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遮是能止住过失,就是比丘本来要犯戒的,但是我为了要行菩萨道,为利益众生故,可以把你这个开遮住你自己的过失,使你这个过失不生故。就像把种子放在石头上面,它就不会发芽,你转过来把心转无生体,心转掉就可以了。这个遮、止、开、犯要搞清楚,我们犯了没有,我们在遮里面,还是在止里面?开缘是什么意思呢?开缘就是说你不开反而犯戒。比如我们现在穿的这个衣服,就是开,出家人在印度的时候不穿这个衣服,而我们现在穿这个衣服,这就是开。释迦牟尼佛时的一些小戒都已经没有了。再比如我们为了治病而饮药酒,这也叫开缘。一般就小戒开缘,大戒是绝对不会开缘的。根本戒杀盗淫妄不能开缘,重戒常戒都不会开缘,酒戒可以开缘。
菩萨戒可以通过忏悔,比如我为了给家里人做饭搞肉来吃,我不搞没有办法啊,就可以不断的用菩萨的大愿力来遮。止是什么呢?止是制止,就是不做,这件事不能做我就不做。学戒的人一定要懂得开遮止犯,不然你讲戒没办法讲得圆满。不知开遮止犯者,没条件给人讲,也没有资格跟人家讲戒律,因为你不知道戒重戒轻啊,你不知道该遮该止啊,你不知道众生的根机啊,那你怎么跟人家讲戒呢?所以呢,无住持戒是一种自利,无相修福是利他,自利是为止,修福是观,是给与众生的,是利他的。以此二门堵住非法之门。就是说,修福和持戒是一切大乘经典的二门。这二者结合,福中有戒,戒中有福,福戒就是体相一如。持戒修福在你是心中安立了,此人为正观,为真正跟般若相应的体。除了此般若之外任何一个法门,如果跟止不相应,跟戒福不相应,都属于是非法。
微浅之福何以入般若?如何于微浅之福上有彻底的安心?为何小小之门可入般若之门?
此门虽小能入般若故。我们持戒修福这一刹那就是无尽期,我们在此世界做这一点点小小的福,能生起巨大的善根,这种福报不可思议。我们现在都是苦恼的人,但是呢你对这种福生起彻底的安心。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不管是此是彼,是大是小,它都能给我们安心的。你一旦听到了这个般若之经,一旦知道了福戒就是当下,对福戒充满恭敬和尊重,在戒上面有遮止,你就是一个大富贵的人。此门很小,但是不用你达到种种三昧的境界。佛陀讲法会于大性、中性、小性三种根基。我们是小性的众生,不是大性的根机。但是这里面也有大性的根机,有的人像飞机一样在天上飞,你不让他飞他很痛苦的,所以佛陀讲这个大法给他。一般人就想找一点清静而已,你就给个中等法给他。有的人只想得个人天福报,在此世界安住就可以了,所以就一个小法。小小之门可以进入般若,你五戒具足了,你求福的心已经有了,你种菜啊、做事啊、烧饭啊,这不都是福吗,里面都有戒啊,你不执着了都是戒啊,持戒修福都已经具足了,为什么不安心呢?只要跟般若相应,那你成佛的时间就已经到了,你就等着成佛吧,为什么就是不安心,还有什么求呢?要不你就做菩萨、做大性之人,修寺庙去,你有什么很大的愿望吗?
福戒单说不能入此般若之门,如果我要福不要戒,有的要戒不要福,有的看到般若说我不执着就可以了,我也不要去修什么福报了,这也是错误的,不可以单说。自利利他要双融,只管自利而不利他也是错误的。如果给人讲法但是不如法行持,一边讲法,另一边吃喝嫖赌,那就麻烦了。虽然给人讲法也有一点福报,性罪还是很大的。所以不可以单说。
一念阿弥陀佛如何与遍光明相应?与遍十方相应?此一念何情形下与七地菩萨同?何情形下与八地菩萨同?
一行即是无量行,一戒就是无量戒,一福就是无量福,能了知般若之广。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念与遍光明是相应的,与遍十方是相应的,遍十方又不离此一念。此小行大行会于般若是一念而已。为什么后面讲,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呢。可看出这一念与恒河沙劫周遍法界的一切功德都是相应的。这一念不可思议之妙用。你有持戒修福,与般若一念相应,立即现前。“遍”就是远行,七地菩萨才能够远行。就是说,你在此世界还没有证到八地菩萨,你这一念就已经远行了。如果你经过观照实相现前,就是八地菩萨。就是不管你现在悟不悟到般若,你这一念一定是远行的,这一念是无量的,与七地菩萨是相应的。七地菩萨没有全悟的话,他已经远行了。你悟到远行就是七地菩萨。这个行为里面产生实相现前,就是八地菩萨;如果不信,但是远行,有这一念去做,我不信什么一念遍十方,但是我去做,这一念一定在七地菩萨以下,你没有证到七地菩萨,但是这一念体是已经具足了,你就等着成佛吧,你就等着准备做八地菩萨。只要你持戒、修福,你就会闻到这个佛法般若智慧。从一地到七地菩萨其实就是一念过去的,如果你不闻到尊贵的般若法,只能一念一念的往上走,走到最后面等你的善根成熟,那就时间到了。
何人身上隐含无量德?以何心能闻般若而即入流?
众生心中含有无量功德,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就象僧人在扫地德在其中;有人有无量德他可以显现在外面,就像我修寺庙,好像常福不错无量功德很大,看的到萨,其实不知道,那些不修寺庙的人,在看门的人,看大殿的人,他身上也具足无量德,但是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瞧不起他,我们看到的相,我们就敬佩他,我们对这些没有显现出来的人,我们往往就偏执,不知道他们内心中含着很多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他不能生起信心。不能显现出来的人就相当于一地菩萨,一旦他遇到般若的时候,马上就证八地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初一地菩萨的时候,闻五十三尊佛立即证八地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一地菩萨闻大悲咒即证八地菩萨,反闻闻自性即开悟。四地菩萨才是阿罗汉,一地菩萨刚刚得到心里面的一种觉性而已,就是刚刚入流,刚刚趋向般若的体,就像持戒跟忍辱一样,三皈体就已经入流,持戒修福的那一刹那其实已经在入流体,信般若的一刹那你已经具足。有人闻般若立即入流,都是以这个心。如果没有这个般若的话,那你入流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体上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差距的,相上面我们是有一些区别。有人得到入流的时候,他内心确实是很安静的,降伏其心啊,要想得无住就要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怎么如是住呢?无住啊,就是持戒、修福啊。从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差别是怎么的呢?如果你没有闻到五十三尊佛,也没有闻到大悲咒,像观音菩萨他不闻大悲咒永远在一地菩萨慢慢到二地菩萨……但是他这个一地菩萨的德已经具足了,含在那个地方,他不断的去修不断的去修,他修到二地、三地、四地、……七地菩萨,还是含在那个地方,就是能量已经很大了,一旦闻到般若即得实相解脱。
你现实中感受到53佛的光明了吗?你能现量体知自己的光明吗?
所以我们平时持戒修福啊,无非是成就我们因地上的这个德。一直积累就像资粮一样。如果你现在就能闻到般若那趋入的更快。你现在就已经闻到了金刚般若了,你应该趋入了吧?应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观音菩萨遇到阿弥陀佛,闻到大悲咒,就趋入八地菩萨,所以我们一定要遇到佛。我们大悲咒不知道念了多少遍,八十八佛不知道念了多少遍,我现在才知道一点影子,你们闻大悲咒还是不知道大悲咒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就不知道五十三尊佛就是五十三种光明,每尊佛都有无量的光明,光光互照,所以五十三尊佛是互念的,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人众生,一下就证到八地菩萨。但是你把五十三尊佛在书上面念,确不知道普光佛是叫法身佛、普明佛是报身佛、普净佛是化身佛,叫做佛法僧。你说普光佛在哪里?他是一个总持而已。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五十三尊佛其实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光明,尽虚空遍法界,五十三尊佛常住世间,这个世间就是五十三尊佛光啊。我过去讲过八十八佛,大家有时间再熏习一下。如果你每尊佛观察到了,这个世界不就是大光明藏了吗?佛陀在无量寿经说,佛说阿弥陀佛的光,用一劫时间也说不尽,五十三尊光佛一个大劫八十个小劫四个中劫就是地球坏一次,佛也说不尽啊。
就像地臧菩萨菩萨一样,释迦牟尼佛也猜测不到地臧菩萨广度众生,已度、今度、未度,已成就、今成就、当成就,无尽的众生,十方世界无尽的地臧菩萨变成一个地臧菩萨,这是什么境界啊?这是华严地藏境界。大悲心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报身佛,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大悲心。如果你把佛法展开来以后,我们的心量就大了,智慧就出来了,清静无染。量大了德就大了,福报无量。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不是讲着好玩的,他是让我们的心一下打开了,把你这个小小的边执、我执、烦恼执摈弃了。讲光明的时候,你老是想着黑暗干什么呢?你在想着什么呢,为什么不想着这个地方大光明藏呢?老是回忆着过去那些过失烦恼的东西。过去所有的东西,你想一遍就犯一遍罪。杀盗淫妄这些东西,本来是没有罪体可得,念念不忘记,这些东西本来是水里的月亮,为什么我们会相续的流转下去?只要你无相了无住了,你立即解脱。水里月亮是无相的,无体性,为什么要住呢?是住到你心里面去了。怎么住到心里面去了呢?你不断的回忆它不就住到心里面去了吗?如果你不回忆的话当下不就断了吗?什么罪都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不要执着,它当下就断了。要灭罪,当断其心,心断了罪就灭了。如果你心不知道断,你的罪就灭不掉。你老是想着过去、昨天、前天的事情,那你就昨天的罪全部留在意识里面去了,你的意识在巩固巩固,越来越坚固。识见相生执故,就是说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相产生执着,执着以后慢慢执着慢慢执着变成形,形成就变成六道轮回的生死。地狱怎么出来的,你不断的想着恶业,本来恶业是空的,不断的想不断的想,你心中的一个恶业越来越坚固。它先只是一个幻化的,是一个无所谓的。然后不断的想不断…
《《金刚经》系列开示 5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