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如何为伏菩提心?
一个人心没有降伏住,没有发菩提心,就是不愿意离开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伏住菩提心。清净心不现前,一般对般若也不会多大的感兴趣,没有清净心就常犯戒故,没有清净心常不信因果故,不信因果不持戒,自然对般若也不会生起很大的信心。虽然你伏不住菩提心,但是你愿意伏。虽然不能发起勇猛的心,但是你知道地狱之苦想出离,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是制止不了的。比如有时别人骂你啊,你会生烦恼,在五浊恶世的这个时代,我们内心中会对世俗有执着和贪念,降伏不了,但是我们有一个勇猛的想出离的心,或者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想发菩提心,但是外面还有很多污垢常常在干扰着我们,但是你有这个心就不错。因为我们刚刚开始修行,就是我们出家这么多年,也不可能说我们的心完全降伏了吧?但是我感觉到我的菩提心很真实,我就知道般若经很重要,是几十年来修行最重要的东西,我对它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有一份出离心,有一份伏住菩提心的这个体。你像我们平时念佛,以前念佛只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现在念时间长了以后呢,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也就慢慢就淡泊了,但是伏住菩提心就越来越重了,就是我念佛应该对佛号产生信心,不是对幻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产生信心,而是对名号生无上的信心,看自己有没有污染它的心,有没有不满的心态,有没有对它没有信心的状态,知道名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名号里面,对名号是一个全部接受的心,念阿弥陀佛感觉到你自己是不是有一个清净心。
任何人在寺庙住时间久了以后,刚开始是一种神秘的好奇的,时间久了以后这种好奇心也就没有了,就知道要找我们的本来的心了,任何东西到最后都是通达于般若的,还是要找我们的心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以前确实心很切的,但是我现在不是想死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就想这个名号我有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了,我现在是这样想的。我越这样想我心越清净,反而对当下充满信心,过去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求的心充满信心,现在不是求了,现在对我当下的心生起重视的心。刚刚出家都是这个状态,但是时间久了就是降伏我们的心。你看出家人出家几十年以后的,哪有急迫的想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要求死啊,哪有出家人是这样的?只有那些在家人不断的在叫,一般出家人不会这样叫的,因为他知道了无为之心很重要,无为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界之心。佛无所住,他能尽虚空遍法界。
前面讲的是舍相取相住相,叫我们无住,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我们无取,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可说不可取,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陀如何破我们的法执?
后面讲到“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断除了所有众生对于法的执着,彻底的舍去了我们的妄执,连你现在闻到的这个法,你计量的这个金刚经都是叫非法。只有你融到无住体,能进入到法界,除妄即是般若,就是真如,无住就是你的真实。打了四个比喻。第一个阿罗汉以果之因来比喻破解,以四果罗汉的果相。第二个,佛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相。第三个,菩萨庄严国土的果相。第四个,报身的果相,佛陀大身如须弥山王。佛陀讲这一章的时候,以四种果相作为比喻。前面是降伏众生的妄心。后面讲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会般若,讲一切法空,妄空,我空,三界没有了。不可取法,代表阿罗汉不可得;不可取非法,代表佛不可得;不可取菩萨利益众生,菩萨六度万行不可得,菩萨庄严国土就了不可得。既然了不可得,佛陀为什么会说呢?众生都会起疑问,大阿罗汉也在思维,他们想今天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般若之法,一切皆空,那释迦牟尼佛过去跟我讲的四圣法:苦空无常无我啊,常乐我净寂静涅槃啊,十二因缘法,种种小乘之法,证阿罗汉的法,难道不是真实吗?难道不是法吗?我现在证阿罗汉是以此法而修行啊,以这种方法而得道啊。你叫我不执着这个法,那释迦牟尼佛过去讲的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怀疑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所讲的法皆是虚妄,不可以执。那些阿罗汉就着急啊,如果这些法不执着,那我现在要把这些法舍掉,阿罗汉怕舍法故生种种疑问。举例来讲像初果,“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四果里面,四果里面的果相,前面讲到一切法即非佛法,佛法都是非法,这是对于法上来讲,非法就是佛法,因为无住就是佛法。这四果是不是有住呢?其实四果是无住,但是这些阿罗汉为什么怀疑呢?就是要断他的疑故。但是须菩提说:不也世尊。须菩提已经了解了四果无住,为什么他有住呢?
我举例来说,我们居士依止一个出家人,然后你证了四果,后来你就永远抓住这个出家人不放,你就说这个出家人是最第一的,是最讲修行的,这个寺庙是最清净的,这个佛像是最庄严的。你在这里面闻到这个东西得到一种清净,就抓住这个法,认为这个就是清净,你确实得到须陀洹的果位,修的过程之中你确实是没有相,但是你从此门入,在这个里面是无相,但是你一出门就生分别,总认为某一个地方师父是最好的,是最庄严的,寺庙是最清净的,因为你在那个地方得到利益啊。你不知道这个利益是无相,是无住体,但是你修证的那个体是无住而得的,但是你在这个地方执着于这个地方的名言和相,在你心中还有一个习气,这种习气就安住了。但是你所证悟的这个体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也就是名言的执着。
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名言的坚固执着,到四果叫道位,叫无为,无为无不为。他虽然在无为里面,他有无为相也叫无生法忍,他有无生法忍可得,他还是住在无生法忍体里面。他不知道无生法忍遍一切处,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有为法体,有为无为,无为有为,那个才是真正的无为,八地菩萨的无为,是能遍一切处的。你这个地方有无为,那个地方就没有无为。为什么阿罗汉听到地狱还毛孔生血害怕呢?他那个地方就不愿意去,他愿意落在无为的体里面,他认为无为清净故。须陀洹是什么呢?既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是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的不住体,他就不能够住了。所以他有东南西北住。但是他获得的这种果,是以无住而立的,不是有住而立的。
他为什么有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呢?他这个是无为而得。为什么有东南西北呢?是有习气有名言。因为有名言,他就有东南西北,住在须弥山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因为有名言得分别。但是所得的果是不是从这个名言里面所得呢?他的分别的相,就是有东南西北住,有功德的住,有空里面住,有三十三天住。这个住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就因为他有这个名言放去不了。他获得的这种果,在须弥山顶有大功德聚,有很多的功德,在空里面有空功德,在有里面有有功德,在须弥山有须弥山的功德,这么大的功德从哪里来呢?绝对不是分别心里面出来的,是他无住体,无住体是佛。这里面就是破因果的。
因果到底有没有?没有因果。就是你现在住在这个地方,你无住之体跟佛陀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现在住的相是你的名言里面差别出来的。名言的差别是你这个习气的差别落到这个地方来,但是你无住之体跟佛是没有障碍的。所以闻到般若就已经成佛了。因为此般若无住之体跟此世界无住体是没有任何障碍,一闻般若即成等正觉,就已经成佛了。
所以大智慧之人,闻到般若,安住般若不动,当体即佛,你现在无住的跟佛是无二了,不住分别相,就以无住心安住着,不住名言,不住习气,你是般若心安住的体。禅宗里讲:唯此一念,叫无念;唯此一住,无住。无住无念,当体即佛。什么叫无住呢?诸法本体无住故,那个就是佛心,就是庄严,跟佛是通达的。你显心出来的这个体是什么呢?是无住之相,就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住之相才有东南西北。有东南西北是众生的妄心,妄心是了不可得,它是没有因没有果的。妄是不可得的东西,哪来产生因果呢?无住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障碍,你以为这个妄体好像有因果存在,因果里面是没有因果的。一个佛心是通达一切处啊,佛心遍法界故,法界是一心,一心是法界,法界是一体,法界叫无相,心是无住,无住无相,就是佛心菩萨心。我们执着于妄见,有那个妄识在,阿罗汉叫有余习气,对三果叫见思烦恼、无余就是无明烦恼。如果你通达于般若,菩萨的无住之相和报身的庄严,佛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我们现在的四果,是通达的不二的,跟般若是一体的。
闻般若之时即闻四果之法,就是闻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菩萨庄严国土,也就是如来大身,东南西北是一身叫大身,大身是因为大心,无住之心是为大心,大心必有大身,东南西北是一空间,是为大身。大身里面建立我们小小的妄见。大身有因果吗?大身是无来无去、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上无下,这里面没有因果的。我们跟佛绝对是同体的。既然同体,那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应该有障碍,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跟佛是没有障碍的,那我们要修什么呢?我们无非是一个习气在作怪而已。佛心是不违背四果之心,四果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四果。
我们就会想阿罗汉要是真的话,佛陀跟这个真的有没有障碍呢?为什么他闻到般若不能成佛呢?你以为还有佛可成吗?有佛可成不就有妄见了吗?你这一念无住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法界就是佛身,佛身周圆法界故,此体就是佛身,还有佛可成吗?有阿罗汉可得吗?既然没有阿罗汉可得,那你现在看到这个阿罗汉是什么呢?是众生的疑和妄见。我们把这个妄见抓得死死得不放。就是无始以…
《《金刚经》系列开示 5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