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昨天讲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天讲“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此是比较哪种功德的殊胜。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比较,有人说建大雄宝殿功德大,有人说建佛像功德大,比如说我拿一块钱的功德和拿一百元钱的功德,互相在比较,是世间有相的思维有相的执著,此是众生才有,佛是不会有的。
其实弥勒菩萨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一释迦现千释迦;你不要以为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佛陀有时现的是庄严之相,有时现的是寿命的长久(如现84000岁),有时示现是恶世的相,我们的寿命就是七八十岁的时候,一四天下为一个佛的世界,你说佛的世界到底以那个为标准呢?释迦牟尼佛以无住生心,一切法界都在他一念之中,所谓的七宝,所谓讲天界无非是我们一念所成就,在须弥山做大梵天王的时候,整个的须弥山四天下就是你一个人的,如果你在南瞻部洲,好像你在南边的什么地方,你在东南西北无非也是你的分别心而已,如果你没有分别心,你就是须弥山的心,像阿罗汉住在须弥山,若有东南西北的分别心就落到四边去了,没有分别心他就住在须弥山顶上,所以都是一念所成就的。分别心是我们的妄想所成就,但是我们分别心和我们无分别心是不是有二相呢?其实是一个相,你不要认为我这个无分别心和这个分别心好像是二个体,其实不是二个体是一个体。所以我们闻般若有什么好处呢?闻般若经为什么能得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因为这部经典讲得很清楚,闻这部经典胜于此德;你闻到这部经典时就相当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佛啊;这种功德还不如持经中四句偈呢?证明你闻到这部经典它具备了七宝功德。那么为什么具备七宝功德呢?是不是这部经典与七宝有区别呢?还是说金刚经跟七宝过不去呢?还是说七宝功德与金刚经是合一呢?如果要是排斥心与无住心那哪个众生没有佛性呢?所以我们现在具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是在无住心中显现出来的,无住心是每个众生具足的,只是我们有住障碍了它;从我们开始识生起之时,就生了三界出来了,无住的体随着你的有住而变成你的识,这个识是不是就会障碍呢?也就是说你变成有住的体之后你的佛性你本来的七宝,转为了识的境界就是三界,三界有住是你有住,相上是没有住的,相上他本体还是圆满的,等你成了佛之后,你发现三界根本就不存在,还是一个七宝庄严。总的来讲这个三界的显现,它是无住体,你有住不能代表法上无住,你有住好像法上有住,好像法上有住不能代表他就是有住,他还是无住。比如我们现在会要死,但是我们认为自己不死啊,我不死就不死吧,那还是会死;我们要死的那个体是永远不会死的,它是清净的,它生是清净的,老也是清净的,病是清净的,死也是清净的;生老病死的本体它都是清净的,人从小长大他都是清净的体,但是你执著了您就有烦恼了,难道烦恼从生老病死中出来?你痛苦从生老病死中出来?生老病死是没有痛苦的因执著故,你虽然感觉他大了小了是在变化,其实是一不是二,等你执著放弃的时候,他这个变化还是一不是二。所以不管世间多少变化,他都是无住体本来就是无住体。不是另外找一个无住体,也不是你说我要无住啊,你跟无住相应了那一刹那就是你见性的时候,这一刹那你彻底的没有我执了。
“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释迦牟尼佛前面讲了,若人布施或者持戒,此人闻到金刚经能生信心,证明我们布施的体在里面是应该具足的,因为你能生清净就是持戒,无住之体就是七宝现前了,七宝就是无住之体就是布施。前面不是讲过了吗,我们众生要求福要持戒,持戒就是无住之体,如果你前面不持戒,那你现在能够无住吗?一个人犯戒的行为是什么?犯戒的行为就是不知足。一个常常犯戒的人心中就不会知足,因为不知足故就不会满足,他怎么能够无住呢?持戒就是知足常乐,修福就是深信因果。如果是无住之因,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而自庄严,若不信因果,对佛陀的果德你也不会生起信心。我们为什么要信金刚经呢?过去的祖师为什么能够对金刚经执持不舍呢?闻到金刚经心开意解,马上欢喜信受,像六祖大师这种人,一闻金刚经即顿时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惑,惊动了他内心沉滞已久的佛性,就像大海底里的金子一样,出来大放光明。但是我们闻到金刚经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有一石能激千层浪的感受。我们为什么激不起浪花呢?就像铁块扔到水里面一沉就没有了;就因为我们不持戒不修福不信因果。信因果的人他了知这一念的金刚经,无住而七宝现前,还有不生珍重想吗?但是我们往往是有住之心,有住之心也是从因果方面修福,我们做善事将来有福报,在观经里面讲“功不唐捐”,微浅之功德,西方极乐世界讲我们所做一切善法之功德,阿弥陀佛的手掌像鹅掌一样,插在众生所有的共业(三界)之中,然后一切善者摄,一切恶者弃;乃至于毛端之善也不会放弃。微浅之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有广大之果,有不可思议的妙果。
如何理解一善之妙德?一念地藏菩萨为何具如此妙德?
为什么这一点善能够产生妙果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住之体;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生无住心,因无住故此小善转为大善;此娑婆世界,我们没有现见之时,往往是怀疑的,这一念善有那么大的功德吗?一念地藏菩萨有那么大的功德吗?讲金刚经的目的就是要开显我们的自性,了解并相信因果的真实性;不要生出怀疑;因为破疑生信啊!通过前面我们不断的观察,后边就知道一切贤圣法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解无为是一切圣贤所安住的。圣贤无为在一切众生本体里面,无住就能生清净心,就能生法界心,就能见你七宝庄严;后面还讲到“无住能如恒河沙般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越讲到后面他越广越深,进入到每个众生心中去。因为每个众生心中都有个三千大千世界,进入到不可思议。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生信。你仔细的想一下,原来三界就是一念有住的体而显现出来的。证明三界心跟我们一念住它是完全相应的,证明你现在有住所修的功德虽然是虚妄的,它也不可能离开我们这个真实的体。我们在此世界有相的执著,你这个福是有限的;什么叫有限的呢?比如你今天做人,明天可能做猪;也可能有一天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去,享受巨大的福报,等福报享受完以后还照样会下来,为什么会下来,因为它的体是无住的,因为你有住就有生灭,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你无住了,就是佛心了,佛心不生不灭,那你七宝庄严还有生灭吗?那你七宝永远不会退失。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我们不具备七宝的话,我问你诸佛菩萨来此世界利益众生,用什么来救度众生?用的就是无住之心。
无住之心建立了他的七宝是用之不竭,古印度时有大长者他能够用七宝布施,他家里有宝藏用之不竭;他常常拿家中的宝藏救济别人,回来后家里的宝藏又圆满了,然后又去救济别人,永远用之不竭。您就这七宝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七宝就是无住之体而来;只要你是无住你的宝就用之不竭;只要你有住,你这个宝立即就灭。过去在九华山的时候,地藏菩萨吃那个“白米”,好多人吃都取之不竭的;后来人起贪心把洞打大些,一大了之后,就完蛋了;什么都不出来了。过去很多这样的公案。因为本来这个东西是无相中生,你非要有心有相,你有相有执著他就不存在了。人在任何地方你要紧紧的记住,一定要有无住之心,那你的智慧、辩才和你的福德,资粮都是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有住,你所有的包括讲话你都能讲得完;你讲话讲多了,有一天也会讲完的;那你的福报也会享完的,你的智慧也会用竭。所以我们应该用无住之心安住,有不可思议之妙德。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都是以无住之心来安立的,四大天王都是以无住之心来救济众生的,有无住之心就生无量的法布施,能救济于众生;有无住之心能够自度。为什么呢?他自己是清净的,有住之心他清净就有障碍,无住之心他就没有障碍。菩萨以无住之心安住世间无有障碍;清净故自在故,他无住之心能建立众生一切妙法;能生大威德,能生种种神通自在,能安住无尽的众生;菩萨没有无住不能救济众生。我们哪一天不在佛菩萨的救济当中呢?山河大地及虚空大米啊,这些东西都是从无相里面出来的,而这些无相的功德都是从菩萨心里面出来的,都是菩萨心中救济众生的七宝啊,但是我们知道吗?如果你无住了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时时刻刻救济十方众生,你的功德是无穷无尽的;你就是救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没有障碍。无住之心是什么?跟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的心都是相应的,这一念功德能供养无量诸佛,能布施无量众生。你观察一下须弥山,七重山七重海,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而我们娑婆世界为什么就没有呢?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污垢把我们的七宝完全给遮盖了看不见了;有一天我们把心打开以后,到处还是七宝庄严,跟须弥山顶上的庄严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你心中有执著把你七宝障碍了,所以七宝就藏在地底下和虚空里面;我们这个虚空里面到处都是七宝,或显不显,或隐不隐,有的看到了有的看不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子都是比较很差的金子,什么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都是比较假的;真正的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跟我们的心是相应的,真正是非常优美的。所以得到一个珠宝你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宝都是我们心中本来具有的。娑婆世界,都是菩萨心中流出来的宝,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是一种比喻,是真正实实的宝,虚空藏菩萨,虚空也是个宝,地有地宝,空有空宝,男有男宝,女有女宝;你不会用就变成污垢体;你会用的…
《《金刚经》系列开示 5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