我對我師父有種種的執著,我現在就不會執著了,爲什麼呢?我師父在哪裏呢?在牆壁裏?在虛空裏?我師父的心跟我是同一故,我師父的身與法界是同一故,我師父在哪裏呢?大家想一想,我現在要成佛,我要孝順我的師父,我不會到廟裏去找了,過去我會到東林寺去我師父面前拜上叁拜,很感激他老人家度我,但是我現在知道了,我這樣做離我師父很遠很遠,釋迦牟尼佛說你無住就在我身邊,但是你有住相故就離我很遠很遠。無住相故,我師父的心在我…
《《金剛經》系列開示 5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