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遮是能止住過失,就是比丘本來要犯戒的,但是我爲了要行菩薩道,爲利益衆生故,可以把你這個開遮住你自己的過失,使你這個過失不生故。就像把種子放在石頭上面,它就不會發芽,你轉過來把心轉無生體,心轉掉就可以了。這個遮、止、開、犯要搞清楚,我們犯了沒有,我們在遮裏面,還是在止裏面?開緣是什麼意思呢?開緣就是說你不開反而犯戒。比如我們現在穿的這個衣服,就是開,出家人在印度的時候不穿這個衣服,而我們現在穿這個衣服,這就是開。釋迦牟尼佛時的一些小戒都已經沒有了。再比如我們爲了治病而飲藥酒,這也叫開緣。一般就小戒開緣,大戒是絕對不會開緣的。根本戒殺盜淫妄不能開緣,重戒常戒都不會開緣,酒戒可以開緣。
菩薩戒可以通過忏悔,比如我爲了給家裏人做飯搞肉來吃,我不搞沒有辦法啊,就可以不斷的用菩薩的大願力來遮。止是什麼呢?止是製止,就是不做,這件事不能做我就不做。學戒的人一定要懂得開遮止犯,不然你講戒沒辦法講得圓滿。不知開遮止犯者,沒條件給人講,也沒有資格跟人家講戒律,因爲你不知道戒重戒輕啊,你不知道該遮該止啊,你不知道衆生的根機啊,那你怎麼跟人家講戒呢?所以呢,無住持戒是一種自利,無相修福是利他,自利是爲止,修福是觀,是給與衆生的,是利他的。以此二門堵住非法之門。就是說,修福和持戒是一切大乘經典的二門。這二者結合,福中有戒,戒中有福,福戒就是體相一如。持戒修福在你是心中安立了,此人爲正觀,爲真正跟般若相應的體。除了此般若之外任何一個法門,如果跟止不相應,跟戒福不相應,都屬于是非法。
微淺之福何以入般若?如何于微淺之福上有徹底的安心?爲何小小之門可入般若之門?
此門雖小能入般若故。我們持戒修福這一刹那就是無盡期,我們在此世界做這一點點小小的福,能生起巨大的善根,這種福報不可思議。我們現在都是苦惱的人,但是呢你對這種福生起徹底的安心。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不管是此是彼,是大是小,它都能給我們安心的。你一旦聽到了這個般若之經,一旦知道了福戒就是當下,對福戒充滿恭敬和尊重,在戒上面有遮止,你就是一個大富貴的人。此門很小,但是不用你達到種種叁昧的境界。佛陀講法會于大性、中性、小性叁種根基。我們是小性的衆生,不是大性的根機。但是這裏面也有大性的根機,有的人像飛機一樣在天上飛,你不讓他飛他很痛苦的,所以佛陀講這個大法給他。一般人就想找一點清靜而已,你就給個中等法給他。有的人只想得個人天福報,在此世界安住就可以了,所以就一個小法。小小之門可以進入般若,你五戒具足了,你求福的心已經有了,你種菜啊、做事啊、燒飯啊,這不都是福嗎,裏面都有戒啊,你不執著了都是戒啊,持戒修福都已經具足了,爲什麼不安心呢?只要跟般若相應,那你成佛的時間就已經到了,你就等著成佛吧,爲什麼就是不安心,還有什麼求呢?要不你就做菩薩、做大性之人,修寺廟去,你有什麼很大的願望嗎?
福戒單說不能入此般若之門,如果我要福不要戒,有的要戒不要福,有的看到般若說我不執著就可以了,我也不要去修什麼福報了,這也是錯誤的,不可以單說。自利利他要雙融,只管自利而不利他也是錯誤的。如果給人講法但是不如法行持,一邊講法,另一邊吃喝嫖賭,那就麻煩了。雖然給人講法也有一點福報,性罪還是很大的。所以不可以單說。
一念阿彌陀佛如何與遍光明相應?與遍十方相應?此一念何情形下與七地菩薩同?何情形下與八地菩薩同?
一行即是無量行,一戒就是無量戒,一福就是無量福,能了知般若之廣。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念與遍光明是相應的,與遍十方是相應的,遍十方又不離此一念。此小行大行會于般若是一念而已。爲什麼後面講,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呢。可看出這一念與恒河沙劫周遍法界的一切功德都是相應的。這一念不可思議之妙用。你有持戒修福,與般若一念相應,立即現前。“遍”就是遠行,七地菩薩才能夠遠行。就是說,你在此世界還沒有證到八地菩薩,你這一念就已經遠行了。如果你經過觀照實相現前,就是八地菩薩。就是不管你現在悟不悟到般若,你這一念一定是遠行的,這一念是無量的,與七地菩薩是相應的。七地菩薩沒有全悟的話,他已經遠行了。你悟到遠行就是七地菩薩。這個行爲裏面産生實相現前,就是八地菩薩;如果不信,但是遠行,有這一念去做,我不信什麼一念遍十方,但是我去做,這一念一定在七地菩薩以下,你沒有證到七地菩薩,但是這一念體是已經具足了,你就等著成佛吧,你就等著准備做八地菩薩。只要你持戒、修福,你就會聞到這個佛法般若智慧。從一地到七地菩薩其實就是一念過去的,如果你不聞到尊貴的般若法,只能一念一念的往上走,走到最後面等你的善根成熟,那就時間到了。
何人身上隱含無量德?以何心能聞般若而即入流?
衆生心中含有無量功德,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就象僧人在掃地德在其中;有人有無量德他可以顯現在外面,就像我修寺廟,好像常福不錯無量功德很大,看的到薩,其實不知道,那些不修寺廟的人,在看門的人,看大殿的人,他身上也具足無量德,但是沒有顯現出來。我們瞧不起他,我們看到的相,我們就敬佩他,我們對這些沒有顯現出來的人,我們往往就偏執,不知道他們內心中含著很多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他不能生起信心。不能顯現出來的人就相當于一地菩薩,一旦他遇到般若的時候,馬上就證八地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初一地菩薩的時候,聞五十叁尊佛立即證八地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一地菩薩聞大悲咒即證八地菩薩,反聞聞自性即開悟。四地菩薩才是阿羅漢,一地菩薩剛剛得到心裏面的一種覺性而已,就是剛剛入流,剛剛趨向般若的體,就像持戒跟忍辱一樣,叁皈體就已經入流,持戒修福的那一刹那其實已經在入流體,信般若的一刹那你已經具足。有人聞般若立即入流,都是以這個心。如果沒有這個般若的話,那你入流也不能夠顯現出來。體上我們不可能有什麼差距的,相上面我們是有一些區別。有人得到入流的時候,他內心確實是很安靜的,降伏其心啊,要想得無住就要降伏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怎麼如是住呢?無住啊,就是持戒、修福啊。從一地菩薩到七地菩薩的差別是怎麼的呢?如果你沒有聞到五十叁尊佛,也沒有聞到大悲咒,像觀音菩薩他不聞大悲咒永遠在一地菩薩慢慢到二地菩薩……但是他這個一地菩薩的德已經具足了,含在那個地方,他不斷的去修不斷的去修,他修到二地、叁地、四地、……七地菩薩,還是含在那個地方,就是能量已經很大了,一旦聞到般若即得實相解脫。
你現實中感受到53佛的光明了嗎?你能現量體知自己的光明嗎?
所以我們平時持戒修福啊,無非是成就我們因地上的這個德。一直積累就像資糧一樣。如果你現在就能聞到般若那趨入的更快。你現在就已經聞到了金剛般若了,你應該趨入了吧?應該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遇到阿彌陀佛,聞到大悲咒,就趨入八地菩薩,所以我們一定要遇到佛。我們大悲咒不知道念了多少遍,八十八佛不知道念了多少遍,我現在才知道一點影子,你們聞大悲咒還是不知道大悲咒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就不知道五十叁尊佛就是五十叁種光明,每尊佛都有無量的光明,光光互照,所以五十叁尊佛是互念的,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人衆生,一下就證到八地菩薩。但是你把五十叁尊佛在書上面念,確不知道普光佛是叫法身佛、普明佛是報身佛、普淨佛是化身佛,叫做佛法僧。你說普光佛在哪裏?他是一個總持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五十叁尊佛其實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光明,盡虛空遍法界,五十叁尊佛常住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五十叁尊佛光啊。我過去講過八十八佛,大家有時間再熏習一下。如果你每尊佛觀察到了,這個世界不就是大光明藏了嗎?佛陀在無量壽經說,佛說阿彌陀佛的光,用一劫時間也說不盡,五十叁尊光佛一個大劫八十個小劫四個中劫就是地球壞一次,佛也說不盡啊。
就像地臧菩薩菩薩一樣,釋迦牟尼佛也猜測不到地臧菩薩廣度衆生,已度、今度、未度,已成就、今成就、當成就,無盡的衆生,十方世界無盡的地臧菩薩變成一個地臧菩薩,這是什麼境界啊?這是華嚴地藏境界。大悲心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報身佛,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大悲心。如果你把佛法展開來以後,我們的心量就大了,智慧就出來了,清靜無染。量大了德就大了,福報無量。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不是講著好玩的,他是讓我們的心一下打開了,把你這個小小的邊執、我執、煩惱執擯棄了。講光明的時候,你老是想著黑暗幹什麼呢?你在想著什麼呢,爲什麼不想著這個地方大光明藏呢?老是回憶著過去那些過失煩惱的東西。過去所有的東西,你想一遍就犯一遍罪。殺盜淫妄這些東西,本來是沒有罪體可得,念念不忘記,這些東西本來是水裏的月亮,爲什麼我們會相續的流轉下去?只要你無相了無住了,你立即解脫。水裏月亮是無相的,無體性,爲什麼要住呢?是住到你心裏面去了。怎麼住到心裏面去了呢?你不斷的回憶它不就住到心裏面去了嗎?如果你不回憶的話當下不就斷了嗎?什麼罪都沒有。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不要執著,它當下就斷了。要滅罪,當斷其心,心斷了罪就滅了。如果你心不知道斷,你的罪就滅不掉。你老是想著過去、昨天、前天的事情,那你就昨天的罪全部留在意識裏面去了,你的意識在鞏固鞏固,越來越堅固。識見相生執故,就是說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相産生執著,執著以後慢慢執著慢慢執著變成形,形成就變成六道輪回的生死。地獄怎麼出來的,你不斷的想著惡業,本來惡業是空的,不斷的想不斷的想,你心中的一個惡業越來越堅固。它先只是一個幻化的,是一個無所謂的。然後不斷的想不斷…
《《金剛經》系列開示 5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