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執著于相了。你們到廟裏去布施啊、修寺廟啊、做功德啊,但住于相,那你就不叫福德了,叫妄執我執,它是有生有滅的。生滅是來自于妄執,不生不滅是來自于性,自性裏面顯現出來的功德是圓滿的。你執著于那個功德是虛妄的。你想一想,我們所做的功德,你執著于相了,你妄裏面自然有這個相的顯現,是不是那個功德它就不圓滿呢?功德的本體它是圓滿的。爲什麼能生功德呢?就是告訴我們做一切功德不要執著。
受偈的福德
一念地藏菩薩的福德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百世的衆生,乃至于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受持四句偈等,受持是信因果信無住。四句,就是上下兩句是爲四句,上兩句是爲自利;下兩句是爲利他;自利利他是爲四句。四句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過去四句一偈,先是自利,自己聞到了,然後令衆生能聞,是一個圓滿的體,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信這個無住和你受持福德和戒律,它是圓融的。你不能說把這個文字上面當做是受持了。就是把那幾個字在那裏念念,但是行爲上面跟戒不相應跟福德不相應,那你那四句肯定是有問題的。
就像我們念金剛經一樣,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只要“一念”就可以了,大家說“一念”是什麼意思呢?你不要以爲是“一聲”哦。“一聲”跟“一念”是兩回事。“一聲”是耳朵聽,“一念”是聞性,“一念”是悟的一念明了的一念,很清楚的現前的一念。這一念體,一念地藏菩薩,所有的叁千大千世界的逆境都是法,都是大悲心。這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法,就是藏就是佛性。而此法來自于此蔵,此藏來自于此法,這一念俱足叫地藏。這一念地藏與地跟法相應跟大悲心相應,與藏相應與如來無住心相應,因爲無住能建立無盡的法藏,法藏能利益無量衆生,一念生起有無量無邊的福德,現在過去未來皆當做佛。過去之佛是這一念所成就,現在的菩薩是這一念所成就,而當來的所有衆生的菩提心,由這一念所成就。所以這一念有無量的福德,上能與諸佛心相應,中間與一切法相應,下與一切衆生無住之心相應。這一念地藏菩薩一念足也。所以看地藏經能不能成佛?如果這一念住了就成佛了。地藏經也照樣可以成佛,因爲地藏經是一切諸佛所依止的,所有諸佛都要皈依地藏菩薩,所有菩薩都要依止于地藏菩薩,因爲一切衆生之法都在地藏菩薩那裏托著。所有法就叫做地大悲心故,善惡無非是大小,大小就是惡業,大小就是衆生的心,衆生的心在哪裏呢?在法裏面啊。一切法安立十方衆生,十方衆生就在地裏面,就是大悲心裏面。所以大悲心托起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藏是什麼呢?就是佛。地是什麼呢?就是菩薩。衆生在信的那一刹那呢,就是衆生。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就是十方諸佛,法就是所有的法藏,僧就是一切衆生的心。也就是說,盡現在過去未來所有衆生的覺,所有衆生的成佛,所有衆生做菩薩,無非此一念故。那一念地藏菩薩俱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生起大信心的話,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這種果德就現顯現出來,這一念就是真實的一念。如果你不能生信,不知道大悲之法藏,不知道法藏的根、莖,諸佛爲花果,大悲心爲根,要沒有這個根佛能站得穩嗎?你不要看是佛啊,佛只是那個花啊果啊之類的東西,但是大悲心爲根,沒有這個根這個樹能長久嗎?地藏菩薩這個根和十方諸佛相應,和菩薩所行菩薩道相應,和衆生覺性就是我們這一念覺相應。所以這個根沒有了,諸佛大千世界所有的諸佛國土都要壞掉。所以爲什麼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呢?我們這一念覺性從那個地方出來。見逆境當做是大悲心的示現,只要我們在此世界無住此法就變成是莊嚴,變成菩薩莊嚴;如果你有住,就變成煩惱。所以我們一聲地藏菩薩,你無住之心就建立了。金剛經跟地藏經你說能不能相應?絕對是相應的。跟無量壽經、華嚴經、法華經統統的相應,沒有一個不相應的。如果你把這種意思會到,你就知道。千萬不要把受持會錯。無住之相叫福德之相,無住之心是諸佛之心,諸佛之心、菩薩之心,就是叫四句偈等,就是自利利他,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在此世界得受持和這個德是一體的不二的。“爲他人說”,把這種受持的心,先講受持令入般若,就是先令衆生受持福德和戒律,令衆生信因果,然後再跟他講般若,就是四句偈等,能得圓滿故。有人從果到因,有人從因到果。有人從果上面直接講金剛經馬上相應了。
六祖大師一聞金剛經立即就生福德和無相之體,因果俱足,戒律俱足,佛心跟他的法藏全部顯現出來,一聞即悟。但是我們衆生不可能。如果我現在講這個金剛經,你馬上就悟到了,那自然就會對于這個福德和戒律自然會感興趣。所以我們沒有聞金剛般若之體,沒有什麼取舍之體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但是要用你心來會。四句偈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印度當時所有的經典四句爲一偈,叫四句偈等。這個四句與真實般若相應,只要跟般若相應,自然會自利利他相應,也就是福德跟戒律都是相應的。
如何破除有住之心
能使大寂滅叁昧現前
能使大幻化叁昧現前
能使叁千大千世界寂滅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中經出。”一切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從此經中出來,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先是沒有佛可成,無住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那是什麼成佛了呢?以無住而成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叫衆生布施修功德,他說現在什麼都空的了,功德是假的了,何必去修福德呢?意思是說不要修福德了。佛陀就說,福德從無住生,福德自有故,自己這裏面有無量的福德,無住才是真福德啊。這部經典就是十方諸佛從這裏面出來,十方諸佛一切法從這裏面出來,佛從這個經典裏面成佛,法從這裏面現出來,我們的七寶都從這個經典裏面出來。從這裏面可以看出來,我們有住之心是個妄識而已,但是我們現在得的這個寶,虛空與大地一切功德皆從此經中出。但是我執以後不相信,不信此寶是從般若自性中出來。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性出來的,就是無住體裏面出來的,包括我的身體也是從自性裏出來。因爲有住,才有我的報身的醜陋之相、不滿之相、生滅之相。因爲有住之心,山河大地才有這個變化,天災人禍這些都是因爲有住心顯現出來的體。我的身體是有住之正報,就變成出家、在家、男女。這個世界是一是我們有住之心顯現的山河大地和虛空,是我們有住之體。那個我在哪裏我們有住的心在哪裏呢?我們沒有有住之心,是妄執,就是這個世界沒有我。那沒有我,我這個身體和這個法界是一個體,不是二個體,就是沒有衆生。沒有我了哪有衆生呢?法界所有的衆生就滅掉了。沒有我誰在度衆生呢?沒有我就沒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個世界就叫做寂滅之相,寂照之相。寂,無住沒有我。沒有我了自然無住,不要找另外無住,整個世界大寂滅現前。
這個相就像太陽光一樣,不是我心中之照,是本來的體。你靜下來,你不斷的行走不斷的觀察,你會到寂滅叁昧裏面去,你會感覺到整個世界空蕩蕩的很清靜,你走在外面沒有我在走路,吃飯沒有我在吃飯,睡覺沒有我在睡覺。身體是正報,是過去我執。我妄就沒有了,誰在吃飯啊?我在哪裏?眼耳鼻舌身意哪個地方能找到我呢?忽然大空,這個世界虛空裏面哪有我呢?沒有我已經空了,就是寂;法空了,就是相。所以此相是寂滅的,此心是寂滅的。兩種體都已經寂滅了。徹底寂滅的狀態是怎麼樣子的?不住而住,住而不住,你說不住吧?這個世界又在。你說住吧?怎麼沒有一個我呢?念念怎麼沒有一個我呢?你看不到一個我存在,你這樣慢慢的下去,一直這樣的堅持下去,你就可以看到報身了。你有一天猛然看到整個房子就是我了。這個是大我現前,因爲你本來跟宇宙是一體的。
爲什麼佛能知一切衆生心呢?因爲你這個身體是佛的身體七寶莊嚴,你的心是無住之心是十方諸佛。哪這個身體是七寶,是佛陀的報身莊嚴,報身跟法身是一體的,是不二的。所以佛能知道一切衆生心。你現在也在這裏面在修行了,已經了解了所有的法界就是我的身,你的心是寂滅的,法是寂滅的,一旦寂滅現前的時候,整個的法和你的心同一個的時候,你就寂滅下來了。這個時候,整個虛空大地就寂滅了,根塵脫落,這個世界就清虛的境界非常的清靜非常虛,大幻化叁昧就現前。人家六祖大師就是見到這樣的境界。突然頓悟啊,虛空粉碎,沒有一個對立的虛空,然後你自己變成虛空了。虛空粉碎了就沒有障礙了,你自己從虛空裏過去了,就寂滅了。叁千大千世界都寂滅了,佛就住在這種寂滅的狀態。他雖然跟我們在一塊講話,但是他跟大千世界沒有障礙,他同時跟你講話有可以同時跟他講,他一句話講出來衆生隨類解。我們感覺到佛跟我們對立,我們現在講話好像是對立的,如果我講的時候,你到了一種境界裏面去了,雖然我們在這裏講話,其實我們都是寂滅的。你不寂滅,但是我是寂滅的。我是寂滅的時候我跟你講話,但是我是在寂滅之中。你不斷的在這個寂滅的體裏面,有相而無相,無相而有相,此心無相,法界有相,有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有相,是不二的。就像這個木頭就是凳子,凳子就是木頭,木頭不可說,凳子可說,可說即不可說,不可說就是可說。所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中出。也就是說一切諸佛從裏面出來,爲什麼呢?無住,沒有我了,諸佛就出來了,寂滅。
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講七寶莊嚴,所謂的布施、慈悲喜舍,叁種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神通自在;諸法布施,一切法現前;財布施,就是你的財寶俱足。財寶你已經有了,智慧一切法現前,你的內在裏面所有的這個神通啊、功用啊、力…
《《金剛經》系列開示 5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