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啊,所以呢要了解這一念的實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一再提倡:一念于法界,法界于一念,一念是無住,無住就是這一念;所以爲什麼要我們對大千世界生起無住之心,大千世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要無住就可以了;無住就是大地的心,就是法界的心,無住跟法界跟佛心就相應了,這裏面有哪個衆生不俱足呢?哪有功夫深淺的問題呢?
真發菩提心者,真發成佛心者,你出門就是歡喜,連續幾天都會歡喜,爲什麼呢?你無始來的修行無非此一念而已;你無量劫的修行,在這一念裏得到了,不歡喜嗎?不快樂不開心嗎?還有什麼煩惱呢?除非你沒有菩提心;除非你不生起成佛的心,你看我們出家這麼多年,這一念得到多麼容易,不生覺念,清淨無住之意,昨天就講過持戒就是無相,有持有犯就無戒,沒有犯戒就是無相,持戒修福非二相故;修福跟六度是相應的,並且是不二的;但是衆生以爲持戒就是持戒,修福就是修福,把二者分開來了;其實不知道這一念是俱足的。
所以說,說易也易,一念即成就。說難也難,難信之法;難以接受他;你很難把它入于心,把你現在的法界一下子落到你心裏面去,迅速獲得一種體裏面的功德,然後安住在體裏面獲得一種清淨;獲得大空性,獲得一種佛陀真實的果位,在我們心中現前。佛陀的實相在我們心中安立,如來的法報化身在此一念就成就了。以上講的“聞此章句乃至一念”大意如此。
什麼叫法身呢?無住之心。什麼叫報身呢?持戒修福的當體當下,雖然有生滅,但是是報身在您菩薩心中顯現出來的;什麼叫化身呢?當下的一念覺,你與佛心,與法界的心,與無住之心相應了,與實相相應了,跟報身如來相應了,這一念覺就是化身;所以化身就是你當下這一念,所謂的執著有住了,叫做業;無住就生化身,有住就是妄心,妄心就生法界。
“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昨天我們講了他的相,今天我們講了他的念,這個念就是見性;昨天讓我們生出信心出來,一些大乘經典無非是通達于般若故,無非令我們持戒,令我們不住故;令我們修福不偏空故;不修斷法;不著斷故;令衆生發起這個上進心,菩提心,不生退心,不生怯懦之心。後面講我們用什麼心呢?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這一念淨信,信很重要;前面是行爲,是發起,是佛陀在我們面前的示現,令我們生起這持戒修福的心,但是我們不能生起這一念的信心就麻煩了;任何一部經典,信很重要。如我們持往生咒,沒信者持得累死了也沒有用;如果你相信了,這一遍就夠了;一遍即心開意解。有信能令我們一生中都很快樂。有信做一切善法都生無上歡喜故。觀經九品裏面講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受持叁福,做善事都沒有講予往生啊,如果你信不具足,九品都不能往生;如果你信具足了,九品全部往生。在此世界,持戒修福你不具備信,就進入我見,我持戒如何如何?你不知道持戒就是無住,你不知道持戒就是無犯,你不知道持戒當下就是佛心,無住就是佛心,你認爲我這個無住不是佛心;還有另外一個佛心可得,那你就麻煩了;因爲沒有信體。
所以信心很重要,這裏乃至一念,千萬不要認爲功夫很深才有信,功夫很淺就沒有信,這又是個大毛病:衆生以爲我們是凡夫,沒有信,要達到某樣的程度才有信;或者說我是佛,我是菩薩,我是祖師,我什麼都懂,認爲我這個心是真實的,你們的心都是假的,你們不能信,就我這樣的才能信,那也是麻煩的事情;因爲要你達到出家你做不到,要我還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在你那個地方信,我在我這個地方信,信是一,但是我們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也就是一念于十方無有障礙,十方于一念無所障礙;實相會于我們一念無有障礙,因爲這一念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這一念。光明于十方世界,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持戒修福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持戒修福;自性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自性;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信不?你相不相信?如果你相信了,你內心非常的安,如果你對這一念沒有信心,你就有妄念生起。我們明天再去信吧,明天再去做吧,好明天還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那就無盡的明天在等待。第二念就有第叁念,第叁念就有第四念;如果你當下不能承擔,你永遠就不能承擔。這個東西非常重要的,你當下這一念不承擔,你永遠就沒有承擔的體。爲什麼呢?這個世間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你執著于第二念第叁念,就進入妄見;有那個妄見生起來以後,你只有當下一念相信的時候,所有的幻化都脫離不開這一念啊,如果你這一念不敢承擔,你所有的念都不敢承擔;這個東西很重要的,這個非常的巧妙,這個非常的訣竅,訣竅在哪裏就是當下這一念;所以這一念非常的重要;失去此一念,一念都不得;因爲一念之外全是二念和叁念;二念叁念就有懷疑,不知道哪一念是真的,哪一念是假的。所以一念承擔非常重要,(一念承擔是因,永斷疑惑是果,因果同時。)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叁個何以故,果上面講他的實相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聞到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你這一念升起無住之心,這一念生起修福的這種心,這個福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福,自利利他的功德已經圓滿;修福是利他的,就是報身化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無住是自利的就是法身,法報化叁身現前就是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前面也講了個“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裏面又講了個“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證明說整個金剛經都要放下一個我相的道理,從前面講度一切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本來就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什麼叫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實相,並不是我們達到無我相;什麼叫無我相呢?從狹意來講,我相執五陰爲身,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如何産生?我們這個聞性和色相應的一刹那,産生中間的哪個識,哪個識住了,有了住了以後呢?色就變成了魔;叫色魔。陰就是陰暗的一面;陰就是我住的那個體裏面,現在你看到的色是我心中之色,叫妄執;哪對面的哪個色和我們心中看到的這個色是一還是二呢?其實呢妄執有住就是二,如果你沒有住就是一;沒有住的時候,這個色與一切衆生的聞性是一個,但你的妄識生起,你有住的時候呢,就變成了我的色,我的房子;你說這是你的,他說這是他的房子、他的色;每個人心中有個妄執;每個衆生都看到這個色,所以這個房子呢,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色;之後産生每個人的受,感受到這個好看不好看,大了小了,然後就是分別白色或黃色進入“想”,由想進入行爲,分別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然後開始取舍得失衡量,一行爲就産生另外的“識”,就是叫做相續;我們六道輪回這個識一直在相續,昨天流轉到今天,今天流轉到明天,就是一個妄識在流轉而已。大家想一想,我們心中到底有沒有色?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色並不在我們心裏面,它只是一個幻覺而已;我們心中沒有這個色,但是我們以爲有這個色,所以産生這個識;這個識完全因爲這個色,如果沒有這個色,你心中的受就沒有了;一切色同體故,你就無住,就變成清淨之色,就覺了,所有的色變成清淨色,就叫無住之體,無住即清淨。無住即平等;在你覺悟後,法界所有的顔色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在這個地方的色與九江北京所有地方的色是一體的,受是什麼受呢?叫平等受,如果你有分別好壞善惡,就證明昨天和今天的色不是一體的,就是有住,有住就有生死;你在這個色裏面無住之體,對覺悟的人而言,你在九江北京上海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色都是平等一如的,在淨土講全是阿彌陀佛,在禅宗講全是平等的自性;大家想一想,如果九江沙河的色是平等一如的話,那你回到家裏與這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呢?這個色是不斷變化的,聲音是當體即斷的,其本身就是無住的,你心不住,二個不住不是正好相應嗎?無住即無生,無生即佛心啊;這個世界都是佛心啊;所以覺悟的人了解了,無處不安心,住高樓大廈或住茅蓬,無有差別,無有分別想。你有選擇有分別,就是妄執,就是凡夫;我不能修行了,我不能象大德那樣修行了,這也是妄執;聖人說,我要苦修行,我要住深山老林,我要禅定如何如何,他也是個大凡夫;他這個妄識和你的妄識無二無別。你不管在哪個地方修行,或生活,你一定要跟衆生同體,你一旦與般若相應的時候,不管什麼樣的苦修行都沒有了,修到外邊去跟衆生同爲一個了;這個時候你就覺了。如果跟般若不相應,都沒有用;所以智慧者,一聞到這個法,立即就趨入到法性裏面去了,然後緊緊抓住他不放,原來一切顔色都是佛心,茅蓬也好高樓也好,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此世界也好,顔色根本就是不二的,此世界也好極樂世界也好根本就沒有住,有住就有妄心,就落入邊地疑城,建立一個妄心就是疑心,有了疑心就落入邊地疑城,不能見佛;這個是非常危險的。
不管修哪個法門,跟般若不相應,就很麻煩。跟般若相應,就無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了,你要住佛心,不是我的分別心,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體。有色就有聲,聲香味觸法都是叫做器世間,都叫色(界);心經裏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代表了所有的聲香味觸法都如是啊,由此知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聞性,是空性的,本來就是找不到的;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是空性的,找不到的;中間有識故,産生妄執;就認爲外面有真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
《《金剛經》系列開示 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