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過一切大乘經典甚深廣義,任何一部經典包括法華、華嚴、無量壽經等皆由般若而出;金剛經肯定不是佛法,但是能生諸佛法。衆生心中的般若不生,一切佛法不能現前,大家內心中一定要知道的。這有二個含義:一個是我們自性中沒有般若故,所以不能生諸佛法,一切佛法都是爲了顯我們內心中的般若;一個是對般若不感興趣者,不但佛法不能現前,還帶來無量的過失。因爲般若能生一切法,佛法現前故;這個一定要清楚,不管修的是哪種法門,與般若不能相應者,都屬于無明者、愚癡者,一個愚癡無明的人求的一定是妄見,是叁界,是四生,是九有,也就是六道輪回之事;所以對般若要生起無上的信心。 一念信是何樣子的?一念當中沒有我會怎樣?一念當中老有疑惑會失去什麼果報?對當下一念應生何種信心?如何一念修?修一念?

  聞是章句,是指持戒修福之人,持戒修福是般若之因,無住之體是般若之果;什麼叫無住呢?還是持戒修福;持戒是無住之體,修福是無住之相,無住之相是利他,無住之體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在持戒的體上面;十方衆生就在修福----無住之相上面,無住之相無佛無衆生,修福之體無住之心是十方諸佛,菩薩聞此章句,知道了: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因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成故,是故一念之間就是佛心,所以持戒修福的果德,一念之間就能超越,聞到是經典者,般若之心就會現前;般若心現前,佛就現前;佛一現前,衆生已經度盡,諸佛已經自顯;十方諸佛現一心,十方衆生現一相,叫無住之心、無住之相。無住之心十方諸佛已經完成,無住之相,十方衆生已經度盡;這一念之間就是你本來的自性,就是般若。現前之時,刹那之間就沒有四相,完全在于這一念信,所以爲什麼乃至一念呢?乃至之意就是沒有功夫深和淺的概念,或者一念或者百念或者盡未來際的念,和你現前的一念平等故;你了解這一念和你盡未來際的一念是同等的,不二的;你明白了這一點,要對你現前一念生起盡未來際的信心。一念當中沒有我,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這當下一念的體,不離當體就能遍法界故,所以我們對此一念要生出無上的信心。這一念信就是解脫之體,這一念信就是度無量衆生;法界是無量衆生,這一念就度盡了;而法界又是這一念,佛已經成了;沒有佛可成,沒有衆生可度,無非一念所建立而已。地藏經及任何一部經典裏都有這種含義;比如念一聲地藏菩薩,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你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就可以不墮叁惡道。聞到的這一念善根是因,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果;觀音菩薩亦如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無不如是;阿彌陀佛也如是,一念南摩阿彌陀佛就能到極樂世界,不是十念百念等等;這一念就是盡形壽,就是盡未來際,這一念跟我們的自性是相應的,跟我們的實相是相應的,這一念要充滿其信心,徹底的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但是我們現在這一念爲什麼不能獲得這種果德呢?因爲你懷疑這一念,不信這一念,你對這一念很多的牽扯,生出我相出來了,我相一出,你這一念就不能圓滿了。經文講“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淨:無我之意;淨信就是無我的信,無有我的那一念是盡未來際的,是徹底的一空到底的,這一念就是所有的諸佛菩薩已成,所有的衆生都已經度盡。這一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應無所住呢?上會于十方諸佛,無佛可成而自成,下會于十方衆生,無一衆生可度而度盡。

  你不需要想什麼,你對這一念要生出信心;這一念是一個覺念,是永恒的一念;與佛心相應故,與佛自利利他的功德相應故;跟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相應的。說是跟諸佛菩薩相應,其實就是跟我們的自性相應;跟我們的本來相應,金剛經是直指自性,別的法門叫遮止。怎麼叫遮止呢?就是我們講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你對這一念生起信心的時候,與你自性正好相應;你一念自性全部打開,你自性寶藏全部顯現,那個叫做遮。止就是講修福持戒,直指就是說持戒修福,遮就是說這是佛這是菩薩,般若是通達一切法的。金剛經是直指心源,菩薩戒裏講止心也有遮法,小乘教法重點是直指相空;密宗是遮法,無量壽經尤其是個大遮法,妙法蓮華經叁乘會于一乘,其中有遮有止;大方廣佛華嚴經毗盧遮那佛示現52位法身大士,全是遮法。你信華嚴52位法身大士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與毗盧遮那佛相應了;因爲52位法身大士全是毗盧遮那佛的大悲心在地位裏面顯現出來的;地就是報身佛;而十住十行十回向是應衆生的心,只要衆生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只要你進入十信位裏面來,你的解脫就已經得到了。聞華嚴,即得菩提,成等正覺;從這裏面趨入,如果你信心足夠強,很快就證到八地菩薩;馬上就見到毗盧遮那佛,見毗盧遮那佛就見十方諸佛,見十方諸佛或見阿彌陀佛立即可以信阿彌陀佛,得到解脫。

  一念跟一聲是哪兩回事?

  所以這裏的一念,與我們平時的一聲根本就是二回事;因爲一聲就有萬聲是分別法;一聲清淨二聲更清淨叁聲更加清淨,就變成一個守住清淨的心,就是守住“識”,守住現在過去未來心,就變成妄執;而這種法上的妄執和心上的妄執都是識見,它會大大幹擾你的解脫。所以這一聲與一念是二回事;一念是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的一念,是非常圓滿的一念,念一聲阿彌陀佛與念一百聲阿彌陀佛它有什麼差別呢?它沒有差別,因爲一念圓滿,百念千念萬念它念念圓滿。衆生有個毛病,他不照顧阿彌陀佛,照顧自己的一聲二聲叁聲;就生起了我執;再守住昨天今天明天,我昨天在念阿彌陀佛,今天在念阿彌陀佛,明天還在念阿彌陀佛;現在過去未來的心又出來了,這叁種心出來了,就是我執與法執;現在過去未來屬于我執,一二叁聲阿彌陀佛叫做法執;四生九有叁界皆依此而顯現;這與諸佛之心與究竟因地都是不能相應的。乃至一念就是不管你是多還少,深還是淺,你得到這一念,就是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十代表圓滿意。我們一般人修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認爲太難了吧;很難信的,要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必須要有大乘善根,衆生不知道持戒就是無住之心,修福就是無住之相,只要你安住個無住體你就與佛心相應了。

  在密宗裏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妄境的顯現,並不障礙我們的覺性;就怕你對妄境的執著;現在外面的東西顯現出來,它並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如果你對它有住了就障礙了,住是我們的妄執在住,但是外面的境界,都是菩提心。但是你住了以後呢,你的菩提心就被你的妄執給遮蓋了。所以呢“不怕妄起,就怕覺遲”。剛才給一個人通電話,說聽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後,生起大空性心,不離本相,內心非常自在、安心,爲什麼呢?根本沒有我嗎;所以他現量獲得一種自在清淨的體;他住幾天都不會有妄識,有人只能住到一天,有人可以住一百天,大家想一想,爲什麼各人獲得的果報不一樣呢?這是個神識的問題;你要是聞到這部經典,你耳朵上聽一聽,出門就忘記了;這證明對菩提心不感興趣,或者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感興趣;或者對成道的覺性不感興趣;你沒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出離心,沒有生起一個想明了的菩提心,也沒有一個想出菩提心,這種種心你都沒有生出來,你根本不想出離嗎?

  如果內心中非常深刻,你就不會隨意的把他放棄,你出門還是很歡喜的,爲什麼呢?無處不是阿彌陀佛,無處不是佛的功德,無處不是無住之體,山河大地及虛空全是無住的佛心,那你走在外面看到山河大地時不生起歡喜心嗎?淨土法門講全是佛的功德,佛陀的光明;在心地上講全是佛陀的無住之體;法性無住之體啊,有人說山河大地是我心顯現出來的,哪你的心在哪裏?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心啊,你到哪裏去找心;既然山河大地無心,那我們無住啊,無相啊,無住無相那就無處不是我的心啊;山河大地既然是你的心,你住在你的心裏面難道不自在嗎?不快樂嗎?原來山河大地就是我的心啊,心無住,一切都是我的心,那個是我呢?我在哪裏呢?在這裏獲得的是什麼果報呢?一直安心,一直是自在安心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無不自在解脫;

  我常福的心在哪裏呢?聞地藏一念可離叁惡道,聞彌陀一念您爲什麼不能成佛呢?

  有居士問我,師父您喜歡吃點什麼,我給您買點東西。如果你和我相應,還用問我嗎?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哪個不是我的心,什麼東西是我不歡喜的呢?所以呢不會于我心的人,問我的食;會于我心的人知道哪個地方不是我的心呢?如果你會一下,山河大地就是你本來的心,都是你的心也就是我的心,一切衆生的心大家是一不是二;真正明了此心,原來佛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的心,就是衆生的心;這就是一念與佛心相應故,根本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沒有分別相,沒有分別相就沒有人相,沒有人相就沒有計量,沒有計量就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沒有現在過去未來就沒有壽者相,四相即破全是佛心;你不就承當了嗎?你不就得道了嗎?所以不了解此心的,老是喜歡追逐功夫的深淺,這也是一種執著啊,不管哪部經典都沒有此論。地藏經中講一念即可離開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難道你這一念沒有嗎?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講叁乘就是一乘,不管在哪一乘裏面全部都是無上乘,哪有功夫淺深的問題呢?

  “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那您爲什麼不能成佛呢?你不信嗎,你不信這一念佛,就是佛的究竟圓滿地嗎?我不相信這一念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嗎?不相信這一念與衆生的心同體,不相信這一念與諸佛同體?不相信這一念和毗盧遮那佛和所有的菩薩是心心相應的;不信這一念當然你成佛就很困難了;如果相信這一念本來具足的話,這個就是實相啊,金剛經就是講實…

《《金剛經》系列開示 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