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P4

  ..續本文上一頁斷了,只能斷粗相證須陀洹、斯托含,細惑煩惱斷了才證阿羅漢;你把無明斷了,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個無住之體,如果一斷全斷,一空全空,那你這個人肯定是像六祖大師再來一樣,是佛的示現,是古佛再來。如果你要能勇敢的當下承擔這一念,那你是不可思議的了。我們盡量的也能發這個心啊,聽到這個法以後,我要做如來,我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發起勇猛之心,斷除自己的那個妄念,用智慧來研究金剛經,心會到金剛經。當下的發心很重要,你要做佛很重要,不住妄很重要。你老是說,反正我也不能做如來,反正我煩惱也這麼重,我就不管它,你老是以這種心來住著就沒有辦法了,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在這裏可有看出,阿彌陀佛爲什麼要進入涅槃就是要度菩薩。釋迦牟尼佛涅槃是度我們這些有住的衆生。不涅槃這些衆生都成不了佛啊。所以報身要涅槃,度菩薩故。法身沒有什麼涅槃可言,無衆生可度,無涅槃可得,法報化都是圓滿的。一刹那時間就是一念,法報化的名字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感受到佛法的珍貴,在我們的化身體裏面。從我們內心中感受到,我們是佛前佛後難,佛陀涅槃了我們才來到這個五濁惡世,難道你還不悲傷嗎,不痛苦嗎,難道你還不傷心嗎?要內心中感受到佛法的珍貴,徹底的放下世俗的萬緣,好好學佛。

  第二個意思是,令人知道要見如來而須用功故。因爲衆生想見佛啊。金剛經斷疑生信,因爲阿羅漢看到佛陀那麼相好莊嚴、清靜自在,心想爲什麼我就沒有呢?看到釋迦牟尼佛那種四大威儀心中無牽無挂的狀態,而阿羅漢內心中都有執著啊,衆生也感到爲什麼自己心就不安呢,也想跟佛一樣解脫,心中有非常強大的渴望之心。所以如來在世的時候會令衆生更加發心。也有很多的衆生常常依賴著佛,比如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到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還沒有開悟,因爲他想就依靠著佛、跟著佛。有的人講,師父,我就跟定你了!你有這個相就麻煩了。釋迦牟尼佛要是不涅槃就麻煩了,這些衆生就依著他,抓著他衣服不放,就像夫妻一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好你就好,丈夫不好你就不好,那你嫁了一個好丈夫一輩子很幸福,嫁了一個不好的那你一輩子很痛苦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往往佛在世的時候就抓住佛的衣服不放。但是也有人發起勇猛之心,他老是在問,佛陀這麼相好莊嚴,佛陀的這種清靜,佛陀的那種四大威儀具足,爲什麼我沒有?他不斷的在想,要得到這個體,要得到他內心的東西,不是得到看到的這個相就可以了。現在也有依賴的,得不到的時候也就放逸了,有的禅合子參念佛是誰,參到後面沒有力量了,到銅牆鐵壁面前就過不去,沒有力了,就這樣過一輩子算了,就依賴著這一念。不知道,一念法無住就過去了!很多人就是過去不了。我們念佛的人也是這樣,剛剛出家的時候勇猛精進,念到後面皮條了,就這樣很無所謂很隨便的念一輩子算了,念阿彌陀佛念到後面自己睡覺了。我感覺到我到現在還是勇猛精進,我的心裏面我的意識裏面不斷的在精進,人家觀察發現常福每一年的講法都不一樣,不是十年前講這個話到二十年後還講這個話,我絕對不會這樣講的。我今天講金剛經,我下次還會講一次金剛經,我感覺到我找到金剛經的感覺了。所以我下次再講一遍,肯定跟現在這次不一樣的!

  我如何體知如來的清虛境界?

  我一直有這個上進之心,大家有沒有這個上進之心?你要像我這樣,出家叁十年不退心,還一直在精進,現在很少能找得到了。你能碰到一個不退的人,這種機會是非常少的。有的去搞廟去賺錢,就這樣停止了,沒有進步了。你看我還可以精進,一般人學到一定的時候他思想就停留在那裏不動了,沒辦法精進了,不能夠達到佛陀的這種頂尖,不能夠超越自己,親見于佛,進入到佛陀的清虛的境界中去。我們這個次第裏面很多很多的,我們破粗惑煩惱、細惑煩惱、無明煩惱,這裏不斷的證,這個相越來越明顯,不是說離開這個地方尋找什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相是粗的,然後呢看著就細了,慢慢破無明的時候,越看越清晰,到最後面你自己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是清靜圓融,然後你就融到法界一體示現,你到哪個地方都是清靜無比,圓融無礙,但是呢還是在當下,不是說到了一個另外的什麼境界裏面去。就是你越來越明了,佛法全部顯現出來,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佛法就現前了,不可思議。

  第叁,如來法身不滅,只要用功皆能見到。因爲如來法身不生不滅啊,報身已經滅了,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了,我怎麼用功我也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了。而他的法身是不生不滅,就是常住,是故我一定能見得到。報身佛法身佛是一體的,只要你用功就能見得到。所以菩薩用功也能見到圓寂後的法身,所以也能見到釋迦牟尼佛,到時候呢,一切皆當明了。只要你把金剛經搞懂了,你一定可以。

  “如來滅後”這個“後”是指五百世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後五百歲是五個五百歲,就是兩千五百年,也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各一千年。如來滅後的第一個五百歲、第二個五百歲、五個五百歲之間有持戒修福者,皆當解脫。第一個五百歲是叫解脫堅固。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第一個五百年,衆生修行他那個解脫體非常的堅固,他善根具足啊,智慧大啊,定力很強,止觀的力量非常強。慧來自于定,慧就是心,法界止于心故。整個法界爲止,止于心故,此法界由心生,就是慧。此法界是智,此心爲慧,心能觀法界實相,能生定,叫智忍。法界能會于一心,叫做慧。這個智慧二字也是止觀之體。心跟法不二故,與慧相應故。定境現前,解脫堅固。解脫有五種,法身解脫、報身解脫、化身解脫,解脫,知見解脫、這就是佛。第二個五百年是禅定解脫。禅定解脫也是一種善根啊,因爲有止就是福,十法界會于一心啊,有慧就是戒體,戒是無相。他戒福具足,所以這樣的人一聞到金剛經,他就解脫了。禅者是心,定者意也,就是法界定不定相境界,禅定能得種種叁昧,能得戒啊,清靜故。止可以得福,定可以得慧,所以禅定也是正法時代的。因爲解脫跟禅定,一個講定,一個講慧。禅定是解脫的定,解脫是禅定的慧,它兩個是不二的,它都是正法時代,一千年。他們聞到金剛經,就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對他們來說非常快,並且這種禅定解脫非常的堅固不壞,不會隨意的被外面的惡魔幹擾,不會被一些邪知邪見所摧毀。再次,是像法時代,叫做多聞堅固。像龍樹菩薩、世親、昙鸾都是多聞智慧,但是他是像法時代了,還是有一點障礙,不能同與佛那個時候的智慧與禅定啊。多聞有偏執,有妄執的顯現。就像你家裏有很多金子,我去給你數金子,不能代表就是我的金子啊,我只是給你數金子而已啊。聞而不思、不解、不修,這是多聞。現在那個佛學院學習都叫多聞,聞了以後不去修,不修有什麼用呢?聞一定要深解意趣,不解就沒有用,跟戒不相應,跟福不相應,都是錯誤的。你在相上不建立無住,那不就著相了嗎?有法的執著也是錯誤啊,都是叫多聞。所以我們看經的時候,聞到要念思要修。我們現在講法就叫聞,聞而不善思,不去觀照,實相不能現前,這個聞就變成世智聰辯了,就麻煩了。能聞到能得到一份清靜還是不錯了,就怕你煩惱不斷,妄心不斷,煩惱俱生,名利照樣去求。以你這個小小的世智聰辯,以你小小的記憶力,記下了很多的佛教的名詞,來跟人家去講,爲求名利故,那就麻煩了。當然也是有一種善根啊,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啊。但是呢,當時的多聞堅固,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的多聞,我們現在叫鬥爭堅固啊。第四個五百年叫做塔寺堅固。建造寺院,像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當然那些人都開悟了,都有大善根在,建寺廟沒有關系啊。像我們這些人建寺廟,把心就建亂了。在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建寺院的,後漢建白馬寺,過去是朝廷的一個官府,過去叫大理寺,一般是出國或國外的人來辦事情的,辦理國外的一些公文啊。把這個大理寺就交給了佛教,所以佛教開始有寺院的概念。所以寺以前不是佛教的專用詞,後來就變成佛教的專用了。白馬寺是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寺廟。白馬寺後面就是東林寺,東林寺在東晉年代,384年,後漢之末東晉之初,當時叫東林精舍。東林寺前面有個寺廟叫西琳寺,西琳寺比東林寺還早七年。道安大師也是後漢東晉年代的,東晉年代那個時候也有寺廟。到馬祖的時候那就到處建寺廟,在我們江西就建了四十八個叢林,並且每個叢林都有一千個出家人在裏面,到處都是出家人。中國在梁武帝,魏國,那建的寺廟很多了,到處建叢林,五裏一庵,十裏一寺。釋迦牟尼佛圓寂八百年以後,阿育王(孔雀明王)不是建寺,是建塔。出家人在哪裏上殿呢?不是在大殿裏面上殿,是在塔周圍轉,繞佛塔。出家人在周圍建一些小房子,住在裏面,或著住在樹底下。那時比較原始化的,在塔底下修行。中國的大雄寶殿,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塔,出家人就在塔外面修行。所以不要無緣無故的跑到大殿裏面去,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無事不登塔,沒有事情不要往大殿裏跑,你在大殿周圍轉是可以,不要往裏面跑。因爲它過去是佛塔啊,大殿就是上殿的時候才進入,平時是不進去的。大殿是不輕易開中門的,開邊門就可以了。西藏在大殿周圍搞一些轉經筒,然後大家在周圍轉,繞塔。我們漢地人常沒有事跑到佛面前指指點點,這個佛好看,那個佛不好看,不但增加你的妄見,還增加很多過失。過去人看佛的時候,不敢看的,因爲是佛塔啊,他內心生出無上的恭敬,站在佛的面前頭是低著的,然後低著頭在佛面前轉,然後在那裏頂禮啊,然後退著就出去了。我們到廟裏去動不動就擡頭東看西看的,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佛像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生恭敬心,不如在那裏禮拜一下,到周圍看一看祖師大德的修行。現在修塔修寺廟變成一種形式化,過去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表法的,但是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袈裟。一切都是表法,我們要跟表法相應。比如點燈,爲什麼要點燈呢?燈是智慧之體,代表智慧産生,我們心中的智慧要像這個燈一樣産生。如果你嘴巴上說說,其實內心中對智慧一點都不感興趣,那不是變成名相了嗎?這種名相有什麼意義呢?既然是表法,我們要跟表法相應,所以很多表法跟我們心不相應。比如寺廟前面是山門,什麼叫山門,山門是代表苦,因爲衆生有苦啊,所以接引的地方,把衆生救度進來。中間是天王殿,苦從哪裏來呢,從集而來,就有天王殿。集後要修道,要滅,就是大雄寶殿,它是滅的體。後面是藏經樓,就是你心中具足無盡的寶藏,就是說,你把苦滅掉了,你的寶藏就顯現出來了。就是苦集滅道法。所以寺廟修四層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增加多了。現在人修塔,七層寶塔,還有修九層寶塔,八層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已經沒有相了。現在造塔造八層、九層、十叁層,完全違背了這個表法的體。塔只能做七層,不管多高,不能超過七層。超過七層進入無相了,到八地已經無相了,無爲了。現在人以爲越高越好,就把這個表法的意義給失去了,不知道七層之後就是無相了,不可以再修了。所以我們自作聰明,改革佛教,自作主張,把佛塔修個九層、十叁層,修到十叁層都有。到七層的時候,就超出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到了第八層就沒有了。如果修八層都是外道,無相你要修個有相幹什麼呢。

  到末法時代,第五個五百年就是鬥爭堅固,我們現在就是鬥爭堅固,唯有淨土成就。這個妄識的這種執著非常的重,不以法爲實。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鬥爭堅固的時代,我們能夠與法相應,要以此爲實,把你的妄見從內心中不斷的抛棄,要認真的爲法上面來持戒、修行、修福,不要老是以自我爲中心,放下你這個我執。南無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