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50▪P4

  ..续本文上一页断了,只能断粗相证须陀洹、斯托含,细惑烦恼断了才证阿罗汉;你把无明断了,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个无住之体,如果一断全断,一空全空,那你这个人肯定是像六祖大师再来一样,是佛的示现,是古佛再来。如果你要能勇敢的当下承担这一念,那你是不可思议的了。我们尽量的也能发这个心啊,听到这个法以后,我要做如来,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发起勇猛之心,断除自己的那个妄念,用智慧来研究金刚经,心会到金刚经。当下的发心很重要,你要做佛很重要,不住妄很重要。你老是说,反正我也不能做如来,反正我烦恼也这么重,我就不管它,你老是以这种心来住着就没有办法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在这里可有看出,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进入涅槃就是要度菩萨。释迦牟尼佛涅槃是度我们这些有住的众生。不涅槃这些众生都成不了佛啊。所以报身要涅槃,度菩萨故。法身没有什么涅槃可言,无众生可度,无涅槃可得,法报化都是圆满的。一刹那时间就是一念,法报化的名字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感受到佛法的珍贵,在我们的化身体里面。从我们内心中感受到,我们是佛前佛后难,佛陀涅槃了我们才来到这个五浊恶世,难道你还不悲伤吗,不痛苦吗,难道你还不伤心吗?要内心中感受到佛法的珍贵,彻底的放下世俗的万缘,好好学佛。

  第二个意思是,令人知道要见如来而须用功故。因为众生想见佛啊。金刚经断疑生信,因为阿罗汉看到佛陀那么相好庄严、清静自在,心想为什么我就没有呢?看到释迦牟尼佛那种四大威仪心中无牵无挂的状态,而阿罗汉内心中都有执着啊,众生也感到为什么自己心就不安呢,也想跟佛一样解脱,心中有非常强大的渴望之心。所以如来在世的时候会令众生更加发心。也有很多的众生常常依赖着佛,比如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还没有开悟,因为他想就依靠着佛、跟着佛。有的人讲,师父,我就跟定你了!你有这个相就麻烦了。释迦牟尼佛要是不涅槃就麻烦了,这些众生就依着他,抓着他衣服不放,就像夫妻一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好你就好,丈夫不好你就不好,那你嫁了一个好丈夫一辈子很幸福,嫁了一个不好的那你一辈子很痛苦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佛在世的时候就抓住佛的衣服不放。但是也有人发起勇猛之心,他老是在问,佛陀这么相好庄严,佛陀的这种清静,佛陀的那种四大威仪具足,为什么我没有?他不断的在想,要得到这个体,要得到他内心的东西,不是得到看到的这个相就可以了。现在也有依赖的,得不到的时候也就放逸了,有的禅合子参念佛是谁,参到后面没有力量了,到铜墙铁壁面前就过不去,没有力了,就这样过一辈子算了,就依赖着这一念。不知道,一念法无住就过去了!很多人就是过去不了。我们念佛的人也是这样,刚刚出家的时候勇猛精进,念到后面皮条了,就这样很无所谓很随便的念一辈子算了,念阿弥陀佛念到后面自己睡觉了。我感觉到我到现在还是勇猛精进,我的心里面我的意识里面不断的在精进,人家观察发现常福每一年的讲法都不一样,不是十年前讲这个话到二十年后还讲这个话,我绝对不会这样讲的。我今天讲金刚经,我下次还会讲一次金刚经,我感觉到我找到金刚经的感觉了。所以我下次再讲一遍,肯定跟现在这次不一样的!

  我如何体知如来的清虚境界?

  我一直有这个上进之心,大家有没有这个上进之心?你要像我这样,出家三十年不退心,还一直在精进,现在很少能找得到了。你能碰到一个不退的人,这种机会是非常少的。有的去搞庙去赚钱,就这样停止了,没有进步了。你看我还可以精进,一般人学到一定的时候他思想就停留在那里不动了,没办法精进了,不能够达到佛陀的这种顶尖,不能够超越自己,亲见于佛,进入到佛陀的清虚的境界中去。我们这个次第里面很多很多的,我们破粗惑烦恼、细惑烦恼、无明烦恼,这里不断的证,这个相越来越明显,不是说离开这个地方寻找什么。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相是粗的,然后呢看着就细了,慢慢破无明的时候,越看越清晰,到最后面你自己没有了,这个世界就是清静圆融,然后你就融到法界一体示现,你到哪个地方都是清静无比,圆融无碍,但是呢还是在当下,不是说到了一个另外的什么境界里面去。就是你越来越明了,佛法全部显现出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佛法就现前了,不可思议。

  第三,如来法身不灭,只要用功皆能见到。因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啊,报身已经灭了,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我怎么用功我也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了。而他的法身是不生不灭,就是常住,是故我一定能见得到。报身佛法身佛是一体的,只要你用功就能见得到。所以菩萨用功也能见到圆寂后的法身,所以也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到时候呢,一切皆当明了。只要你把金刚经搞懂了,你一定可以。

  “如来灭后”这个“后”是指五百世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后五百岁是五个五百岁,就是两千五百年,也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各一千年。如来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岁、第二个五百岁、五个五百岁之间有持戒修福者,皆当解脱。第一个五百岁是叫解脱坚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第一个五百年,众生修行他那个解脱体非常的坚固,他善根具足啊,智慧大啊,定力很强,止观的力量非常强。慧来自于定,慧就是心,法界止于心故。整个法界为止,止于心故,此法界由心生,就是慧。此法界是智,此心为慧,心能观法界实相,能生定,叫智忍。法界能会于一心,叫做慧。这个智慧二字也是止观之体。心跟法不二故,与慧相应故。定境现前,解脱坚固。解脱有五种,法身解脱、报身解脱、化身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这就是佛。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也是一种善根啊,因为有止就是福,十法界会于一心啊,有慧就是戒体,戒是无相。他戒福具足,所以这样的人一闻到金刚经,他就解脱了。禅者是心,定者意也,就是法界定不定相境界,禅定能得种种三昧,能得戒啊,清静故。止可以得福,定可以得慧,所以禅定也是正法时代的。因为解脱跟禅定,一个讲定,一个讲慧。禅定是解脱的定,解脱是禅定的慧,它两个是不二的,它都是正法时代,一千年。他们闻到金刚经,就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对他们来说非常快,并且这种禅定解脱非常的坚固不坏,不会随意的被外面的恶魔干扰,不会被一些邪知邪见所摧毁。再次,是像法时代,叫做多闻坚固。像龙树菩萨、世亲、昙鸾都是多闻智慧,但是他是像法时代了,还是有一点障碍,不能同与佛那个时候的智慧与禅定啊。多闻有偏执,有妄执的显现。就像你家里有很多金子,我去给你数金子,不能代表就是我的金子啊,我只是给你数金子而已啊。闻而不思、不解、不修,这是多闻。现在那个佛学院学习都叫多闻,闻了以后不去修,不修有什么用呢?闻一定要深解意趣,不解就没有用,跟戒不相应,跟福不相应,都是错误的。你在相上不建立无住,那不就着相了吗?有法的执着也是错误啊,都是叫多闻。所以我们看经的时候,闻到要念思要修。我们现在讲法就叫闻,闻而不善思,不去观照,实相不能现前,这个闻就变成世智聪辩了,就麻烦了。能闻到能得到一份清静还是不错了,就怕你烦恼不断,妄心不断,烦恼俱生,名利照样去求。以你这个小小的世智聪辩,以你小小的记忆力,记下了很多的佛教的名词,来跟人家去讲,为求名利故,那就麻烦了。当然也是有一种善根啊,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啊。但是呢,当时的多闻坚固,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多闻,我们现在叫斗争坚固啊。第四个五百年叫做塔寺坚固。建造寺院,像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当然那些人都开悟了,都有大善根在,建寺庙没有关系啊。像我们这些人建寺庙,把心就建乱了。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建寺院的,后汉建白马寺,过去是朝廷的一个官府,过去叫大理寺,一般是出国或国外的人来办事情的,办理国外的一些公文啊。把这个大理寺就交给了佛教,所以佛教开始有寺院的概念。所以寺以前不是佛教的专用词,后来就变成佛教的专用了。白马寺是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寺庙。白马寺后面就是东林寺,东林寺在东晋年代,384年,后汉之末东晋之初,当时叫东林精舍。东林寺前面有个寺庙叫西琳寺,西琳寺比东林寺还早七年。道安大师也是后汉东晋年代的,东晋年代那个时候也有寺庙。到马祖的时候那就到处建寺庙,在我们江西就建了四十八个丛林,并且每个丛林都有一千个出家人在里面,到处都是出家人。中国在梁武帝,魏国,那建的寺庙很多了,到处建丛林,五里一庵,十里一寺。释迦牟尼佛圆寂八百年以后,阿育王(孔雀明王)不是建寺,是建塔。出家人在哪里上殿呢?不是在大殿里面上殿,是在塔周围转,绕佛塔。出家人在周围建一些小房子,住在里面,或着住在树底下。那时比较原始化的,在塔底下修行。中国的大雄宝殿,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塔,出家人就在塔外面修行。所以不要无缘无故的跑到大殿里面去,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无事不登塔,没有事情不要往大殿里跑,你在大殿周围转是可以,不要往里面跑。因为它过去是佛塔啊,大殿就是上殿的时候才进入,平时是不进去的。大殿是不轻易开中门的,开边门就可以了。西藏在大殿周围搞一些转经筒,然后大家在周围转,绕塔。我们汉地人常没有事跑到佛面前指指点点,这个佛好看,那个佛不好看,不但增加你的妄见,还增加很多过失。过去人看佛的时候,不敢看的,因为是佛塔啊,他内心生出无上的恭敬,站在佛的面前头是低着的,然后低着头在佛面前转,然后在那里顶礼啊,然后退着就出去了。我们到庙里去动不动就抬头东看西看的,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像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生恭敬心,不如在那里礼拜一下,到周围看一看祖师大德的修行。现在修塔修寺庙变成一种形式化,过去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表法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袈裟。一切都是表法,我们要跟表法相应。比如点灯,为什么要点灯呢?灯是智慧之体,代表智慧产生,我们心中的智慧要像这个灯一样产生。如果你嘴巴上说说,其实内心中对智慧一点都不感兴趣,那不是变成名相了吗?这种名相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是表法,我们要跟表法相应,所以很多表法跟我们心不相应。比如寺庙前面是山门,什么叫山门,山门是代表苦,因为众生有苦啊,所以接引的地方,把众生救度进来。中间是天王殿,苦从哪里来呢,从集而来,就有天王殿。集后要修道,要灭,就是大雄宝殿,它是灭的体。后面是藏经楼,就是你心中具足无尽的宝藏,就是说,你把苦灭掉了,你的宝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苦集灭道法。所以寺庙修四层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增加多了。现在人修塔,七层宝塔,还有修九层宝塔,八层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已经没有相了。现在造塔造八层、九层、十三层,完全违背了这个表法的体。塔只能做七层,不管多高,不能超过七层。超过七层进入无相了,到八地已经无相了,无为了。现在人以为越高越好,就把这个表法的意义给失去了,不知道七层之后就是无相了,不可以再修了。所以我们自作聪明,改革佛教,自作主张,把佛塔修个九层、十三层,修到十三层都有。到七层的时候,就超出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到了第八层就没有了。如果修八层都是外道,无相你要修个有相干什么呢。

  到末法时代,第五个五百年就是斗争坚固,我们现在就是斗争坚固,唯有净土成就。这个妄识的这种执着非常的重,不以法为实。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斗争坚固的时代,我们能够与法相应,要以此为实,把你的妄见从内心中不断的抛弃,要认真的为法上面来持戒、修行、修福,不要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放下你这个我执。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50》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