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51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何谓持戒修福?如来究竟清净是何境界?

  昨天讲到:“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制止须菩提“莫作是说”,此处“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其意思很广。说广说狭都可以,当知是人,就是持戒修福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怎么理解呢?在此世间闻这部经的人,一定是无量劫来修诸善根的,并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是一个求福的人,是一个修慧的人。无量寿经中讲:“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不能持戒者不能闻此法;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清净是无我的意思,这个戒一定是跟般若相应的,佛陀讲的这个清净和我们众生体会的是完全二个样子,我们的清净是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上的清净,佛陀不动眼耳鼻舌身意识了,与众生同为一体,法报化三身四智已经现前;他的识已经转为了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都已经现前,佛陀的清净与如来本性是相应的,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净;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话,无量寿经里面也讲了很多这样的话;你看一念生净信者,如来实知实见啊,持戒修福者闻此章句,这部经典只有持戒修福者才能闻得到;证明这个闻绝对不是听到;你看闻此章句,章者其中的四句偈等,四句偈等即可能够开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能知道持戒修福者,闻此章句即能生信。众生听了这些话,心中有住就会生怀疑,怀疑的根本在于对持戒修福不感兴趣故;就像你本来就是我的爸爸,说我是你的儿子,我自然就会信;如果你本身就不孝已经忘祖了,说你是儿子,你就不会接受,还会说我不是你的儿子。

  持戒为何要勇猛?众生持戒修福与我持戒修福的关系,过去持戒修福与现在持戒修福的关系?

  受戒时一定要发勇猛心去持戒,一切戒当不毁犯;以后会不会犯不知道,但受戒之时一定要发出这种勇猛之心,要非常的清净。如果受戒时你不勇猛还有这样犯犯那样犯犯的念头时,你就不要去受戒了,这个里面是非常微妙的体。当时佛陀讲受戒体的时候是非常圆满的,是从他心地里面出来的,所以持戒修福者闻般若,就是信。我们心中是不是戒律圆满了呢?我们的戒律没有圆满,福德没有圆满,是不是闻般若经得不到呢?不是这样的话。佛陀的圆满是建立在一切处的圆满,也就是我们现在不圆满的那个体,跟佛陀的圆满是相应的,还是在圆满体里面。如果我们没有会到佛意,我们总认为我们现在不圆满,佛陀才圆满,那么我持戒还是没有用。佛陀讲的戒律圆满的时候,那是一念于法界,法界于一念;一时于法界,法界于一时;多与少他是不二的;所以我们现在闻到这部经典呢我们持戒修福必然与佛陀的圆满相应;我们一定要信这一点。金刚经其实也是讲信门;并不是我们讲的行门;你看地藏经一念获得怎样的福田,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一念很重要呢?这一念跟佛心是无二无别的,但是我们除了这一念外,还有一些杂念在里面。虽然我们离佛陀一念圆满的程度很远很远,但是我们还是知道,还是在排斥这些杂念;知道这一念如金子般的功德;对它生起无上的信心。就像你虽然不孝,但还是知道哪个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在哪个地方;心中对父母升起无上的信心;无论你走到哪里,父母都还是在你心中;所以对你现前微浅的一念升起无上的信心;生起佛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般若与持戒之间是通达的。所以我们应该生起圆满的体;也就是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一念变成一片,这一念变成究竟,就是跟佛相应;这一念与我们本性的圆满相应,知道这一念就是我们的圆满心,这一念就是佛的心,而这一念通达于般若之意;一个是跟我们自性相应,一个是跟般若相应,一个是跟佛相应。所以你对这一念生起信心的时候呢,很多不好的东西在你心里边虽然有,但不承认他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有一个明亮的眼睛;我们有一个智慧在等待,不然呢,你这个智慧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闻此章句,以何为实?持戒修福的体是什么?

  闻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个持戒修福的人,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于无量劫前在佛前种植善根,不管你是远还是近,你现在在持戒修福,累积善根,或者你久远劫来累积善根;般若之义不是非要很远,佛陀的近和远是没有差别的;只要你把妄识去掉了就没有远近之说;如果没有有住妄识在那个地方,再远也是近,如果你有妄的话再近也是远。“一佛至千佛出世”,如果你会到此的话,远近是没有距离的。这就告诉我们,不管是释迦牟尼佛时代持戒修福,还是我们现在持戒修福是没有差别的;你闻到般若会义的话,此人本身已经不可思议了。我们不知道过去因果的关系啊,闻到这部金刚经你就应该尊重,不管你是刚刚学佛,还者是过去无量劫的持戒修福的善根,你闻到这部金刚经,远与近你都应该升起信心。你不应该说我过去好像没有吧好像不多吧,生出如此众多怀疑迷惑的心理。一般人不通达法义就会从感情上通达了,佛难道能骗我们吗?你应该明白般若,善根,持戒福慧都是一体不二的;从我们自性上面讲你要悟到,佛陀所讲是对于未知之人(没有通达般若之人)而讲次第安一下他们的心,“啊,原来我看到这部金刚经,是无量劫前于无量佛前种植善根所至啊”,因为你不通达于般若,思想又没有证悟,佛陀用这句话来安你的心。第二种通达于般若的人,理解这个是没有障碍了;闻此章句能生信心,你就知道了,原来般若就是持戒修福啊,二者是合一的,不可以把持戒修福分开来。我们众生往往是分开来说,变成法执和我执了;我是一个,法是另一个,对法生出另外一种执著了。你把这个般若经放在手上的时候你悟道一个什么东西呢?你就知道他是体相不二,这个文字,般若之意,与我们相上的持戒修福,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如果有区别的话,为什么持戒修福能与般若相应呢?相应就是它们之间有关系。打个比方:屋里的电和光的关系:电是看不见的,但是内在存在着,我们无法感知他内在的存在,只能通过他发出的光来感知电的存在,光电其实是表述的一个东西,是不二的。持戒修福与般若也是如此,般若很抽象难以感受,不好把握,但持戒修福其实就是般若,二者是一不是二。

  般若能示现一切法,持戒修福都是佛法,一执著了就变成非法;执著相不了体故。我问你你眼睛看到的各种光,各种明暗变化,哪个东西跟电有关系呢?如果执著相你就麻烦了。原来这些相这些变化把我们心给照出来了,所以我们在持戒修福的时候,都是与阿弥陀佛的般若相应的。原来你这个持戒与修福都是来自于般若啊。所以这个般若是尽现在过去未来。他讲的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出世,是无量劫前在佛面前种植善根,你想一下,是不是现在过去未来的心?你不要以为我现在才看到般若经,你哪一天不在般若里面呢?般若经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实相,尽现在过去未来。现在之心不可得、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一切法皆从般若中出,现在过去未来也从般若里面出来。没有般若哪来的现在过去未来的法相呢?所以现在过去未来都在般若体里面,那么我们知道般若就是此相,此相就是般若;这个时候你就了解了我们生活在般若之中,就像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去看华严境界一样,其实龙宫只是喻说就是华严境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那些色声香味触法,一切妙庄严都是其自性的宝藏显现在那里,那个地方完全超言断智了,没有这个身体了,完全是一个法了。

  持戒修福中如何做到一念无住心现前?

  你要是知道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离开般若之法的话,一念无住跟般若相应无住心就现前,无住心现前,你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的一念就相应了。原来别人的修福就是你的福,你修的福就是别人的福。因为都从般若里面出来吗?所以别人持戒修福不就是你持戒修福吗?都是般若体吗?既然都是般若体,为什么我们不安住在般若体里面呢?非要住在这个相上面呢?你一念在般若体里面,整个大般若就变成法了,般若能生法故。除了佛法之外,没有另外的般若可得;你不要以为般若之外,还能另外找本书出来。这个书只是一种暗示,知道吧;书是没有相的,要是拿着书又变成一种执著了;佛陀在般若里面给我们讲法,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心就安了。

  何以金刚经“句句令我们解脱”?何谓真正的无事无修?

  所以呢这部金刚经可以说“句句令我们解脱”,每一句话都通达于法意,每一句话都是般若里面显现出来的,如果你会到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持戒修福才能具足般若的话,我们现在的持戒修福和过去的持戒修福是一体的,和一切众生的持戒修福都是一体的,你闻到这个法的时候,你内心中要开显一种智慧;无住的智慧,没有住了,你住在般若里面,都是法里面,现在过去未来本来如是啊,那你还修什么呢?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的无事无修,得空无相无愿,不可思议境界就现前了。下面看还是持戒修福,我们干什么呢?还是持戒修福啊。什么叫持戒修福遍一切处啊?是般若啊,般若与一切众生心相应啊;持戒修福在你心中感应的是无住体,在外面就是持戒修福之相,什么叫持戒相无住体啊?什么叫修福相?就是利益众生利他相。你以为闻到般若就说我不修了不修了,我坐在房间里睡觉可不可以?那与修福怎么能相应呢?那不是自私自利吗,与持戒怎么相应呢?又怎么能跟般若相应呢?乃至持微浅之戒律,也比不持戒好啊。所以通达般若的人绝对是自利利他的。

  持戒是持众生的戒,修福是修众生的福

  经里经外暗合善根,不管是经里所说还是经外的善根都是合一的。不要我们看…

《《金刚经》系列开示 5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