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就是宝。因为我们的身体具足八千功德,它也是一个宝,男宝女宝、出家宝,这都是宝。但是你心中有执着了有住了,这个宝你用不到,你变成是你的障碍、烦恼、痛苦。因为你有住啊宝就不能现前,如果你无住了,读了金刚经你的宝就显现出来。如果你无住你想用这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还不如来闻这个般若经。般若经能现七宝故,般若经能成就你的布施故。你想布施于众生吗?你想救济于众生吗?你想成佛道吗?无住就可以了。可以成无上佛道,宝就会现前,自在就现前。一切佛法从此经中出。什么叫佛法?佛是一切诸佛,法是一切菩萨,法是代表救济于众生,佛是成无上道,就是上供下施,叫做佛法。一切佛法来自于此经啊。如果这部经典你没有得到,你怎么供养诸佛呢?怎么去救济众生?如果你对于供养诸佛、救济众生不感兴趣,自然对金刚经不感兴趣。对诸佛不感兴趣,此人犯戒严重故,因为他有住啊。对利益众生不感兴趣,此人不信因果自然不会得七宝现前,他不会修福故。我们在斋堂上为什么写“惜福”啊?就是要我们珍惜福报啊。
所以你像我们洗衣服啊,为什么不能到江河湖海里面去洗衣服,按照出家人得戒法是不可以的,因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塘有塘神、水有水神,我们只能打一点水然后再洗,否则你就不珍惜福报,福报就会损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要珍惜福报,你有这一念出来,证明你深信因果啊。如果你做不到,最起码你心中有这个念头在也是不错啊。珍惜福报是代表你信因果故,不信因果就无所谓。我们时时刻刻要珍惜福报。那个菜吃剩了怎么办呢?我吃不下去,但是放着又坏掉了,怎么办呢?我可以倒给外面的众生吃啊,蚊子、虫子吃啊,你生出这种心也是珍惜你的福报。如果你说这个吃不了倒掉,这个念头生出来就是不珍惜福报。但是一转它就不一样了,照样还是倒掉,你不吃没有问题,你可以倒给虫子吃,这样的也是珍惜福报,福报无处不在修,都是我们的心而已。你的心知道怎么珍惜福报,就知道怎么修福报。
有修福之心是必不可少。前面讲无为无住很重要;后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证明布施很重要;众生所得福,就是修福很重要。如果你对福不感兴趣,你对布施带着一个无明、愚痴、不信因果的心,觉得做个好人啊,我做点善事啊,好像是无相的你认为它是无相的,其实里面暗藏着一种愚痴。比如有的老百姓看着很善良,他为什么不能成佛呢?没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他是很明了的,做这件事情是对自己有利益,布施的时候是自己得大福。现在行布施信因果故;无住之布施,那我将来可以无尽地去布施。利益众生就是福报啊,无住之心能得大福,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心中不应该有住,因为它本体就是无住。我们现在以欲望和烦恼的这个体来做一切事情,要不就是善道要不就是善道在恶道。
佛陀常常跟弟子讲要修福啊要受戒啊,现在讲什么都是空的,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执着于法啊,虽然知道这个法的珍贵,但是心不开解一直执着于名言,众生常常想,佛陀常常叫我们持戒、修福,现在讲什么都空,那持戒修福到底是假的呢还是真的呢?以为释迦牟尼佛过去讲法是不是有错误呢?是不是跟法不相应呢?释迦牟尼佛过去讲的法和般若是不会相违背的,释迦牟尼佛从始到终不会有任何违背之体,包括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一切的法,包括大乘、中乘、小乘,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这些法是不是无住呢?是不是有住呢?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法皆是真实之法。闻到般若之后,他就会解答这个问题。以前讲叫众生修福修戒,众生执着了,不知道戒的体、福德的体是什么。金刚经讲了,戒的体是无住之心,就是佛;福德之体就是无住之相就是七宝庄严啊,七宝为化是满于众生的愿望化现出来的。七宝的本体就是功德的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众生领受觉悟的心叫化身。如来在众生这个地方叫化身,没有众生就没有化身,他的报身尽庄严。这个化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它是不存在的东西,有众生就有化身;没有众生就没有化身,那化身都是诸佛了。十方诸佛皆是化身,化身就是报身,报身就是法身,三身是不二的。没有十方众生了可能吗?菩萨还是众生呢。没有众生的业力三界没有了,那菩萨也会没有了,因为菩萨在三界之中在众生心中。三界没有众生了,那也就没有菩萨了,那菩萨在哪里呢?在报身里面。报身里面还有十方诸佛安住着无尽的菩萨。比如在别的世界还有报身庄严国土,那个地方全是报身佛,报身的菩萨,根本没有化身的菩萨,众生也去不到的地方。因为众生是化的是妄的体,妄的体怎么能到报身里面去呢?所以那个国土比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庄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我们化土的众生,有九品在那里啊。化身是有生有灭,为什么阿弥陀佛会有涅槃呢?
化身跟报身都会有涅槃,只有法身不会涅槃。报身为什么涅槃?因为菩萨都度完了,都成佛了,那就变成一个独立的法身了,那就没有报身也没有化身,唯有一真法界唯有佛心。那个世界是不可思议境界,只有佛跟佛知道。我是没有办法去讲的。我们现在是以报身、化身土的这种心量来思维佛陀究竟的果德,实在是难以思量,它是超越思维的。但是我们心中有感应。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惑,解众生心中的迷、怀疑心。他问须菩提就是解答众生的疑惑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前面讲到,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来布施,我们不要误解,以为我们只要闻到这部经典就不要布施了,也不要持戒了。那就犯了很大的毛病。如果真正体会了金刚经,不但要持戒,戒会更加圆满。因为你无住了就是清静的,清静怎么会犯戒呢。如果你无住,你的福德就会越来越俱足,你心量越来越大,你就会深信因果,对因果越来越重视。所以为什么无住之心?因为无因果。没有因果就没有善和恶。你了解我们现在安住体,这个众生的生灭相从哪里来?就从因果里来的。为什么你会恨我我会恨你,这里面肯定是一个因果的关系。我以无住之心了,是因为了知有住,有住之心就是我们的分别,我们有这个差别的体就是因为过去的有住之心。如果你要说,我不重视福德,我不修福德,我不利益众生,你就肯定会不信因果。不信因果就有住,你就是自私自利啊。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怎么会有清静心呢。无住之心是不生分别啊,有这个分别体就证明你没有无住之心。
无住之心的功德及力量
无住之心福德跟资粮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只要你无住,威德、三种布施自然现前。第一个,财布施,你的财越来越多。第二个,法布施,你无住了你的法自然显现,智慧辩才都会显现出来。无畏布施,你的神力越来越大,对三宝的无住之心清静你就能生出力啊。五根就有五力,能摧毁自己的障碍啊。没有住了你怎么会有疲倦体、有不安体呢?你这些东西没有了,你自然不会疲倦。人为什么修行修到后面那么疲倦呢?因为有住啊。那些禅合子坐在那里一天,动都不动,他无住就有力啊。一个人老是在有住里面,你就会疲倦。还要靠饮食药物来维持,那个维持能多久呢?世间现在全靠那些东西来维持着,那我们学佛的人靠什么来维持?靠法不是靠养来维持。我们就是病了还是有力量的,就是你躺在床上你心都非常正,你的行为都是很纯的。像六祖大师,闻到般若立即生起无上的信心,从广东到江西步行而来。你说我们有这个心吗?因为他一闻到这部经典就把他的心给打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学佛真正把金刚经搞懂了,应该是很有力量的。
不能认为闻到般若就不用修福了。像日本净土真宗的观点,反正我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然后你自己一点力量都没有,靠那一念维持自己的心,没有任何力量,持戒持不了修福修不了,心中没有力量,对这个世界反而生出浊恶不满之心,没有对众生生出慈悲、护念护爱的心生不出来。为什么呢?就是认为呢,不要修福了,不要持戒了,你不修福不持戒怎么跟无住心相应呢?
我们信三宝心,我们就能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受持四句偈等”,“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说实话,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绞力思维出来的,我们没有无住之心,我们思维不到佛陀究竟的法意,就是诸法如意的体,既然思维不到所以我们立一个名词“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思想想出来的,但是到底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搞不清楚。有的人讲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代表无边的意思。经典上讲有恒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有个阿罗汉在佛陀讲法的时候睡觉,佛陀给他授记做螺丝八百年。他想佛陀给别人授记是成佛,怎么给我授记是做螺丝呢,他就勇猛精进修行,不能睡觉,把眼睛蹦在那个地方,结果一下把眼睛搞瞎了。释迦牟尼佛就慈悲过来跟他讲金光明经。为什么眼睛会瞎呢?因为有住啊。所以教他般若之法,把眼睛给他打开了,他可以看到一大千世界,他可以看到一千个世界。但他不能看到无尽的大千世界,因为他还有余习啊,还有自己的个人的这种执着放不下来,还有我住在体里面。
如何破福德之相
修寺庙能不是福德吗
福德如何才能广大圆满究竟
世尊讲福德并非福德性。有多必有少,多跟少是对比的是对立的。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但是绝对没有说要多善根福德因缘,但是我们众生就以为说我们应该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其实多善根跟少善根,都属于是少善根,因为有分别故。因为有分别就有住,有住就有生死。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就思维,如来说多,必定有少,多少是如来衡量于众生的心。须菩提马上就会于佛意,就说并非福德多啊。有此相故,福德就有多少之差别,如来说福德多并非是福德多。福德多和少,我们现量上面执着于妄…
《《金刚经》系列开示 5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